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北京折叠》英译本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345
李潇潇

  摘 要:受西方文化轉向影响,译者主体性近年来得到翻译界广泛关注。但是目前相关理论仍不尽完善,基于此,本研究梳理相关文献,以小说《北京折叠》刘宇昆译本为研究范例,通过分析其翻译特色,阐释译者主体论理论,探索该理论在汉语作品英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译者的主体性;归化;翻译分析

  《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中短篇小说,2015年刘宇昆将其译成英文,广受好评,并于2016年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本研究对译者主体性理论进行梳理,并尝试将译者主体性具体特征应用于对《北京折叠》刘译本的分析,以验证译者主体性理论的实践

  意义。

  一、定义

  译者主体性概念源于哲学领域,“主体性是指主体的本质特性,表现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周莹&南方,2015)。“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查明建&田雨,2003)这一定义获得翻译界普遍认同。

  二、相关研究

  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忽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主体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转向后各流派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谈及译者主体性:霍姆斯从译者心理层面肯定了译者对文本形式内容风格意义和功能等具有决断权,安德烈·勒菲弗尔(Lefevere,2004)提出一切的改写都是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伊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提出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受到目的语文化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弗米尔提出目的论认为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手段的选择。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手段,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译者的存在(Venuti,1995)。道格拉斯·鲁滨逊(Robinson,2001)主张译者中心理论。巴斯奈特甚至认为译文和译者的地位同等重要(葛校琴,2006)。这些论述为之后的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过程可分为:起步阶段(1996-2001),“以呼吁和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志”(侯林平&姜泗平,2006),要求提高译者的地位,为译者正名;发展阶段(2002年- )“研究中心发生转移,主要标志为多角度、多层次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同上)。袁莉最早“呼吁文学翻译应该强调译者的主体意识(侯林平&姜泗平,2006)。许钧深入探讨了翻译主体问题(许钧,2003),查明建界定了译者主体性理论(查明建&田雨,2003),陈大亮提出了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陈大亮,2005)。胡庚申提出在翻译研究中对译者的作用应当做的是,确立译者在翻译活动的“中心”地位,对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给予明确的定位(胡庚申,2004)。但目前,译者主体性理论体系依然有待完善。

  三、译者主体性具体特征在《北京折叠》英译中的体现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一方面具有许多不依赖于作为客体的原作而存在的独立性,要达到翻译的目的,他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主体性的发挥也并不是没有限度和范围的。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因素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屠国元&朱献珑,2003)综上,译者主体性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受动性等特点。

  笔者拟结合这5个特征分析《北京折叠》中具体译例,探究译者主体性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译者是独立于原作的个体,自主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翻译的理解过程(实现与原文视阈的高度融合),及输出过程中(寻找对应目的语词句传达原作的信息)。如:

  ST:他说第三空间和第一空间之间有官方通道,有不少特殊的人也总是在其中往来。(郝景芳,2016)

  TT: He mentioned that there were some officially sanctioned ways to go between Third Space and First Space, and a few select people did make the trip often. (Ken Liu, 2016a)

  “特殊的人”实指社会精英。“special”与 “特殊的人”并不对应。刘译 “select people”阐明了原文隐藏含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了功能对等。

  第三,受动性因素主要包括:目标读者的审美要求及期待,原作语言风格;译者价值标准、双语能力、思维方式;译入语社会意识形态等。

  目标读者的审美要求及期待是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和处理具体选词的重要因素。如:

  ST:她的脖子也让他动心,虽然有时瘦得露出筋,但线条是纤直而好看的,皮肤又白又细致,从脖子一直延伸到衬衫里,让人的视线忍不住停在衬衫的第二个扣子那里……她的唇很软,他用手反复感受她腰和臀部的曲线。从那天开始,他就居住在思念中。她是他夜晚的梦境,是他抖动自己时看到的光芒。(郝景芳,2016)

  TT: Her neck also aroused him. Sometimes it appeared so thin that the tendons showed, but the lines were straight and pretty. The skin was fair and smooth, extending down into the collar of her blouse so that his gaze lingered on her second button. …… Her lips had felt so soft, and his hands had caressed the curve of her waist and backside, again and again. From that day on, he had lived in the country of longing. She was his dream at night, and also the light he saw when he trembled in his own hand. (Ken Liu, 2016a)

  “动心”表达秦天对依言的感情,上下文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与性倾向有关,但描述比较含蓄,符合中文习惯,译文用“aroused”明确表达与性有关的感受,符合英语读者接受习惯。

  《北京折叠》原作的语言生动,口语化,易理解,译本保持了该语言风格。如:

  ST:血液复苏的小腿开始刺痒疼痛,如百爪挠心。(郝景芳,2016)

  TT:As circulation returned to his numb leg, his calf itched and ached as though he was being bitten by thousands of ants.(Ken Liu, 2016a)

  “百爪挠心”生动表现出人物的感受,译为“being bitten by thousands of ants”保持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第四,不同的目的会影响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刘宇昆翻译《北京折叠》的目的是希望让英文读者了解中国科幻(Ken Liu,2016b)。因此他采取归化策略及增译、省略等翻译手段迎合英文读者。如:

  ST:老刀叹了一口气,横下一条心,觉得事到如今,只好认命。(郝景芳,2016)

  TT: Lao Dao sighed. He resigned himself to his fate. (Ken Liu, 2016a)

  此处省略“横下一条心,觉得事到如今”,因为这两个分句所要表达的老刀心理活动在上下文对其处境的描述当中已经有所体现,英文避免重复,故直接省略。

  最后,创造性这一基本特征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创造性叛逆的出现(许钧,2003)。由此产生的翻译策略包括归化、异化、节译、编译、误译等(谢天振,1992)。如:

  ST:中午十二点的时候,走廊里一阵声响。老刀从门上的小窗向外看。(郝景芳,2016)

  TT: Around noon, he heard noises in the hallway outside the apartment.

  Lao Dao peeked out of the peephole in the door. (Ken Liu, 2016a)

  此处,将“门上的小窗”改译为“peephole”,原因在于美国人用猫眼窥视孔,不能理解“门上的小窗”,归化译文更利于理解,体现译者的创造性。

  四、结语

  本研究对中西译者主体性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应用于《北京折叠》英译本的分析。验证了该理论可以帮助译者全面考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最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更好地实现翻譯目的,进而使翻译成为推广中国文化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中国翻译,2005,26(2).

  [2]郝景芳.孤独深处.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3]侯林平,姜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03).

  [4]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中国翻译,2004,25(3).

  [5]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中国翻译,2003,24(6)

  [6]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2,无卷号(01).

  [7]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中国翻译,2003,24(1).

  [8]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中国翻译,2003,24(1).

  [9]周莹,南方.走向成熟的译者主体性理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5).

  [10]Anske, Ksenia. Ken Liu On Translation. https://www.kseniaanske.com/blog/2013/1/5/ken-liu-on-translation.html, 2017/12/24.

  [11] Hermans, Theo.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See:Hermans, Theo. 2e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London&Sydney;: Croom Helm,1985.

  [12]Lefevere, André.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Routledge, 2004.

  [13]Liu, Ken. Invisible Planets. New York: TOR, 2016a.

  [14]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5]Robinson, Douglas. Who Translate---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Beyond Reason.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16]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