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的教育事业随着新课改的逐渐完成,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与此同时,人们越来越看中教育质量,语文也在其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可以影响学生对语言能力的掌握和运用。因此,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目标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了可以提高课堂质量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是目前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渗透;开发
一、引言
语文教学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在任何阶段的教学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已经超越了仅仅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要求,更多的是通过语文教学,不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优秀品格,更好的塑造学生精神风貌,从而有益于全面推进我国现阶段的素质教育。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意义
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各个教育环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由此可以看出,从2010年要求的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向宽领域拓展、向深层次延伸,我国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趋势已经开始日趋明显了。这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为学生讲授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背后蕴藏的思想理念、道德規范、行为准则渗透到学生的灵魂当中,真正做到立德树魂,彰显语文学科人文底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要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是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关键步骤,高中语文教学又是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时期,因此要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发挥高中语文学科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人只关心考试得分、追求高分,使得课堂变为只一味灌输,不求甚解,优秀的古文经典只是粗略读过、诗词歌赋没有品读赏析,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时缺少了对经典的自我理解和赏析,语文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兴趣也就荡然无存。故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后会辨别出一些不良的文化糟粕,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讲述生动而富有哲理的典故、诵读优美而饱含情感的诗词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人文情怀,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品,使学生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三、当下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的不足
(一)语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应试
当下由于语文学习的应试目的性越来越强,所以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地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更加倾向于应试教学法,往往将大量的精力放在语文应试模板以及古文应试知识要点上,忽略对于文章整体透露出来的民族精神君子气节的追求。这种现实情况,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遗憾的是,忽略了传统文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于健全人格的培养无疑是一个重大的
损失。
(二)学生学习古文缺乏独立求知精神
在当下的语文学习中,学习资料不断丰富,这在提升了学生学习古文的效率的同时也造成学生自我求知欲以及自学能力的下降。古文学习需要追求自我探究的精神,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然而触手可及的各种参考资料以及大大削减了学生自己对于文化的探究能力,这无疑是一个大的损失。
(三)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识文断字,更是强调综合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继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但目前的传承教育方式缺乏课堂应有的教学活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枯燥无趣,教师过度依赖辅助备课资料备课,缺乏创新思想,学生也不能够深层次的鉴赏文章的内涵,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较短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效率,通常是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由讨论的学习时间,忽略了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长而久之,学生对课堂授课感到乏味无趣,对语文学习丧失了学习兴趣与动力,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开发
(一)要适度增加教材选文的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选文要兼具文化性与人文性,将选篇以多样化体裁呈现出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戏剧选文集中在必修四第一单元共三篇,分别是《窦娥冤》、《雷雨》以及《哈姆莱特》。占必修四教材选文数量的27%,占整个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选文数量的4%,由此可见,虽然作为四大文体之一,戏剧文体在教材编写中仍然处于边缘位置。对此,应当在认识戏剧作品的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增加选文的数量,丰富选文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当下流行的话剧《夏洛特烦恼》、《乌龙山伯爵》等可以考虑纳入教学范围,这些话剧的主题丰富多彩,教育意义深刻,又能迎合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其品鉴。此外,应该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借助新闻、歌词、台词、对联、漫画、插图等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将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有重点的呈现出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进高中语文教材中。此举不仅可以使高中语文教材的范文系统丰富多彩,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各种文学体裁配置合理。最后,还应当重视教材的范文系统、助读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的协调统一,使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使用教材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传承观念的重视
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到桥梁性作用。无论是在课堂内授课,还是课外实践,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教育部门应增强传统文化学习意识,把传统文化学习工作提上工作议程,通过讲座学习、外出实习考察等途径,加强老师文化修养的培养。担起学生价值观引领者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教师在文言文、诗词篇章部分,仔细、精准把握传统文化的价值脉络,在老师的领引下学习王昌龄的《从军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引导学生想象西北边陲将士生活、战斗的艰苦环境,一面是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另一面是一望无际的荒芜沙漠,加上频繁的战事,能够感受战斗的激烈与艰苦,尽管在金甲磨穿的恶劣条件下,意志却更加坚定。通过诗歌作品指引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先辈艰苦奋斗的意志、越战越勇的民族气节,以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志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高尚爱国情怀。
(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相结合
例如,采用汉语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各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并且二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汉语作为汉民族共同语,它注重简明、得体、形象、生动,同时注重同时在文章中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段,从而提升文章的整体效果而使其更具美感。由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选文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时,应当按照汉语的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梳理文章思路,并通过文字来理解选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苏轼所著的《赤壁赋》一文,其中包含许多对偶句,这充分说明该选文采用了汉族所一惯倡导的对称思维方式。故而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种思维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这样方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此外,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一方面学习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学生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因此,教师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例如可以从互联网获得相关音频、视频作为素材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们;可以让学生们扮演选文中的角色,由此可以让他们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更好的把握,从而能更好地理解选文的中心思想。
(四)在实践活动中彰显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要使学生长期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继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就需创设浓厚的环境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交流学习当中。随着央视相继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以来,收获了大批忠实观众,掀起了全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在语文课外教学中开展类似于这些节目的比赛,让学生通过古诗文比赛、成语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参与到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举办了高一语文学科活动:滨河成语大会,通过一字千金之补全成语、心有灵犀之成语竞猜、慧眼识珠之成语探源、狭路相逢之成语接龙等环节的比拼,让学生精准地了解成语,更好地掌握成语,进而让学生更加热爱成语。教师也可通过这种方式,把高考试题当中出现的易错成语罗列出来,在课堂上开展成语大赛,通过这类方式让学生多体会、多感悟、多记忆,让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词语,能够正确地进行表达,避免学生望文生义、乱用误用成语。
五、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语文教师要不断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更好的传统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胡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1:59-60.
[2]朱志刚.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6,30:192-193.
[3]楊向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相关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136-13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