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玛丽.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在《翻译学:综合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1988)一书中强调了近年来翻译学的新转向,又特别强调了文化的因素。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本文讨论了翻译文化论在大学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中带来的几点启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翻译;跨文化活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玛丽.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在 《翻译学:综合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一书中强调了近年来翻译学的新转向,她认为过往的讨论多停留在微观分析的层面上,把翻译看成语言问题,而忽略了语篇与现实世界之间密切的关系。她推崇格式塔(gestalt)的整体研究法。在格式塔的基础上,斯内尔-霍恩比提出了翻译不是语际转换(interlingual transfer)而是跨文化转换(cross-cultural transfer)的说法。据她在《翻译学》的序言中所言,翻译学涉及心理学、哲学、民族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以文化为依归。
一、翻译——跨文化活动
一直以来,翻译被认为理所当然只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这种想法,一方面导致传统的翻译理论为“译字”、“译意”争论不休,另一方面却又是翻译等值理论的核心概念。《大英百科全书》对翻译的释意中有一句话指出,翻译是某一语言或某一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或另一套符号表达出来,这种转换就是翻译。在此处作者没有把语言看作是与外界绝缘的孤立现象,而是把它看成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活里受到社会制约的各个方面(Hymes 1964)。美国人类学家古迪纳夫(Ward H. Goodenough)对文化作出了以下的阐释:一个社会的文化,就是该社会的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观念,凭之以行事,既可为社会所接纳,行事时,也可按社会为其成员所设定的角色而进行。文化是凭学习得来的,并非是生理上遗传得来的,所以文化的内容,就是学习的成果——知识。这里说的知识,是采用其最广泛,甚至是相对性的意义。按照这个定义,我们注意到文化不是一个物质现象,并非由人、物、甚至是行为或情感所构成。文化其实是我们怎样把以上几项整理布置的一种方式。文化包括了我们对各种事物的印象,我们用怎样的模式來看待各种事物,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以及怎样去加以诠释,这就是文化。因此,人们所言所行,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象和各种措置安排,都是文化的产品或副产品,是人们透过文化区了解身处的环境以及应付这个环境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些了解这个文化的人来说,凡此种种,又是代表了文化模式的符号,这些符号,就是文化模式的具体表现(Goodenough 1964: 36)。
古迪纳夫的定义后来经过了格林(Heinz Gohring)的修订,他指出文化就是我们所知、所行、所感,可以拿来判断社会里个人的举措行事,是否合乎这个社会的常情的;又或者是我们为了本身的利益,希望拿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使之合乎常情,而不至于因为违反社会常情而要承担后果的(Gohring 1977: 10)。把文化视为知识、术能、观感的综合体,对于我们怎样研究翻译非常重要。如果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译者不但要能够把两种语言都运用自如,而且必须熟知两种语言的文化。因此弗米尔主张翻译基本上是跨文化的转换,因为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行动”,是跨文化的活动(Vermeer 1986:36)。
二、翻译跨文化论对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型主要分为读写和听说两种,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口语学习一直是一个难点。造成这种困难局面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我国的社会习俗和风气的影响。从本质上来看,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背景和外来语所在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区别。在训练非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开口说英语这门外语之时,不论教师如何态度诚恳地进行鼓励,还是有很多学生羞于开口,即使被迫开口说几句,也是吞吞吐吐、结结巴巴地多。
这种状况不能单纯地说是由于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英语基础不好,或是个性羞涩等个人原因,因为大部分大学生都是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到大学阶段已经学了六年以上,再通过高考的考验,一般大学生都具备了学好英语的能力和条件,但是事实仍不尽人意,中国的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不高,在各类需要口语水平的考试中表现并不理想。从翻译研究的角度来看,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同,由于英语并不是中国学生的母语,当中国学生需要开口说英语时,实际上是先考虑中文的表达方法,然后在大脑中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再说出口。
对中国学生来说,这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学生所生长和受教育的文化背景和英语的文化背景是有重大差异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使我们对各种事物的印象,我们用怎样的模式来看待各种事物,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以及怎样去加以诠释都有重大的差别,要克服这种差异完成口语的翻译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然通过努力学习语言是可以弥补文化差异的不足,顺利完成翻译和口头表达的任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因为文化差异和冲突不是轻易可以逾越,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活动,使我们了解到与其单从语言学习的层面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不过考虑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口语培训,让他们熟悉英语所在的文化背景,从而对英语产生熟悉感,克服开口说外语的恐惧和不安,在说口语时表现得更自然和流畅。
三、翻译跨文化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英语口语的学习和练习必须克服中英文文化冲突,在脑海中进行中英文的互译。由于文化是必须习得的,首先可以教授学生们一些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知识,让他们对英语文化环境有所了解和熟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自身需要对母语——也就是中国文化背景有所掌握,了解学生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来让他们了解英语文化背景。
举例来说,大学里有某些专业,如绘画、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擅长学习英语,口语课更是感觉很难跟上。反过来,他们对学習画图,设计图纸却很感兴趣。这种情形跟日本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形有点相似,因为国内流行漫画、动漫等亚文化,日本学生对于有插图或插画的学习资料接受度比较高,所以日本ALC 出版社在其月刊《Active English》上连载的日常用英语会话每句话都配上了相应的简笔画插图。笔者认为我们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也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和专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也可以让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口语的同时,为例句配自画的插图等等。口语中很多俚语或者是当下的流行语,这些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或是一些影视资料习得,学生也会觉得比较有趣味性,从而在口语学习中取得进步。
四、结语
玛丽.斯内尔-霍恩比等学者论述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翻译活动与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这种理论给笔者进行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启示,口语教学并非单纯的语言学习,应该仔细考虑英语文化背景跟中国学生所处的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从消除文化冲击和影响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让学生们能更轻松顺利地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样一来,中国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压力也会减轻,英语口语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Hymes,Dell(ed.).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2]Goodenough, Ward H.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in D. Hymes (ed.),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 Harper & Row. Pp. 36-40.
[3]Snell-Hornby,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8.
[4]Vermeer, Hans J. Voraussetzungen fur eine allgemeine Translationstheorie. Heidelberg, 1986.
[5]陈德鸿,张南峰(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