摘 要:从马克思劳动发展史的整体角度来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现象揭示和谴责是为了呼唤无产阶级起来反抗和推翻这个压迫人、剥削人的颠倒世界,马克思对实践观点剖析以及对物质生产的论述是为了科学的证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劳动的残酷剥削以及找到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从而找到人类社会解放的锁匙,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实践;物质生产
劳动概念的历史演变据考证德语中的劳动(Arbeit)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onos”、拉丁语“labor”和“molestia”,这些词都含有艰辛的、劳累的、困苦的意思。劳动始终和“人”、“艰辛”、“生产”密不可分。无论是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是基督教中,劳动都是由神赋予人们的惩罚。劳动是人专有的活动,是必需的、不自由的命运,是艰辛的、受罚的活动,是人类希望摆脱和超越的命运。马克思最早关于劳动思想的专门论述是《1844 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思想脱胎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随着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获得重新理解并扬弃实践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认识到人的本质不在于精神,而在于和劳动有关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的形成也不是人类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产物,而是社会生产劳动物化的结果,人类历史也不是精神自我劳作的历史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不在于思想而在于物质生产劳动当中,进而把目光转向了现实的劳动生产过程当中。
一、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写作的基础上写成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之上,他很快意识到一个国民政治经济学家没有意识到或者刻意回避的一个前提——私有制,并创造性的把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相结合来对资产阶级社会制度及国民政治经济学进行初次较为系统的批判。这次批判使马克思看到“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1]并指出要“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2]通过把私有财产的起源归结为异化劳动的产生,马克思发现了物背后的劳动关系,思辨的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劳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研究,马克思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背后的异化的社会关系。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崇拜实际上不过是对颠倒的表现为物的关系的“社会关系的假象”崇拜,而这种社会关系假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劳动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是这种劳动异化关系的最高阶段,因此要揭露及消灭这种劳动异化和拜物教现象就必须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中。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四个规定: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越受到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和压迫。2、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不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别人,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成为一种外在的,被强制和被迫的,不是肯定自己而是摧残自己、否定自己的谋生活动。3、劳动者与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存在物,通过劳动能动、自主的改造自然确认自身的本质力量是人的类活动。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既被剥夺其产品使其不能确认其类本质,劳动也成为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而成为一种异己的活动。“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3]4、人与人相异化。当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类本质相异化的时候,人和他人必然处于相对立的状态。马克思认为正是这种劳动异化导致了国民政治经济学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国民经济学家没有看到在资本和劳动相分离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劳动的现实化正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劳动的对象化正表现为劳动的全面异化。“国民经济学抽象的把劳动看作物;劳动是商品。”[4]但是建立在这种抽象财产所有权基础上的经济规律不过揭示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没有揭示现实的人和人之间的生产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出发,马克思进一步追踪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的发生及最终根源。他指出在未开化的野蛮状态下,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占有产品以满足自身的直接生活需要,被占有的产品成为原初意义上的私有财产,而劳动生产不仅是“劳动者的直接的生活来源”,同时也是“他的个人存在的积极实现” [5]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出现了剩余产品之后,物与物的交换使劳动部分的成为收入来源,同时活动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交换则表现为分工。当这种交换关系达到顶点的时候,劳动产品成为人们相互控制和相互掠夺的斗争手段,胜利者获取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失败者则沦落为奴隶、农奴、或者雇佣工人。劳动者由于高度分工成为极度抽象的存在物直至“精神上和肉体上畸形的人”。[6]劳动生产的直接原因不再是由于自身需要、自身的才能和现有的关系和社会关系,劳动异化关系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经济关系的实质。马克思指出,劳动本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体现类本质的生命活动,是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地球上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劳动将自己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并在这种外化的、对象性劳动中人肯定了自身的个性,即“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7]
