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两个百年目标之一,精准扶贫使我们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时期提出的重大决策。研究精准扶贫现状以及驻村工作的扶贫成效,对进一步深化精准扶贫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研究精准扶贫实践中驻村工作队的实际工作,肯定了精准扶贫试试的成效和所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政策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总结其成功经验,把握其在具体扶贫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扶贫效用
一、问题提出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并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努力下,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共有5564万人实现脱贫,仅2017年就有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340万贫困人口实现异地扶贫搬迁。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在未来三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全国脱贫,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七条”实现路径中,再次把“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作为,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地区发展的扶贫政策,扶贫人员在精准扶贫一线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更好地推进精准扶贫实践,2016年中央提出向各村派驻扶贫工作队的新型工作组织形式,以便更好地实现“精准性”,因此各级政府向贫困村派驻了由县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组成的驻村工作队。本文从当地政府、首付群众、驻村工作队互动程度解析精准扶贫的成效和问题,总结其成功经验,把握其在具体扶贫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对于助推精准扶贫实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二、文獻综述
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关于精准扶贫的学术研究也非常丰富。
既有研究多数侧重于从整体上对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梳理、总结、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方式多数是基于某一理论基础探究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或者是基于某一特定视角深入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于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扶贫政策的直接执行者---驻村工作队的研究较少。
向贫困村派驻驻村工作队是2016年中央为了增强精准扶贫的“精准性”而设置的新型工作组织形式。目前,学术界关于他们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主要以新闻报道以及帮扶纪实的形式呈现,而少数研究则主要集中于驻村工作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分析。同时,驻村工作队作为精准扶贫实践中最接近贫困人口的一环,他们的工作效用直接影响着整体上精准扶贫效用的发挥。
鉴于此,本文旨在对精准扶贫实践中驻村工作队的扶贫效用进行研究。既有关于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研究只有一篇文章:即王勇等[1]基于基层实践的考察,从精准脱贫视域下考察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原则、职能职责的发挥、角色定位以及实际工作现状,发现驻村工作队在具体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并基于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不难发现,王勇等的研究仅停留在对驻村工作队在扶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的探讨,并没有考察驻村工作队在精准扶贫中的应该发挥什么样的效用和实际发挥了什么样的效用,驻村工作队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只是影响扶贫效用的一个因素。同时,王勇等在对驻村工作队的研究中,忽视了驻村工作队与精准扶贫中的多元主体(包括各级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市场企业以及村委会)间的联系,此种联系影响着组织的协调程度,从而间接影响着扶贫效用的发挥。另外,扶贫驻村工作队成员的生活也是影响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方面。
三、河南省A村精准扶贫情况分析
(一)A村贫困现状与原因
根据精准扶贫要求,全村开展精准扶贫识别工作以来,共确定建档立卡户83户286人,贫困发生率46.64%。为了深入了解A村的致贫原因,我们采用主要致贫原因和次要致贫原因相结合的方式对60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从主要原因看,表1所示致贫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有34户,占总数的56.67%;主要原因是缺乏生产技术的有16户,占总数的26.67%,从数据可以看出,资金的缺乏和技术的落后是贫困户致贫的最主要原因,两者的贫困户数占总调查数的83.33%。除此之外,因缺乏生产资料的贫困户有5户占总数的8.33%,因子女求学等教育问题致贫的有3户,占总数的5%,因家中主要劳动力残疾等健康问题致贫的有2户,占总数的3.34%。
从次要原因看,表1所示致贫次要原因是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有15户,占总数的25%;次要原因是缺乏生产技术的有26户,占总数的43.33%,因缺乏生产资料的贫困户有9户占总数的15%,因子女求学等教育问题致贫的有5户,占总数的8.33%,因家中主要劳动力残疾等健康问题致贫的有5户,占总数的8.33%。从数据可以看出,在次要原因中,资金的缺乏和技术的落后占多数,两者的贫困户数占总调查数的68.33%。
最后,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相结合看,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的34户贫困户中次要原因是缺乏技术的有24户,占70.59%,缺乏生产资料的5户,占14.7%;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的17户贫困户中,次要原因是缺乏资金的有10户,占58.82%,缺乏生产资料的有3户,占17.65%。可以看出,致贫原因中缺乏资金和缺乏技术占多数,其次是缺乏生产资料,虽然其他的原因占比相对较小,但是也影响着民众的生活,也是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解决对象。
(二)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1.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体系不健全
目前A村精准识别贫困户的主要根据是收入水平确定贫困线。虽然已收入水平衡量贫困程度可以更加直观的确定贫困人口,但在识别贫困户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判断困难、漏掉人口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该村的资产信息平台和每户家庭微观统计体系还不够完善,驻村工作队很难准确、有效的知道每户家庭的真实收入情况;二是收入只能反映贫困的一个方面,但不能反映别的方面的贫困情况,比如家庭成员出现重大疾病、子女就学、突发事件等原因的支出性贫困等。群众投票评选和村民代表开会评选是常用的基层确定贫困户的方式。与收入水平相比,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可操作性,但是也存在主观性较强,且在利益、权势的驱使下容易收人操控的问题。
2.驻村工作队队伍建设不完整
A村一些单位存在干部短缺现象,精准扶贫需要从各单位派人进行,因此很多工作人员都是本职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两手抓,而驻村工作队人员是从其他层级政府工作人员中抽调出来,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教育,地方工作经验不足,农牧村工作方法不娴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深,他们长期忙于应对事务性工作,出现有些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不够顺畅、不干实事现象,扶贫政策未能真正落到实处。驻村工作时间缺乏延续性,存在与村委联系不够紧密,应用不足、把握不足、执行不到位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宫村工作队的选拔、激励及培训工作没做到位。
3.扶贫队伍协调机制不完善
