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手机时代下情境探究法在思政课堂的应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500
毕静明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现如今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已是常态。情境探究法作为较为常用的思政课堂教学法通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以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在学生更依赖借手机搜索精准信息而非通过联想——思考——总结来吸纳所学知识时的背景下,如何保证教学效果?针对手机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情境探究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手机时代背景下情景探究法仍然适用于高职思政课堂以及将手机作为教学工具运用于情境探究法教学能更好提高教学效果的可能性。

  关键词:手机时代;高职思政课;情境探究法

  在当前高职校园里,相较于笨重的台式电脑或昂贵的各类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其低价高效和轻巧便捷的优势更受到学生们的青睐。现如今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已是常态,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过渡依赖手机的现状不可避免的发生碰撞。如何正确对待手机这把双刃剑,在降低手机对教学课堂秩序带来的冲击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思政课堂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优化教学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将手机作为教学工具创设新型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值得每一位高职思政教师认真思考。

  一、手机普及背景之下高职思政课堂面临的挑战

  (一)手机时代下教学质量受到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手机作为最为便携的物质载体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出门必带之物。而高职思政课堂作为一门合班授课、学时有限的非专业必修课,学生在教学课堂上沦为低头一族数的问题更为明显。传统的“一言堂”单向灌输模式已经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如果教师授课形式单一毫无新意,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与厌烦,很难抵御形式多样、可自控操作的各类手机软件诱惑。相较于中学紧张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进入高职后学习压力骤减,没有家长和老师全程督促学习变得松懈,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偏差,甚至有些同学认为在课堂上无声玩手机纯属个人行为,既不会打扰到老师教学也不会打扰同学听课,因此心安理得。以至于教师维持教学秩序的缘由不再是因为学生大声喧哗或是小声聊天,而是学生无法紧跟老师的授课节奏,一味地沉溺于掌中的手机,屏蔽了与老师的互动。

  (二)手机时代下教学内容受到的挑战

  高职思政课鉴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在教学内容上必须采用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按照脉络系统的阐述相关理论知识,以便提升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觉悟,教师没有太多的创新空间。而不少学生在从小便学习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想法之下对于教师系统深入的讲解很难保持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手机内各类互联网信息应接不暇,甚至可以智能到按个人的喜好推送。即便是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将手机转化为游戏机和追剧播放器。在蜂拥而至良莠不齐的信息及游戏轰炸下,学生不再愿意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的观点,也不愿意紧跟老师思路去分析、思考问题。

  (三)手机时代下教师权威受到的挑战

  高职思政课堂作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互联网发展,各类网络信息纷沓而至的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在不断增大。青年学生本就是手机时代的主要主要接受群体与传播主体,海量化的信息未经筛纷纷呈现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全世界发生的时政大事可以通过手机转播,各类型的思想观念可以通过手机发生碰撞,甚至身边不经意捕捉到的一言一行都可以通过手机和大家讨论。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的思政课堂,老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所阐述的理论知识没有百度百科专业,列举的事例没有网页新闻头条的热门,案列的分析没有论坛博主的跟帖精彩。小小的手机似乎承载着一个无所不知的世界,近在咫尺的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思想引领者,因此老师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冲击。

  二、情景探究法在高职思政课堂运用的重要性

  (一)更新教学模式,扎实学生理论基础

  情景探究式教学作为思政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教师通过设立情景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相关知识、思考相关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理解。这种自觉主动的探索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充分的掌握事物的起因、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基本概念,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如此普及的状况下,高职思政教师应摆正心态,积极主动的更新传统的情景教学模式,从思政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的分析讲解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素养,让学生在探究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能力都得到加强。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求知兴趣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只有“好之”“乐之”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才是学生能够以学为乐的重要前提。在理论性较强,操作性又有限的思政课堂只有紧跟新闻时事热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时代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带着好奇心,通过所给与的情景,身临其境的去体味揣摩基础概念的运用,这样的课堂才更加有趣、鲜活。这样学生才愿意放下手机,紧跟老师的节奏,全程参与到互动中来。

  (三)适时引导思路,激发学生深入探索

  思考探索总是由发现问题引起的,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互联网手机时代信息纷繁复杂,一个热问题点引发全民关注后各类观点看法纷沓而至。如何保证学生着眼于正确的思路,公正客观的去探索有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给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老师适时点拨,引导正确方向。既构建了师生平等沟通的互动平台,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

  三、手机时代下情景探究教学法运用的可能性

  (一)手机集思广益,全方位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手机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对上课方式进行改革、课堂授课方式进行创新,而将手机作为教具正是基于实际情况下更新课堂结构的体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举手发言或者在私底下各抒己见。这样的方式造成的弊端是认真听课的学生积极踊跃,其他同学置身事外;而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安静的教室必然变得嘈杂,教师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内得到相应的反馈。而将智能手机有效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互动,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对于一个概念的解析,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立选项投票,学生通过手机来选择他们更倾向于哪一种。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并且短短几秒便呈现统计结果,教师再根据占比最高的结果进行分析。不再是传统的全程掌控,而是适当“放权”让学生做主,让学生去思、去想、去探索。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先在群内集思广益,汇总出几种可行方案或者占比最大的方案,由教师进行最后的解析。

  (二)手机创立情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借助手机智能模式创立情景可以说是高职思政课堂更新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手机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绝对的自主操作性,不同于被动的接收教师讲课内容,利用手机软件给予学生自主设立项目、选择讨论内容方向,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课程第六章法律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还原一段社会关注度很高的“正当防卫反杀案”现场情景,然后引出与之相关的法律概念让学生从视频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踊跃发言,从多个层面各抒己见。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能更深刻理解法律中正当防卫的含义,同时也学习到任何时候都应该遵纪守法,不能鲁莽行事。

  (三)手机更新进展,巩固拓展知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灵活变通的实践因材施教的正确方法,课后也可以利用手机软件巩固拓展所学知识,以确保学生能真正做到理解吃透、举一反三。目前智能手机基本可以替代电脑运行常用的各类教学软件。以“课堂派”为例,教师根据授课班级设立班级信息群,按上课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资料。学生除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手机考勤、参与课堂互动之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学时测验以及相关教学实践内容。教师也可以结合互联网上学生感兴趣或者热议的话题选择了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借助手机软件在话题区讨论,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弥补、借鉴、启发,分享彼此的诸多经验与体验,以便更好的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手机时代”背景下高职思政教学该如何利用手机作为教具,更新传统情景探究教学法,以便达到取两者精华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手机时代下,作为高职教育的主力军,高职思政课堂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改革创新,既不失其自身课程本色,又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性。让思想政治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课程,是每一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淑梅、彭彤.浅谈微文化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

  [2]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

  [3]闞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04.

  [4]张华.高职院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2009(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