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与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深度钻研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注重课上互动、遵循个性教学、布置课后作业以及教后反思巩固等层面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六步法”,并针对辨析题“三步曲”进行了基本分析,为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六步法;辨析题
伴随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在教材改革的要求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其教材内容也在以往强化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法律素养与法制意识教育,在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显著的突出。教师应当积极正视教学现存问题,加强对于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将理论知识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得以深化。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六步法”的具体实施
(一)深度钻研教材
要想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教师应当牢固树立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教学大纲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切实将教材内容经过反复阅读、理解与巩固做到牢记于心,这样才能够真正为教学寻求到有效的文本依据,明确掌握教学内容与大体方向。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始前首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细化、全面解读,力求“读懂”、“研透”、“转化”。
首先是“读懂”,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教师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专有词汇的定义、政治原理等内容进行通读把握,但要想做到“读懂”还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的既定内容框架中,还应当广泛涉猎、博览群众,能够寻求到各项概念与原理的出处,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结果与成效,寻求到与教材内容之间的深度联系,进而依照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的核心目标要求,完成教材的精细化解读[1]。同时,鉴于教材中的不同概念、定义都有其精准严密的表达方式,因此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细心完成每一个字眼的校对、分析,从而避免因忽略关键字词而致使整个概念或定义产生错误问题。例如针对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来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四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与根本方法等。
其次是“研透”,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还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连接,将有限教材朝向更加深入、宽广的维度进行拓展。要求教师着重针对教学重点进行巩固研究,确保能够将教学重点进行拆解、细化、解读、拼接,寻求到最有效的突破口,进而为其他一般问题的解决扫除后顾之忧。
最后是“转化”,教师的职责不应当局限在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的转述给学生,而是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思维,将教材中复杂难懂的内容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形象化道理,将理论知识运用现实情景予以描摹,从而促使知识点能够更加牢固、细化的为学生所吸收。
(二)完善教学设计
备课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之一,起到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当在课前完善教学设计,确保教案的细致、周密与完备,针对每一个课题、每一个框架都要进行精细化打磨。具体来说,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主体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型设计、课时安排、教学流程设计、板书规划以及教学总结等诸多部分,要确保经过严密的教案设计形成规范有序的教学安排。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所提供的便捷优势,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不仅可以增添教学的条理性、明确教学重难点内容,其中蕴含的新鲜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源也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应当充分结合教学难度与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选取难易适中的课后思考题与练习题,实现教学成效的巩固与延伸。例如针对“树立维护国家利益意识”这一知识点,倘若学生只靠死记硬背难以形成巩固记忆,教师应当将爱国、危机防范意识以及责任感使命感这三部分内容依照一定条理為学生逐一阐释,同时配合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选取相关教育宣传片用作教学资源,使学生借助直观动画或视频片段真正理解、明确树立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深化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上互动
在完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针对具体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更加全面有效的把控。首先,要求教师将教案进行熟记,确保能够将教案内容得以融会贯通,做到脱稿讲课,将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重难点等模块进行有机串联,在脑海中构建完备的体系,从而在具体教学环节做到触类旁通、娴熟把控,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与风格,促进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其次,要求教师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督促,确保学生能够摒弃其他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课堂中,提高抗干扰能力与学习专注度,进而塑造和谐、认真、集中、积极的课堂氛围。最后,还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互动,杜绝知识的单向传输,致力于真正能够将知识传授到学生的脑海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产生思考,进而通过师生探讨、提问等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有助于教师针对教学计划进行及时有效调整,提升教学成效。
(四)遵循个性教学
为进一步践行教学改革的要求,彰显出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设置摸底考试,考察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方便进行教学计划的及时调整;同时还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察、与学生建立有效互动,考察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在课下教师也应当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积极沟通,通过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形式与学生建立深度交流,从而更加有效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与设计,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应当借助课后作业的布置完善教学收尾工作,以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进行作业的布置,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合理设计作业的内容、形式、分量以及难度,确保在不给学生增添过多负担的基础上完成教学内容的巩固。
(六)教后反思巩固
最后,教师还应当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及时批改,进行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查,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着重细化讲解,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进行单独的及时沟通,进而以此作为依据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在归纳经验、总结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道德与法治辨析题“三步曲”的教学策略
上文围绕教学“六步法”大体探讨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全过程的具体实施步骤,为教学制定了详尽可行的计划安排。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辨析题真正起到了在教材与学生思维之间搭建沟通平台的作用,考察了学生对于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以及如何有效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因此还应当围绕辨析题“三步曲”探讨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一)细化题意理解
在解答辨析題时,先要针对所给题目进行精细化拆解,审读题意,找出问题的关键字词,确保能够迅速了解到材料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而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本质原理与基本规律,明确其中的正确、错误或不准确观点[2]。例如针对保尔·柯察金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观点进行辨析时,首先明确判断该观点的正确性,紧接着针对生命的宝贵之处进行论述,先明确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再论述我们应当如何珍惜生命、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分析归纳原因
在解答辨析题时还应当注意找准题目设计的原因与意图,实现对于知识点的精准查找与定位。例如针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进行辨析时,应当迅速寻求到两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同时运用凝练的语言针对其核心要义进行概括,强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不可动摇的,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不容忽视的地位以及对于国民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用词精准、语句流畅、条例清晰、简洁凝练的答题习惯,提高说理的可信度与分量[3]。
(三)补充概括要点
在解答辨析题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答题不完整的问题,应当在总结回顾的阶段进行系统的查缺补漏,确保能够针对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寻求到关键原因与关键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进一步提高解析题的解答质量。
三、结论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思想道德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六步法”规划了教学大体流程,“三步曲”围绕理论知识与实际认知探寻切实解题方法,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坚持“六步法”原则、贯彻“三步曲”策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的提高贡献积极助益。
参考文献:
[1]谢敏.思想政治课教学六步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9).
[2]王海燕.基于“支架式”理论的政治辨析题解题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2014(34):60-61.
[3]加纳尔·达列里汗.政治教学“六步法”以及辨析题“三步曲”[J].文理导航旬刊,2016(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