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认知行为游戏治疗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876
高婷 于首涛

  摘 要:社会工作的具体实践往往需要科学的理论模型作为指导。工作者需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从而协助服务对象找出舒缓或解决其生活困境的方法、途径。认知-行为理论与游戏治疗是从心理学领域引入社会工作的两种工作方法,并分别在成人与儿童服务对象上得到有效应用。认知行为游戏治疗将二者结合,并融合了社会工作的“人在情境中”与“优势视角”两种范式,以儿童为服务对象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工作的应用模型。认知行为理论为这个模型搭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理论框架,游戏治疗作为一种治疗工具在其中发挥作用。在这个应用模型下,工作者在其中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引导儿童挑战并重构其错误的、扭曲的认知结构和问题行为,促进儿童改变。因此,探索构建该类模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儿童社会工作;游戏治疗;认知-行为游戏治

  一、相关概念

  (一)认知行为游戏治疗

  认知-行为游戏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Play Therapy,CBPT。)在实质上是一种目标导向型的干预模式,由苏姗·奈尔与摩尔在1990年(Susan Knell&Moore;,1990)首先提出来的,是游戏治疗的一个理论流派。它将认知理论、行为理论、游戏治疗进行了整合,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游戏治疗上,并着重研究其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认知-行为理论在游戏治疗的框架内被引用并发挥作用。

  (二)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社會工作致力于儿童的正向改变,其服务对象经常是行为异常的儿童,如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学习有障碍的儿童、不愿意与他人互动的儿童等。儿童时期是个体身心和社会性发展特别快的时期,但也是需要周围的人特别关心和社会给予关注的非常时期。因为儿童的身心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度脆弱,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儿童心理方面都需要特别的关照。

  (三)“人在情境中”与“优势视角”

  “人在情境中”与“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两个相辅相成的范式。社会工作传统范式中的“人在情境中”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单个人的问题,必须将其放在现实的情境中,即其家庭、生活环境等互动关系中去考察。“优势视角”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人在情境中”与“优势视角”能够帮助工作者以社会工作视角来分析和理解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并且能够积极看待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 构建认知-行为游戏治疗在儿童社会工作的应用模型

  (一)模型构建的可行性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已经被证明了的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具有有效性的专业方法,有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其在成人社会工作实践中效果明显,是一个应用广泛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前运算时期的这一个阶段,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也就是其理解问题和发现问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儿童不能够理解和接受其他人的感受。而且其思维具有直觉性,不能将事物的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行整合,年幼的儿童不具有成年人所具有的经验以及信息加工能力,也就是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发展成熟,运用和语言符号和词汇的能力不足,限制了他们自己的将情感及事件用语言描述清楚的可能性,所以认知行为疗法在儿童服务对象中的运用不是很多,儿童的言语水平发展难以满足认知治疗的需要。

  游戏治疗也是一种被引入社会工作的疗法,在儿童青少年领域被广泛应用。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伴随其成长的过程,在其身心和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儿童不仅在游戏中可以体验到快乐,而且可以通过游戏学习生活技能,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启发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换言之,游戏不仅仅提供了娱乐的功能,而且提供了可以促进儿童身心和认知发展的其他功能,如通过情景模拟来教会儿童社会互动的技能、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教会儿童辨别是非等。另一方面,游戏也是儿童表达愿望及问题的工具,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情景来发现儿童问题,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经常借助游戏来进行。

  基于以上,认知-行为疗法和游戏治疗结合是有契合点的,儿童游戏可以弥补其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无法准确表达思维、情感的不足;而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为游戏治疗提供一个便于操作的理论框架。因此,将二者结合构建一个认知-行为方法类游戏治疗作用于儿童社会工作的新的理论模型是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二)模型构建

  在儿童社会工作中,我们可以把认知-行为游戏治疗理解为工作者遵循专业价值观,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与服务对象运用儿童的语言——游戏,进行专业的沟通交流,发现并尝试改变儿童错误的、扭曲的认知与问题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的过程。

