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吟诵作为汉文化中传统的诵读方式,以及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在现代的传承中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从整个汉文化圈现今吟诵的发展现状出发,以扬州地区为研究基地,详细分析了扬州地区吟诵教育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华吟诵;扬州;小学教育;未来展望
吟诵是汉文化圈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蕴含重大的文化价值。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吟诵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但是令人心痛的现实是,大陆的吟诵鲜有传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很多国人对于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复萌有着强烈的愿望,而吟诵作为古诗词的灵魂表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吟诵文化及发展现状
吟诵不同于单纯的文化内容,也是中国人应用于教育的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两千年间的历史里口口相传,是学童人人皆会的启蒙方式。在历史上吟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文化价值重大。吟诵与汉语的诗词文赋关系紧密,通过吟诵,国人更能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与此同时,诗文的创作也通过吟诵更加贴近人心,更有益于传达情感。所以吟诵也被称为中国汉语诗文的活态。吟诵的语音与方言关系密切,但并未使用全部方言口语进行语音吟诵,而是使用文读系统的语音。北方则更接近于官话,南方则更接近当地的方言。方言口语与文读的差异视地区而异,北方官话差异较小,南方由于方言比重更大,差异较为明显。旧时习称吟诵的腔调为读书调、吟诗调,我们现统称为吟诵调。
吟诵深入汉语言文化,与各地区的音乐体系相近,当地的宗教音乐、戏曲、琴歌、民歌、说唱等与吟诵互相影响。吟诵调各地相异,一片地区虽然可能拥有相对固定的流行的读书调,但若是细究,则每一代特色不同,不同的人吟诵调不同,同一个人每一次的吟诵调都可能不同。古代吟诵就其学习的普遍度,不需专门记录相关方法;就其与生俱来的使用特点,不教即会;就其与汉语言文化的结合,吟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正是这三个特点使其难以系统发展。
尽管国际上对于吟诵文化给予了较高肯定,吟诵在汉文化圈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地区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对于吟诵发源地的中华大陆而言,吟诵面临失其根本的危险。据调查结果显示,吟诵现如今在全国的熟知度并不高,较多地区缺乏对吟诵的认知。扬州是一座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一直以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较为重视。资料也显示扬州对于吟诵文化并不陌生,并且近几年逐渐显示出发展吟诵的倾向。首先,比较明显的是,扬州的教育系统如小学逐渐引入了吟诵的相关活动,如吟诵社团的开展,吟诵比赛的举办等。其次,就走访结果来看,扬州的寺庙如大明寺,鉴真佛学院等地也保留了部分与吟诵相关的传统。事实上,吟诵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环,与整个中华文化牵连甚深。调查发现,吟诵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濒临失传的整个过程非常复杂,结合扬州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吟诵的失传与历史及时代的因素关系匪浅。就它本身作为学习文化的一种方式而言,吟诵必不可免地受到时代更替的冲击,被大环境里学习的思潮所淹没。而就其作为衍生的文化自身而言,在新时代的中国,中华传统文化整体仍需获得认可的阶段,单单谈对其的复兴,可谓难以下手。
二、扬州地区“吟诵教育”的开展
扬州2004年承辦了“亲近母语”的课题,目的是改变中国母语现状,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是这一活动的试验点之一。此后,除扬州外江苏其他地区、浙江、广东、北京、山东、安徽、山西、福建、甘肃、河北、河南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也以不同形式进入“亲近母语”的课题实验,较之其他地区,扬州市的吟诵开展时间更早,系统更完备。
扬州地区吟诵的发展更多侧重在学校教育中,尤以小学教育为盛,扬州市政府和教育部门致力于打造具有扬州特色并且和传统文化相关联的课程。以扬州市汶河小学(正谊书院)和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为例,两所学校是扬州地区现今吟诵教育普及开展的主要基地,维扬实验小学更是扬州第一批开展吟诵教育的学校。两所学校每年都开设固定的吟诵课程,每年都培养百名学生学习吟诵。
扬州市汶河小学于2012年恢复成书院形式——“正谊书院”,针对一至三年级全体学生和四至六年级的吟诵社团成员开展吟诵课程。学校的吟诵学习需要经过一级培训、二级培训和教师教授等过程。首先安排一部分老师去吟诵协会进行专门的学习,进行一级培训;接受学习的教师通过影像等设备回校对其他老师进行二级培训;最后由各个接受培训的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在教授吟诵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普通话吟诵教学,辅之以方言吟诵。方言吟诵之所以无法大量普及,原因在于方言本身的传承缺失,但方言吟诵是吟诵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普通话虽然便于交流,但方言在吟诵中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扬州地区另一吟诵教学基地在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节目曾在维扬实验小学进行拍摄。和汶河小学不同,维扬实验小学吟诵课程主要安排于三至六年级学生,主要开设吟诵社团精品课程,一部分老师会在班级内授课。全校现有十余位老师能够进行吟诵教学,社团一周学习一首诗歌,每年培养的学生大约在40名左右。
