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高等教育”有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仍存在不足和缺陷。本文结合我国“互联网+高等教育”实际,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应用案例,提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互联网+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互联网教学与高校日常教学相互融合的思路,以期解决广大师生在教育学习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互联网+;高等教育;高校管理
一、“互联网+高等教育”应用案例
(一)开放课程平台
1999年,德国图林根大学推出图林根网络多媒体服务,首次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开放高校课程视频。2002年,MIT推出OpenCourseWare项目,面向社会免费提供32门课程[1],目前,OpenCouseWare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高等教育内容提供平台,向学生提供超过2300门在线课程。2003年8月,中国教育部开展中国精品课程计划,现已收录中国知名大学的超过20000门课程及各类学习资源超过130万项。在开放共享平台上,学生无需注册、无需付费,不限学习时间与地点,加入相应课程学习。教师也可以自由使用相应课程资源,组织自己的教学。
(二)慕课
早期的慕课(MOOC)称为cMOOC。cMOOC提供了专职的课程教师,但依然强调学生的自学和互助。教师担任课程的协调者,负责设定学习主题、提供学习资源、促进协作和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通过注册课程,获取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发地参加讨论和在线协作,探讨学习内容,分享个人观点。
作为cMOOC的进一步发展,xMOOC采取更接近传统教学的模式组织在线学习。开课前,学生需要注册课程并了解课程安排。开课后,教师定期发布课程视频及相关资源。课程视频专门针对在线学习设计,时间较短且穿插问题及测试,保证学生可以在无人监督的条件下保持注意力集中。
(三)自适应学习
自适应学习是一种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教育的手段,它通过自主提供适合每位学生的独立帮助,在现实中与学生产生实时互动。自适应学习依据不同的数据收集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类,即自适应内容、自适应评估和自适应序列。
自适应内容主要通过分析学生对问题具体的回答,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反馈和学习资源。自适应序列用于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适时调整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的顺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帮助学生尽快补足知识结构中的缺陷。
二、“互联网+高等教育”案例分析
高等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中固定僵化的部分,获得广泛赞赏和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互联网+高等教育”依然处于萌芽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开放课程平台的出现有效利用了互联网跨地理和跨文化限制的开放优势,打破了传统优质教育资源的壁垒。但其免费属性决定了建设方既无力提供适合网络教育平台的定制课程资源,更无法建立对学习者缺乏约束与组织机制,完全依赖学习者兴趣驱动来完成课程。
无论是开放课程平台,还是慕课,均基于认知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建立在“内容+测验”模式上,强调输入和输出,希望通过外界输入,刺激大脑反应,得到学习效果,并试图使用技术代替教师来施加刺激。这种模式忽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约束,违背人类的学习原理,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自适应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在线联通主义,认为在线智能技术能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从而代替教师组织学习、提供学习。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自适应学习严重依赖技术本身,只有技术发展到足以部分或者完全代替人的作用时,才能真正达到设计者的预期。
三、“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议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当前“互联网+高等教育”集中在制作课程视频和材料方面,虽然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却相当于建成了一套独立的线上学习系统,没有与高校日常线下教学相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彼此割裂,导致日常教学依然采用传统讲座方式,创新不足。
其原因可以从教师、学生和管理三个方面探寻。教师考评多以科研成效为标准,导致教师日常科研任务量大,既缺乏改革教学工作精力,又缺乏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式的动力。对学生的调查显示,现有的线上学习与日常的学习相互割裂,缺乏对应的评价机制,学生缺少學习的动力。线上学习资源又存在难度过大,缺少师生互动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兴趣。在日常工作中,高校管理人员对“互联网+高等教育”缺乏认识,不理解“互联网+”的深刻含义,没有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推进互联网与高校教学的融合,更无法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高等教育管理的角度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本质。“互联网+”是近年来崛起的新事物。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实体。发展的过程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者而言,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互联网+高等教育”这一新事物,主动认识、学习和利用互联网,创新机制适应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者而言,拥抱“互联网+高等教育”不是另起炉灶,建立新的、独立的教学系统,而是将互联网融入传统教学中,使其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既是学习内容提供者,又是教学组织者和评价者。教师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内容和方式创新,只能按照固定模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被动听记,缺少互动,对课程难点的困惑迷茫,对学习兴趣不足。
对于这种情形,高校管理者要制定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规划。教学资源由教学团队编定,既包含线上学习内容,又包含线下学习内容。线上内容通过互联网向学生传播,学生在非课堂时间完成课程的基础学习。线下内容通过教师课堂组织实施,发挥教师的主观创造性,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知识的体系结构、整理学习思路,完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此外,还要为学生建立学习辅助系统。课中将课程资料推送给学生,避免传统课堂中学生既要听课又要记录的困境;课后帮助学生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练习,实时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形成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和学习记录。
四、结论
互联网以其跨越时空尺度、开放共享的特点推动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大批传统产业的升级。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分析了国内外“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多种应用,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提出“互联网+高等教育”不在于颠覆传统教育方式,而在于互联网与高校日常教学的融合。因此我们提出了互联网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应用建议,希望为高校师生解决当前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Wikipedia.OpenCourseWare[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penCourseWare. 2018-06-10.
[2]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13-19.
[3]Pearson.《Decoding Adaptive》[EB/OL].https://www.pearson.com/corporate/about-pearson/innovation/smarter-digital-tools/adaptive-learning.html.2018-06-10.
[4]《关于“自适应学习”,你不能错过的干货(一)》[EB/OL]. https://www.jiemodui.com/N/62039.html.2018-06-10.
[5]琳达·哈拉西姆,肖俊洪.协作学习理论与实践——在线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J].中国远程教育,2015(08):5-16+79.
[6]李艳,张慕华.高校学生慕课和翻转课堂体验实证研究——基于231条在线学习日志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5):73-84+93.
[7]何春,王志军,吕啸.我国大学生MOOCs学习体验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42-49+9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