  CBPT模式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评估和治疗框架。一位行为社会工作者Richard Stuart(1996)描绘了一个人类行为的循环模型,思维或感觉(认知)引起行为,行为对个体产生一些的社会经验或后果,这些社会经验反过来引发人的思维和感觉。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认知行-为理论的循环模型。本文在这个人类行为模型的基础上,以及上对于认知-行为理论的基本理解,经过仔细研究,总结了认知-行为疗法在在实践中作用的循环机制,如图1。

  当个体发现自己正处于某种情境或者某个事件中时,自动化思维就会被激活。自动化思维即当个体在某情景或事件的激发下所产生的第一想法,而这一想法会引起个体有关于情绪的、行为的和生理的反应,我们将这些情绪的、行为的和生理的反应理解为由思维或感觉引起的行为。这些行为导致有意或无意的社会经验或后果,并形成我们关于自己的、他人的、以及我们基于成长经验在童年期建立起来的关于世界看法的核心信念。而自动化思维又会受到人们核心信念的影响,继续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一个循环着的理论模型。在这个循环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改变都能够引起其他子系统的改变。在进行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既要从错误的或扭曲的思维入手,也要关注问题行为的改变。因此,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同时采用认知策略和行为技巧进行干预,确认和改变失调的想法,不断对人们的想法进行质问,同时采用暴露的技巧,帮助个体面对那些引起他们负面情绪的无害刺激,进而促进个体思维和行为的转变。

  CBPT要想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发挥作用,必须考虑到儿童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在CBPT中儿童通过具体的游戏形式和游戏材料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表露给能够与自己产生共情的工作者。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自我表达,把自己所用的材料、行为过程以及所表演的故事内容统统展现给和他们一起进行游戏的工作者。而工作者要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和形式,运用认知策略和行为技巧,与儿童达成治疗联盟,将儿童当前存在的错误或消极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转变成可接受的积极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这将会缓解在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具体干预机制如图2所示。

  三、CBPT模式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在儿童社会工作过程中使用认知行为游戏治疗的目标是明确并控制那些导致错误、扭曲认知和问题行为的东西,将儿童当前存在的错误或消极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转变成可接受的积极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这将会消除或缓解在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CBPT模式运用了认知-行为理论的评估和治疗框架,遵循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程序。一般而言,认知-行为疗法包括向来访者介绍评估和治疗过程、进行评估,确定治疗的焦点问题、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和结束治疗,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之融合在社会工作中以后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预估、干预、评估。

  (一)预估:对环境中儿童问题的准确评估

  预估是对“环境中的儿童”进行评估。预估的过程即工作者对儿童错误的和扭曲的思维和问题行为的澄清的过程,目的首先是为了准确的了解儿童为什么会产生消极的自动化思维,这种消极的思维是在什么样的核心信念的影响下进行的,以及儿童核心信念是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与个体经验中形成的。其次是要了解问题的性质、成因、程度及其对认知的影响,最后是要了解儿童与环境的互动等情况,以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介入计划。进行预估,有利于构建一个结构化的服务对象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关注儿童家庭、学校老师对于儿童问题的看法,更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待问题,了解儿童眼中的问题是怎样的,重点理解儿童的思维与感受。一般来说,对环境中兒童问题的评估要通过两部分来进行。一是通过结构化的家庭、学校访谈收集儿童信息,二是通过创造一个游戏的环境来探究儿童对于问题的理解与感受。

  (二)干预:提供促进儿童发生改变的策略

  干预是在对环境中儿童问题进行了准确的评估、确定了治疗焦点问题、并且制定了介入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的。认知-行为理论的循环模型将焦点集中于儿童的错误的和扭曲的思维和问题行为上,因此,干预的切入点就是这两点。介入要选择对儿童及其特定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要考虑选择何种认知的策略和行为技巧才是最合适的。在CBPT的模式中,经常采用的干预手段有认知重建、暴露、社会技能训练和泛化等。最常用的干预手段就是认知重建和行为暴露。