除了古诗文吟诵,佛教的经文诵读也与吟诵有紧密联系,就现阶段的调查来看,扬州地区的寺庙、佛学院等地所进行的诵经活动和吟诵有很大的相似性。虽然诵经和吟诵并无实际上的直接联系,但二者均属于特殊的诵读方式,其功能都是便于记忆所读内容。与诵经不同的是,吟诵除了记忆更侧重理解,以及理解之后的再创造。
三、扬州地区吟诵所面临的问题
由上所述,扬州地区的吟诵发展现状具有可喜之处,在小学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并且校际之间联系紧密,会进行交流合作。并且扬州地区也经常举办如“童阅计划”阅读推广活动,各小学也会举办读书节。然而,学校吟诵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亟待完善的地方。
(一)知识体系不完备
以往,吟诵作为家喻户晓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其传授与学习的方式方法有其固有的一套体系。在古诗词创造蓬勃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对于语言的讲究高于我们现当代要求。魏晋以来,凡是诗词都可用吟诵表达出来,其韵律唯美,人人也皆会吟诵。古代有专门的教育系统来教授吟诵,例如公学、私塾。现如今吟诵的传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制约,人们对于其了解少之又少。面对如此现状,国家提倡要重视吟诵的发展,因此在2008年将常州吟诵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希望吟诵逐步普及化的历程下,我们显而易见地发现吟诵的传承在专业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逐步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吟诵的专业化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如今吟诵的发展尚未成熟,其教授与学习也大都不成体系,少量的专业人士不能满足多个吟诵者学习者的需求,这必然也导致了初学吟诵者学习的非专业化与非系统性。以往私塾学习的体系化,到如今重整吟诵的阶段,中间缺失了很多专业知识与方法。
在现今学习吟诵的方式中,影视教程是新媒体时代的特征,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性。但如何将吟诵资源进行专业化的解读和整合,从中提炼取精,广而传之;如何将专业知识成体系化编入教材,这都是现代面临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不至于吟诵的发展呈现畸形状态。
(二)师资力量欠缺
吟诵现状面临着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与师资力量欠缺的两大主要问题。一方面由于吟诵知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进而导致相关专业人才和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师资力量略薄弱,同样也影响了吟诵知识的专业化。国内现开设吟诵课程的相关学校,其进行专业学习吟诵的老师人数尚且不足,教学资源也存在一定的短缺现象。
据了解,中华吟诵协会等部门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及时的完善工作,相继出版了吟诵学习教程,同时也对学校的相关老师进行了培训。扬州地区学校吟诵教育中所用教材除了教科书,其他的材料大多是有中华吟诵协会编写的教学材料。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发扬,这是可喜之处。
(三)宣传推广方式单一
现今吟诵的宣传方式除了相应组织的宣传,其他中小学学生多是内部师生的教授与学习,校外的宣传活动数量甚少、方式单调。就扬州地区开设吟诵课程的几所小学来说,其吟诵的宣传方式多局限于学校内部,外界人员了解到的咨询鲜少。宣传工作做得较好的几个小学与外界媒体达成了合作关系,借用新时代的媒体功效,使吟诵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人所了解、熟知,进而发展、传承传统吟诵,但整体来说还是宣传方式还是比价单一。
现如今,吟诵的学习偏小众化,我们要学会借用新媒体来扩大其影响力。网络、电视、新媒体平台具有时间短、传播快、信息广等优点,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书籍、杂志等传统纸媒宣传也至关重要的。最后其也可通过与社会诸群体或组织达成合作,共同宣传经典吟诵。
(四)发展尚未形成体系
据相关数据显示,吟诵学习多是集中在中小学,扬州地区开设吟诵的学校,低年级班级多是以授课的形式进行全体学习,到了较高年级,吟诵多是以社团的形式展开。进入中学阶段,吟诵学习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状态。吟诵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急于求成的,其所带来的益处也主要是自身心性地提升,外部的客观利益并不明显,以至于学习吟诵者或是对其感兴趣者不多,这就使得吟诵的发展、传承在现代这个追求效益的社会里变得举步维艰。
其次,吟诵自身发展未成体系化。从研究结果来看,吟诵从小学的普及化教育后就逐步出现断层现象,初高中以至高等学校对吟诵的涉及少之又少。在小学阶段教授吟诵后,未能对其在后来地深入学习进行规划与安排。从另一方面来说,呈现的是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裂痕。所以要想促进吟诵的发展,就必须改善断层学习的问题。
最后,也是社会普遍问题,即应试教育下其他文化的生存压力。为了应试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进入更好地学校,人们对所规定的科目十分重视,有些人甚至认为语数外等科目的学习就是唯一,进而使得传统文化处于两难境地。在此,我们也希望大家懂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