在精准扶贫政策中我们会注意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但是往往忽略了对扶贫队伍各方面能力的精确判断,在平常工作当中,各个单位的实力是不一样的,所具备的人力、财力都是存在差别的,这样存在差别的队伍进行扶贫,扶贫的功效必然存在差异,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上级部门下达对口扶贫援助人物时,没有综合考虑到不同单位的扶贫经费支持能力、各单位与扶贫对象的专业对口情况以及单位的人员调整能力方面的问题,出现资金支持能力强的单位为对口的扶贫对象,基于规模较大的帮扶资源,甚至出现资源供给过剩的局面,因此扶贫队伍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4.社会力量参与及考核机制缺乏
现行的精准扶贫战略仍然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制度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扶贫工作中,有些企业希望承包扶贫项目而大赚一笔,这些企业向政府推荐自己的种苗、畜苗等,向政府保证可以做到个法方面的服务,但结果是企业卖掉自己的产品后就没有踪影,产品之后的u留给村政府收拾,导致贫困户利益受损的问题接踵而来。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要建立政府与企业双赢的机制,也要完善企业参与准则和考核机制。
四、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成效概况
自精准扶贫以来,河南省A村在村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利用党和政府的相关扶贫政策,加强基础谁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公共设施建设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地方的民众的生活水平,因此A村利用精准扶贫的相关支持政策,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包括投资建成,体育文化广场,为锻炼村民身体、丰富村民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投资建立村幼儿园,解决儿童的教育问题,填补教育系统的空吧,大大改善了公共服务设施条件,促进了A村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发展时提高贫困户发展能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因此,A村通过多种途径加快产业发展,例如推进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农行营业所针对村民缺少资金的情况,发放特色信用贷款产品,以特有的信用方式解决了村民资金流通的问题,为该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精准扶贫的成效,我们通过显功能和潜功能的方法进行分析,默顿将显功能理解为那些有助于系统调整和有预期的后果,潜功能则指同一层次上没有预期、没有认识到的后果。[2]根据调查与访谈,本文将对驻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的成效进行分析。
(一)显功能成效
第一,驻村工作队工作的开展使基层民众更加清楚了解扶贫政策。过去A村宣讲教育成本较高且形式比较单一,尽管各级政府组织了很多政策宣讲活动,但成效有限。工作队入村后,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政策宣讲会,为了让村民更加清楚,更加直观地了解相关政策,举办相关政策的研究和竞赛、新旧村风对比影像展等。更为重要的是,驻村工作队真正做到了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唠家常,了解情况,带动基层群众真正参与其中,让来百姓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关心,真正认识到精准扶贫的好处。
第二,有利于詳细掌握基层社会情况。过去的工作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对基层社会各方面状况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档案存留也不详细。驻村工作队工作开展以来,通过走访挨家挨户等方式,各户详细的档案资料建立了起来,也做了更新,深入了解基层社会的情况,为党和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打下了基础。
第三,改善基层的基础社会和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致富,先修路,通过财政补贴项目,A村投资了村村通项目,主要用于修护主干路线的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落实,解决了A村出行难的问题,也大大促进了与外界的交流,为其整体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对于饮水问题,改造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生活用水和牲畜用水的问题。
(二)潜功能成效
这些功能成效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精准扶贫政策潜移默化的潜功能。
第一,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正如前文所提,驻村工作队带领村党员干部和基层工作人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基层群众进行政策宣讲、拜访慰问贫困户等,在此过程中发掘、培养优秀的党员,有效解决了基层党组织缺乏活力的状况。开展“回头看”工作,慰问老党员,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培养积极分子,提高党组织的感召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规范党风廉政建设等,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工作中得以巩固,党员干部的威信在群众中得到提高,党和政府在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得到了信任和支持。
第二,改变了基层民众的观念,A村村民还未完全建立起市场意识,靠自然、自给自足的声场方式还存留,驻村工作队为当地群众规划发展路线、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对房屋建设、道路建设等“先天因素”进行了“输血”工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驻村工作队更加注重“后天因素”的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各方面的“造血”能力,包括引进一流人才和先进技术,为A村的后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三,干群关系更加融洽。驻村工作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解决了村民关注的切实问题,做好了衣食住行、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促进A村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解决了村民生活中一系列突出问题,把党和政府的群众工作落到了实处,民众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贴近了干部与基层群众的关系,村民的政治信任得到了增强。而干部队伍也得到了锻炼,与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了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优良作风。
总的来说,精准扶贫政策不仅解决了村民生活的经济问题,而且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融洽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精准扶贫接下来的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认清当前的形势,摸清路线,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打好“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这就需要驻村工作队继续发挥功能,解决现存问题,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首先,精准扶贫要瞄准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体,实行精细化扶贫,做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进行精细化配置,这就要求驻村工作队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做到对症下药;驻村工作队需要加强专业培训教育,完善考核机制,提高相关待遇,使他们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真正解决民众困难;创新扶贫模式,积极发展因地制宜的产业,利用乡村振兴为扶贫工作持续造血。
参考文献:
[1]王勇,曹阜孝,王晓兵,李祥.精准脱贫视域下昭通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效用研究,昭通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2]默顿,唐少杰等译.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年,第145页.
[3]莫光辉.精准扶贫中中国扶贫开发模式的内生变革与治理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