然而在以占有为目的生产劳动前提下,劳动的外化变成了劳动的异化,劳动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和确证类本质,而成为“满足自私自利的需要”的中介手段。体现人和人相互需要关系的交换在私有制条件下也成为支配和被支配的生死斗争,“谁更有毅力,更有力量,更高明,或者说,更狡猾,谁就胜利。”[8]
人们进行交谈的唯一可以被了解的语言是我们彼此发生关系的物品,物的价值成为符合于自信的人类尊严的东西,而人则成为物品的奴隶。“劳动和它自身的这种分离等同于工人和资本家的分离,等于劳动同资本——它的最初形式分为地产和动产——的分离”,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要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人对其对象世界的真正占有和人向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这样就达到了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的解决,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和谐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虽然这时的共产主义设想还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和空想性质,但通过把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天才连接,马克思创造性的为消灭异化劳动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提出来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二、劳动与实践
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著中,作为马克思哲学核心范畴之一的实践同样继承了自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将其与理论相对应、对立的传统,将实践看作是和认识相对的做、行动、活动等,也继承了黑格尔的实践和理论相统一以及实践高于理论的思想,同样和黑格尔一样对实践做最广泛意义的理解——人类一切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然而,马克思具有一个革命性的思想就是对包含在实践活动范围内的物质生产劳动地位的提高,它不仅仅是人和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活动,还是人与人交往合作中进行的活动,表现为生命活动本身,劳动有可能“不再表现为劳动,而是表现为生活自身的充分发展。”[9]用阿伦特的话来讲就是,“马克思是 19世纪唯一使用哲学用语真正叙说了 19 世纪的重要事件——劳动的解放的思想家。”[10]这也是导致马克思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因,可以说对劳动赞美是马克思真正反传统的一面,也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部分,从此之后,作为人类营生活动的劳动“从私人领域开始堂堂正正的进入公共、政治领域。”[11]在马克思这里,劳动不仅摆脱昔日的屈辱,而且一跃而起成为实践活动的基础性活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2]而人类解放的希望也不再是从“沉思”、“政治”以及所谓的“道德实践”中,而是从劳动中、从劳动者的解放中才会有可能。
三、劳动和生产
生产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表述为创制(poiésis),意指以追求活动之外的产品和价值为目的的活动,包括奴隶的生产劳作(ponein)和类似打铁、建房制鞋、医学、纺织、吟游诗人等自由人的技艺活动(banausia)。创制活动是不自由的,是自然强加于人类的必然性,创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产品和价值的实现。在创制中活动本身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产品和结果才是决定性因素。在马克思著作中也可以看到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词出现频率非常的高。人们开始注意到物质生产劳动是对物进行塑形的一种行为,“劳动是活的、塑造形象的火。”[13]产品中体现着生产者(勞动者)心中预先有的目的和形象,由于“活劳动本身的赋予而具有自身的灵魂”,[14]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生产活动(劳动)成为“体现人类生命”的活动,获得了和理论活动(目的在活动自身)一样的意义。劳动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生活。”[15]然而,到了马克思那个时代,生产劳动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生产劳动的抽象化(生产一般或劳动一般)和工业化(站在生产、机器旁边)以及资本化(雇佣劳动)。这种抽象的生产劳动和工业生产相对应,成为一种异化的劳动。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更多的是从这个意义上来使用的,生产劳动成为一种异化活动,变成了纯粹的经济上的生产资本的劳动,不再是创造性的、体现人的生命活动的劳动,因此人的解放就是扬弃这种异化劳动、这种纯粹经济的生产活动,走向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受到资产者更为严酷的剥削和压榨并随之反抗,在和资产阶级的无数次反抗中,一个新生的、具有强大力量的无产阶级终是诞生了。马克思独特的劳动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站在劳动者的阶级立场之上,马克思响亮的提出这一口号:劳动创造了人,也只有劳动能够解放人。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价值性和真理性是统一的,因为马克思的劳动思想是代表着历史先进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解放就是整个人类解放的依靠力量,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扬弃异化劳动建立以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解放的终极路径,所以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参考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2][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7.
[3][10][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458.
[4][13][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6-327.
[5][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6][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53.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