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的治理主体,承担着维护公众合法利益、及时治理危机的责任,但由于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地方政府公共关系还不成熟,导致危机发生时,并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危机。因此,本文基于公共危机的视角,结合危机带来的危害,及政府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治理危机的重要性,探讨危机发生时,地方政府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公共关系;问题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规律,GDP人均值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国家或地区,常应对着经济、环境、资源、效率等社会问题,并处于社会矛盾约束发展最为严重时期。①以我国2010年至2014年的人均GDP数据分析为例,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矛盾约束最严重的时期,2010年开始,我国人均GDP便已超出3000美元,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第一季度的GDP总值达到158526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6.7%,这说明我国人均GDP一直呈上升趋势。②据上述规律,我国现在处于社会矛盾问题约束最严重时期。
一、危机中地方政府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性
危机发生时,伴随自身的突发性与破坏性,如若不及时控制舆情,黄金时间内采取措施,容易导致危机愈演愈烈,造成更大损失。
(一)建立有效沟通,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危机发生时,常伴随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建设不仅有利于建立政府与社会、媒介、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关系,而且有利于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危机发生时,公众会有一种心理反映,简称“晕轮效应”,会扩大化危机带来的不利后果,从而引起心理恐慌。如果政府危机治理不当,导致公众希望落空,容易削弱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感,政府公共關系的建设,可以建立有效沟通模式,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理解。
(二)提高地方政府科学决策能力,维护政府良好形象
危机中,信息的获取以及信息的数量、质量都是地方政府了解危机,制定科学决策的关键。地方政府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合理运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与公众沟通交流,可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信息。而这不仅有利于政府对危机信息的管理和集思广益,也利于政府及时了解公众的想法、获得信息反馈,以提高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及时做出决策治理危机,从而避免危机带来“多诺米骨牌”,维护政府良好形象。
(三)及时公开信息,控制舆论导向
危机发生时,政府若及时公开信息、做到信息透明化,让公众了解到相关信息,保障其知情权,并协调好媒体间的关系,控制舆论导向,而不是封锁信息,让媒体捕风捉影,则可以有效避免舆论的传播,使公众相信政府,从而得到支持和帮助。即地方政府公共关系的建设,可以让政府更有效地及时公开信息、协调媒体关系,控制舆论导向。
二、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公共关系的现状
(一)政府公共关系发展取得成效
我国公共关系起步晚,尤其是政府公共关系,1988年开始重视公共关系在政治领域的运用,1997年成立“中国政府形象战略课题研究组”,政府形象管理被提到重要研究日程,政府开始切实运用公共关系手段维持政府形象。通过CNKI搜索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可得出2003年至2016年间,对政府公共关系的学术研究逐年增多,其中尤以期刊和文献为主,期刊文章数384篇,文献613篇,这表示2003年非典爆发之后,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复苏,政府公共关系的研究逐渐被社会及政府所重视,学术研究增多。
(二)处理危机存在现实困境
1.危机处于高发阶段,诱因增多
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加深、价值体系的多样化等原因,我国现阶段处于公共危机的高发阶段。以公共危机事件四大类型来分,把我国从2002年至今的公共危机数据和2011年至2015年数据做对比。2002年到至今,我国事故类危机事件达840起,公共卫生类100起,社会安全类131起,自然灾害类305起;而20011年至2015年,同对应的危机事件分别为634起、32起、69起、163起。由数据可得,近五年公共危机事件已达近900起,我国公共危机事件处于高发阶段。
2.不可抗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存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利益关系和格局不断进行调整,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也明显增多,人为造成的公共危机比例也逐渐增多,如外界谣言的盛行、媒体对政府的不利报告、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人为因素都可能造成公共危机。而除此之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造成环境恶劣带来的危机也在增多,不可抗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存,极大增加了地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难度。
3.危机“连锁式”发生
