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依托,社会工作实验的“技术”,主要表现在作为理论和实务间的桥梁和感官上的一整套设备及其平台。但是社会工作的实验对象是作为由复杂系统构成的人,其“技术”有“假设上的不足”和“可重复性差”两个方面的欠缺。作者认为,依托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三大方法,实验需要在强调“技术”的同时,应考虑到社会工作实验向“艺术”转向。结合自然科学实验的标准,社会工作的实验也可以更规范,并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到社会工作的“艺术”。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验;社会工作技术
从目前的社会工作实验(下称实验)运行来看,课堂模拟和课外拓展是实验的主要形式。当前的社工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度很低,通过实验,可以让同学们发现社会工作的“可爱”和“可取”之处,前者主要表现为社会工作可以“有趣、不枯燥、不无聊”,而后者,不仅能更好的认识主题事务,还能锻炼和培养诸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如同理心关怀、说话艺术、心理抚慰等。以实务导向为主的实验,作为社会工作教学与科研的补充,在社工同学的实务能力培养方面举足轻重。
一、社会工作实验技术
与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相映称,社会工作实验也应该有自己的专业标准,可惜的是,很少能看到社会工作实验室的相关文献资料,涉及到实验的资料更是凤毛麟角。作者只找到一本曾永泉著的《小组社会工作实验教程》,其余都是一些只能钉在墙上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小组计划书。社会工作实验受到业界认可,一方面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型导向;另一方面是2006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专业评估,实验室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指标。那么实验的技术性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社会工作实验技术
1.作为理论和实务之间的桥梁
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之间的“鸿沟”为实验提供了平台。作为理论的延伸,依托于社会工作三大方法,实验为理论的落地化提供了导向,同时实验也可以对理论进行反馈,并与理论相互指导。实验作为实务的基础,为实务的完善提供支撑。作为两者之间的桥梁,实验可以发挥缓冲的作用,而缓解因为“理论不接地气”与“实务缺乏指导”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社会工作服务只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这样一种状况。
2.有专业的技术设备
专业的技术设备主要体现在,首先是通过社会工作实验室的装修所达到的为服务对象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而这样的实验环境在其它理科实验室很难见到;然后是配备有相应的平台,包括与专业软件相结合的视频录像系统,为实验的可视性与可读性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是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如社工微电影等的后期编排、编辑、加工和制作等。
3.有专业的技术方法
依托社会工作专业的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行动研究①五大專业技术方法,社会工作实验技术可以将社会工作价值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东西进行融合,就像学者古学斌在论述行动研究时的表述:“将行动和反思、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民众的参与当中”,“不只是研究方法,同时还是通过系统的证据收集和试验,探究如何提升专业介入的质量, 从而更好地服务民众的过程”。
(二)社会工作实验技术上的欠缺
尽管实验在理论上和平台上有多种优势,通过调查发现,现实中的实验还有很多技术上的缺陷,具体如下:
1.实验“假设”不同
主要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为参照。自然科学的实验是以不变的物与物之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为基本假设,根据变化现象的不同而让人认识到物与物之间关系的目的。而社会工作实验的“假设”是绝对不能将参与到实验中的活生生的人视为简单的物,而实验当中所涉及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绝非物与物之间的“反应”所能比拟,正如学者冯仕政在文章中的表述“社会研究过程本质上不同于自然研究过程:社会研究过程具有反思性,即研究对象本身会受研究者个人特征的影响,从而导致研究过程变成一个研究主体与客体互动、互构的过程”②。因此,社会工作的实验,只能是让“社工-服务对象”通过特殊安排情境下的主客体角色的互换去领会在某种情境下,针对什么样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应该运用什么样程度的态度或行为,才能使服务对象更易于接受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
2.实验的可重复性差