  因为CBPT模式的目的是要改变儿童消极的思维和行为,帮助儿童获得积极的社会经验和后果,挑战儿童的核心信念,最终促进儿童积极正向的改变。所以在干预的过程中要根据工作目标将治疗的过程分为挑战错误的、扭曲的认知——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行为问题的原因——问题思维和行为的转变——建立积极正向的认知结构几个阶段。工作者采用以游戏情境为主的认知策略和行为技巧,不断地质问和挑战儿童的自动化思维中不合理的成分,对其不良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做出合理的解释,再结合之前对环境中儿童的评估,发现其潜在的图式或核心信念,不断地挑战其错误的信念和暴露其问题行为,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行为问题的原因,并在工作的过程中,设计互动性的游戏情境,教会儿童学习新的适应性反应,促进问题思维和行为的转变,建立积极正向的认知。

  (三)评估:对过程和结果的检验

  评估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介入过程,是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验干预的有效性如何,而评估包括对过程的评估和对结果的评估两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看工作目标是否定的恰当,是否有效的达到了既定目标以及评估工作方法和技巧是否运用得当。工作者通过监控工作的进程,比较现在的儿童行为与认知和最开始时是否发生改变,检查是否实现了治疗的目的。期间,社会工作者要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评估工具,评估儿童和父母目前的状况。而且必须定期和儿童父母会面,以收集儿童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观察亲子互动的改变情况等,根据具体的情况有目的的调整治疗计划,以达到最佳的工作预期。当然也会存在认知行为游戏治疗解决不了的儿童问题的情况,这个时候要进行准确评估,决定结束工作关系或者是进行转介。

  四、CBPT模式在应用中的难题

  在期待CBPT模式能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构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的问题。

  (一)关于儿童自决权的维护

  CBPT模式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应用可能会被认为剥夺儿童服务对象的自决权。在儿童社会工作中使用认知-行为游戏治疗时,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充当的角色是具有指导性的,这归因于认知-行为疗法的过程具有指导性。而这有可能被认为是工作者剥夺儿童服务对象的自决权,违背了社会工作的原则。不同于其他理论导向的游戏治疗,在CBPT模式中,工作者更多的时候充当一个“教育者”的角色,具有指导性。而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即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服务对象具有自我决定和自我选择的权利,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尊重服务对象,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中心。在CBPT中会有一些具体的干预手段,如限制、强化等都会具有一些强制性,尽管这些干预方式对于纠正服务对象的问题行为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不免会被认为是剥夺了服务对象的自决权。

  (二)关于应用模型的适用范围

  CBPT模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儿童服务对象。CBPT模式是在认知-行为理论的循环模式的框架下运行的,它要求服务对象自愿、主动地参与到服务的过程当中去,而在实际情况中,进行咨询的儿童大多都是被父母强制带来或者被教师推介而来的。因为CBPT模式要不断地对儿童的自动思维进行质问,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者需要儿童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教给儿童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非自愿参与的服务对象或不认为自己有问题的服务对象来说,要做到这些将非常的困难。特别是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儿童,如果方法使用不恰当,他们有可能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治疗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在父母或老师的强迫之下进行服务的提供,这样的话,CBPT模式就不能在儿童社会工作领域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由于工作者充当角色的特殊性和现实中儿童服务对象非自愿性的咨询,对CBPT模式能否有效的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提出了很大的质疑。毋庸置疑这将是在构建认知-行为方法类游戏治疗的过程中遇到的两大难题。关于服务对象自决权的维护和理论模型适用范围的谈论和研究,相信会在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

  五、小结

  认知-行为游戏治疗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基于一个认知-行为理论的循环模式,游戏治疗在这个循环模式中发挥作用。虽然说在这个理论模式的指导下,能够对儿童服务对象错误的、扭曲的认知和问题行为产生影响,形成一个良性的认知、行为的循环模式。但是,由于工作者充当角色的特殊性和现实中儿童服务对象非自愿性的咨询,CBPT模式能否有效的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工作者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对理论模式有充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Barbra Teater.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2:171-184.

  [2]Timberlake,E.M.临床社会工作游戏治疗[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263-271.

  [3]李倩.儿童游戏治疗的个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李佳莲.社会工作介入儿童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优势探究——以S儿童福利院生命教育小组为例[D].贵州大学.2015.

  [5]樊素娟.游戏在网络依赖大学生团体咨询中的应用[D].江苏大学.2013.

  [6]吴传珍.游戏治疗的理论与策略[D].鲁东大学.2007.

  [7]潘齐敏.结构式游戏对10~11岁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的疗效研究[D].广东医学院.200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