目前公共危机从自然危害到现在的社会突发事件增多,并出现危机“连锁式”发生、形成“连锁效应”的现象。人们越来越关心社会时事以及政府作为问题,并乐于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对于以往单一的社交渠道,当危机发生时,如果政府稍微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危机产生“连锁效应”,危机信息在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平台上迅速发酵,导致政府难以控制舆论导向。如2015年10月发生的山东青岛大虾事件,由于政府没有及时处理消费者维权投诉,导致后来事情越演越烈,“好客山东”品牌毁于一旦。
三、地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危机意识浅薄,缺乏危机预警和防范意识
我国地方政府危机意识相对浅薄,并缺乏危机预警和防范意识,从山东青岛大虾事件中可以看出,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时,并没有危机意识感。简言之就是不在意是否会造成政府危机,导致事情演变到政府难以控制的局面。而政府更缺乏危机预警和危机防范意识,不注重及时处理好相对容易的事件,任由其发展,最后导致危机发生,并产生“连锁式”效应,政府难以收场,损害政府形象。
(二)地方政府信息沟通系统不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在传达信息时,一般都是上传下达的传播模式,下级较为被动地接收信息。而对于现在这个信息爆炸化的时代,我国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系统并不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也不健全,这不利于政府处理危机。
危机发生时,由于信息系统沟通不完善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政府不能及时了解群众意见,而群众不明了政府的相关决策,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采取错误的封锁消息做法,从而导致群众只能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得到小道消息,由于没有权威的官方信息,且所获信息来源不详,最终谣言四起。
(三)信息公开不及时、缺乏透明化
公共危机发生时,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公共危机信息的需求,比平时更为强烈,更希望能通过政府得知权威的信息应对危机。而我国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危机管理经验以及公共关系意识,危机发生时,地方政府对于信息处理做得并不到位,行政人员缺乏与公众进行有效传播沟通的能力,造成信息公开失误所造成的“真空状态”,最终被谣言占据。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普遍采取单方面发布信息的方式,即政府只是发布相关信息,并不注重信息的反馈,当发生危机时,瞒而不报、极力掩盖危机信息,公开信息不及时、缺乏透明化,沒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发声,以致错过信息公开的最佳时机,信息公开毫无意义。
(四)缺乏专门的公共关系部门及专业人才
我国地方政府具有公共关系性质的工作主要分散在宣传、信访、新闻发布等相关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缺乏专门的公共关系部门,以及专业公共关系人才。这导致地方政府面对危机时,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纵横交错、政出多门,错过危机处理的“黄金24小时”,从而难以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集中力量应对危机。且由于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研究时间短,早期政府对公共关系发展的忽视,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存在公共关系人才极其缺乏的现象,即使现有的公共关系人员中,真正具备公共关系专业知识的人员也只占少数,而其他人员则缺乏专业知识,本身不具备公共关系专业性。
(五)地方政府缺乏公共关系主体意识,消极“控负”
危机发生时,地方政府作为治理危机的主体,应具备科学处理危机的应对能力,并承担维护社会公众合法利益的主体责任。因此,具备公共关系主体意识,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处理危机,积极应对危机极其重要,而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缺乏公共关系主体意识,消极“控负”的现象。危机发生后,地方政府却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可能带来的破坏性,自己作为主导力量应该及时处理危机,从而不能积极回应公众,第一时间承担责任,反而采取消极“控负”手段,如封锁真实信息、将公众排除在外、采取政策压制等措施,从而错失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最终使政府陷于信任危机中。
四、结语
危机如同死亡和纳税一样不可避免,只有掌握危机的非常规状态,我们才能在危机的非常规状态下有效、及时地处理危机。公共危机的发生,往往最能考验地方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并且地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高度和集中的体现。因此,危机发生时,地方政府应该有公共危机及公共关系主体意识,合理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并充分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掌握信息、科学决策,结合众人的力量来解决危机。
注释:
①许丰.公共危机中我国政府公共关系能力提升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6.(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参考文献:
[1]郑生勇.乜瑛.公共关系学(二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褚晓雯.公共危机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关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4:90-94.
[4]张丛. 公共危机视角下的政府公共关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36:15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