四、吟诵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吟诵作为诗词文化的精髓,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由于种种原因,吟诵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以扬州为例,吟诵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可概括为: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知识欠缺、宣传方式单一、尚未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等方面,因而在此过程中,尚需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师资培养力度。学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儿童与青少年的学习是吟诵传承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的力量至关重要。由于师资力量匮乏,系统性接受吟诵培训的教师仍只是少数,吟诵的教学活动难以全面开展。现有的模式是中华吟诵协会对各地精英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再由这些教师教授学生。这样的教授模式效率高,而且对于当下宣传和广泛推广吟诵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若想要进一步发扬和发展吟诵文化,需要更专业的师资力量。除了通过学校教育、教师教授,各地可建立吟诵分会,对所有吟诵的爱好者进行普及化教育,将吟诵的传承落实到地方、家庭、个人。
第二,强化专业知识训练。吟诵是一口耳相传的活动,大多数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学习时间较短,再将所学进行二次传授,因而专业性亟待加强。中华吟诵协会现存有上万首作品的吟诵录音与录像,这也是学习吟诵的最重要途径。由于各地吟诵调不尽相同,每个地区都应选取其中契合本地特色与方言传统的部分,进行系统与理论化的研究和学习,每一个地区都能保证有对当地吟诵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承继,这样一来共同构成整个中华吟诵的大框架与大体系才是有可能的。
第三,拓宽宣传推广渠道。由于吟诵是一种口头上的文化形式,又具有地方性,所以它的传播有很大的困难。据调查,目前吟诵的传播仅限于学校与家庭,尚未拓展到社会外界,群众对其知之甚少。以微信公众号为例,通过“吟诵”关键字的直接搜索,现存的吟诵公众号为130个,通过认证的有9个,其中还有一个在建。这些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纷繁冗杂,质量良莠不齐,缺乏指向性和专业性。可见新媒體平台上关于吟诵的信息十分缺乏,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个人账号。吟诵并非一人、一家的,而是一地、一国的吟诵,官方平台的宣传与推动,对于吟诵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健全吟诵培养体系。调查显示,扬州地区吟诵的教授局限于小学,中学时期不再涉及,这也是吟诵难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以扬州地区为例,可以在小学中建立普及性教育的基础上,将吟诵课程延伸到中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不再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普及性教育,而是经过选拔的精英培养。经过小学阶段学习的学生,如有对吟诵有特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继续接触吟诵,不至于“投学无门”。这样既可以将吟诵的优良传统延续下去,又可以缓解学业压力,将吟诵作为植根于生活中的习惯,而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里的诗词。
目前正在兴起的“国学热”、“经典诵读热”和“私塾复兴”等现象,给吟诵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近两年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有更多的地方引进了吟诵的形式。这些都说明吟诵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的,只是这些吟诵大部分还不规范,也缺乏传承,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五、传承吟诵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吟诵作为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与文化价值。吟诵本身并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是一种手段,旨在借用音韵这一感性的方式诵读和理解古诗词。诗词文本是是客观的,在主观情感的加工下被赋予了鲜活的意义。不再是诗人创作时的模样,诗词的韵律与文字内化为情感,由后人以新的方式创作出来,这便是传承,是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现代思想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是该坚守本源还是与时俱进,成为近年来人们争论的焦点。关于吟诵的争论也是如此,古声调式保留了其古朴意蕴,乃吟诵的源头所在;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方式顺应时代潮流,则更能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坚守本源和与时俱进是吟诵发展的两个手段,追根究底都是为了吟诵的传承与发展,我们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正如只有在摩擦力的状态下才可前行是一个道理。当下对于吟诵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本源与潮流两者间找到更利于前进的方法。
国人之信仰基于精神,而非技能。学习传统文化,养精气之于内敛,达中正平和之境,可荡乖戾之气,行自然之事,成君子之风。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