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职业化发展为导向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166
许永胜

  摘 要:职业化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这既是政策的定位,也是业内的共识。经过多年的建设,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了较好的基础,但也还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必须在政策引领下推进,坚持正确的要求和方向。从实践角度出发,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路径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分层分类塑造,加强专业化训练,引领职业化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这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当前定位,也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共识。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和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做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为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发展明确了方向。近年来,通过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经验,学生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也逐渐由一种理念演变为一种看得见的趋势。辅导员规划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感越来越强,一个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为主要职责的学生工作职业共同体正在逐步生成。

  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现状

  自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令颁布实施以来,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多个方面均能得到体现。一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了空前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往职业化方向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机。辅导员制度自诞生以来,在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不断地向前演变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了各级党委、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选优、配齐辅导员逐步得到落实。二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方向得到确认。学界认为,建国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经历了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再到辅导员的转变,其职能也由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初职能不断衍生,首先扩展为德育,再扩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在职能扩展过程中,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逐渐成为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共识;而这一点随着教育部24号令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的出台,最终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得到了确认。三是辅导员基数不断扩大,职业发展获得了有力支撑。据教育部2015年统计数据,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人数已经超过13万,这为一个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人数基础,成立于2008年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是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生成的典型性事件。同时,为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各地搭建了各种培训、培养的平台,如提升职业能力的各类培训基地,帮助辅导员进一步提升学历的“博培计划”等;近年广受辅导员关注的“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活动也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助推平台;思政序列的职称评聘更是成为每一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上升通道。

  与此同时,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也还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辅导员职业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还不够高,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不能成为一个终身职业;事实上,大部分优秀的辅导员很快就转岗了,学工系统优秀的资深辅导员占比较小。二是辅导员的校际流动性不强,职业标准认同差异较大,这与专业课教师的流动还存在明显差别。三是辅导员工作边界清晰度不够,辅导员像“万金油”、“救火队”、“保姆”,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了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

  基于前述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分析,目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总体判断:职业化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发展形势喜人;尤其是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成为新时代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走向“全员化”,这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营造了更好地外部氛围。但辅导员职业化在往高水平、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打造职业共同体方面还缺乏清晰明确的思路和具体有效的措施,须在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创新方面做进一步探索,尽快找到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在13万的辅导员群体中培育出一批长期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专家型辅导员。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要求

  辅导员制度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力量。辅导员制度的发展也一直是在政策的指引下完成的,因此,要对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有准确的认识,对文件政策的解读是起点。2017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对新时代辅导员的要求和职责做了明确规定,基本的要求可以理解为:做一位好老师,能教育、引导和服务好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体的职责包括九个方面: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九个方面的工作职责就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內容和方向。

  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多样性和具体化,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进而助推辅导员的职业化。目前,对应辅导员工作职责,各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都组建了相应的工作团队,并通过这些专业工作团队对一线的辅导员进行业务指导。与之对应,各学院也形成工作矩阵,辅导员既直接面对学生,也在某一工作方向上有所侧重。这要求辅导员既全面,又专业。对辅导员个体来说,这是一种巨大挑战:一个人不可能在九个方面实现全面均衡的专业化发展。那么辅导员的职业化如何实现呢?这就需要从整体入手来对辅导员队伍进行集体塑造。因此,辅导员职业化要从两个方面理解:对辅导员个体而言,是某一个方向的专业化,进而实现个体发展的职业化;对辅导员队伍而言,是整个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进而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三、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路径

  引导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必须符合三个原则。一是目的正确性原则,即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教育实效性原则,即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三是结果可测性原则,即工作范畴明确,工作边界清晰,考核指标完善,形成可操作的辅导员工作效能的测评系统。

  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差异化管理。每一位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工作内容,会表现出不同的工作效能;这就要求对每一位辅导员都要区别对待,差异化管理。二是专业化培养。专业化培养是职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创设各级各类专业化训练平台,为辅导员实现职业素养提升提供更多选择机会。三是职业化发展。我国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首先对标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这是基础;其次对标欧美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在更大视野里寻求创新和突破。

  基于前述原则和思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可从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分层分类塑造。由于工作时间、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的差异,辅导员工作效能也会有大小之分。根据工作效能大小,辅导员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工作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院系是辅导员形成紧密工作团队的基本行政单元,在这里,辅导员的差异既能通过开展日常工作得到充分体现,也能因为分工合作而实现优势互补。院系需根据辅导员工作效能差异,并结合其专业优势、工作特色、个人兴趣,做合理分工,实现岗适其人,人尽其才。分层分类培养的工作重点是团队建设,主要措施包括:实施辅导员矩阵式配备模式,开展团队文化建设,强化日常工作考核。

  二是加强专业化训练。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可基于辅导员九大职能,围绕立德树人使命,设立辅导员工作专项。引导辅导员在对自我职业发展倾向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选报项目,在此基础上组建专业化的工作创新团队,并辅之以激励手段,让辅导员专业发展有方向,职业发展有平台,实现学生工作干部的通才培养和专才培养的结合,培养一批会思考的实践型辅导员。专业化训练的工作重点是平台建设,主要措施包括:推进项目性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开展联合研究。

  三是引领职业化发展。要求辅导员对标《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不断强化职业认同,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当作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锚,始终将辅导员核心价值取向当作个人的职业系留点,从而激发出从事学生塑造工作的高尚感和神圣感。在育人实践中,不断提高各项职业能力的专业化水平,将依靠外部助推职业化发展转换为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一种自觉追求。引领职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是培育職业精神,主要措施包括:专业知识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融入职业共同体。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