依然以自然科学的实验为参照。自然科学的实验中,往往有平行试验和空白试验(也称之为对比试验),前者是指同一批号取两个以上相同的样品,以完全一致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仪器、试剂,以及做试验的人)进行试验,看其结果的一致性,来防止偶然误差的产生;后者是指在自然科学的实验中,不同的试剂加入量会导致不同的实验现象不一样实验现象会不同,用加入试剂的试验测定值减去空白试验值,得到的修正值,再去进行相应试验结果的计算,以此来防止误差。无论是平行试验还是空白试验,重复性很强。
而对于同样一个主题的社工实验,不同的“社工-案主”组合所产生的反应现象截然不同,涉及到实验情境、实验场地、实验时间、“社工-案主”的主观因素与相互关系等等不同方面,因此,实验只能是制定共同规范性和原则性的一些东西,很大程度上还要靠社工同学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去判断,导致同样一个主题下的实验结果多样化,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导致实验可重复性差。
二、社会工作实验的“技术转向”和“艺术转向”
社会工作实验的不足冲淡了其专业性,甚至引起很多同学对实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质疑,面对这种状况,应该更多的从实验的艺术性方面去思考,毕竟是做与人有关的试验工作,还是要考虑人的因素,如心理、性格、情绪、价值观等在社会工作实验中的作用,即在什么样的情境和主观态度影响下,社会工作者针对什么样的服务对象,应该运用什么样程度的态度或行为,才能使服务对象更易于接受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而这些又都是社会工作实验作为艺术的体现。
(一)技术转向:借鉴自然科学实验标准
虽然在内容上,实验的主观性更强,但并不妨碍我们参考自然科学的实验标准进行规范实验。这样的表述有向自然科学谄媚之嫌,但是社会工作的实验为什么就不能规范呢?通过观察,自然科学有规范的实验记录文本,主要是实验手册和实验报告单。从目前找到的资料来看,以曾永泉所著的《小组社会工作实验教程》中的信息来看,更多的是倾向于通过自然科學实验的形式去规范小组活动的过程,一个实验主题下可以设置多个实验情境,每一个实验情境环节都有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时间、实验过程(包括活动过程和分享过程)。作者认为,社会工作实验不仅要借鉴这些形式标准,更要将自己特色的东西整合进去,如社会工作的一些理念和概念。有助于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借助于各种活动内化理念和概念,而不仅仅局限于小组活动“只是玩玩儿”。
(二)艺术转向:社会工作实验的模拟多样性
不同的“社工-服务对象”组合在实验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模拟多样性,首先可以丰富社工同学对主体实验的认知,然后是方便他们去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预案应用于具体的实务过程,最后通过实验认识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即可以通过一个主题实验达到多种目的,而不只是“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只有一个特定的明确的实验结果”。这主要是涉及到实验的分享环节:分享与实验主题的关系、分享与小组活动的关系、分享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分享的假设有哪些、分享与参加实验的领导者和组员之间的关系怎么样等等。在曾永泉所著的《小组社会工作实验教程》中,一些实验情景后有相关的讨论分享,除了与所涉及的实验情景有关系之外,还要引导参与实验的同学回归到实验的主题上来,以此通过实验来内化实验设定的主题。只有将“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内化到社工同学心里,并通过社工的行为互动内化到更多的服务对象心里,社会工作及其实验也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工作的“社会”意义。
(三)两种转向的关系
无论是“技术转向”还是“艺术转向”,其目的是通过转向达到既有标准可以参考,又不让社会工作实验室失去社会工作的社会人情味。这就要求我们的实验指导老师在具体的指导中,能达到“标准与人情味的融合”。
而目前正在使用具体实验室设备进行专业指导的教师,能够“参照技术标准的老师少之又少”,尤其是“理论知识过硬、实务经验丰富、电脑及网络使用熟练”的指导老师更是罕见。因此,专业的社会工作实验教师的缺乏也对实验开发形成“束缚”,成为“障碍”。是否有统计学背景的社工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田野经验”让实验室“出彩”以达到社会工作实验项目两张转向的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在古学斌的文章中,把行动研究界定为一个构建对人类有价值的实用性知识的民主和参与的过程。他们强调行动研究根植于参与式的世界观。行动研究的过程必须将行动和反思、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民众的参与当中,探寻对满足民众个人和社区需求有用的方案。所以对他们而言,行动研究不只是研究方法,同时还是通过系统的证据收集和试验,探究如何提升专业介入的质量, 从而更好地服务民众的过程。详见:古学斌.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3年00期.
②冯仕政. 社会学个案研究的表述文本:问题、实质与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2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