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这个思想理论,并对该思想进行了演讲,距今刚好是101年,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直至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社会才逐渐趋于平稳。自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理论之后的80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这个理念,距今21年。以上两位学者提出的观点都与“美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做到“美育”不光是教师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位社会人的责任。为了使我国国民素质更高,使我国综合国力更强,“美育”刻不容缓。本篇论文就是针对“美育”教育来进行论述的。
关键词:美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一、引言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我国经历了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国共十年对峙、十四年抗战,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国家才在满目疮痍中慢慢崛起,从一个软弱无力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我国对文化的教育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建立师范音乐教育,重视教师培养,1997年在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之后,更是把文化教育推到风口浪尖。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的讲话中也多次提到了“文化自信”,无论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自信”,都是近些年的热门话题,正是这些思想的出现,才使人们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思考,这正是关于文化思想的历史性转折。现如今,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光有“文化自觉”是不够的,我们不仅仅要有“文化自觉”,更要有“文化自信”,拥有“文化自觉”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拥有“文化自信”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那么,如何提升我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呢?这就与我们的教育分不开了。1917年,“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提出之后,在当时的文化界与教育界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各地教育家、思想家纷纷效仿或反复研习,其价值可想而知,如今100年过去了,我们不但要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好提炼前人的理论。本篇论文就是从美育的现状、历史中的美育和对美育的反思三方面来写,旨在突出美育的重要性,最后结语总结了以上论述并提出了其努力的方向,让“美育”为我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美育”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在迅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日益的提高,正在大家都在忙着奔向更富足的生活的同时,却忽视了国家文化也要有充足的力量在国际立足。“韩潮”“日潮”“欧美风”吹遍大街小巷,人们开始崇尚外来的文化,但是丢掉了我们自己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现在很多人不明白儒家主张的“天人合一”,不明白老子的“大音希声”,不明白墨家为什么要“非乐”? 这些中国传统思想被他们当作“宗教热”,很多人避之而不及。物质上的富足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道德上的高尚与心灵的充实,可以说人们的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深深的危机之中。人们的贪欲,精神上的萎靡,曲解宗教、迷信活动盛行等都成为了当前突出的问题。而问题根源正是教育中的问题,蔡元培提出的理论中提炼出的“美育”教育也正是可以解决当前的全民自身素养与社会宗教的问题。
三、历史中的“美育”
“美育”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才被提出,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美育的实践很早就已经出现了。据史书考据,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美育的出现。例如《礼记·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胜而教尊,五谷时熟,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此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维护了“周礼”的立场,在继承西周“六艺”的基础上提出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修养方式,高度赞扬了美育的地位。《礼记·经解》中记载: 孔子曰: “如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净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不但儒家学派重视“美育”的地位,同时道家学派更使“美育”有了更深的含义。
正是统治者肯定“美育”的地位,西周时期才出现了“大司乐”,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独立的音乐学校。在先秦时期,音乐教育进入到了高峰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教坊和梨园,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音乐教育渐渐走向民间。
无独有偶,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城邦的保卫者们所接受的教育便有艺术教育这一门类,古希腊的奴隶主阶级为使自己的子女成为英勇的战士,设立了专门教授他们音乐的学校,他们在那里学习演唱赞美歌和战歌。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把“文化”推向了高潮。
四、“美育”的反思
如果你要问:“难道我们只能沉浸在我国的文化中吗”?那么,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不是不好,而是应该学会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要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去其他地区文化的异同,甚至可以利用其他地区文化来宣传我国传统文化。例如,1945年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就是西方歌剧体裁,交响乐伴奏的形式和中国民间的音乐音调、故事素材的完美融合, 他虽然是西方的文化结合了中国的故事,但是产生的影响却是永恒的。再例如1959年,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乐曲在社会中的影响颇深,虽然其体裁是小提琴协奏曲,但是演绎出的却是我国经典的爱情故事… … 近代中,例如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费孝通先生曾明确的告诉我们,在确定文化方向的道路上,首先我们的教育观必须是正确的,树立正确的美育教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尊卑观念薄弱,把音乐、美术、体育当成特长来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正确和全面的理解。
中华文化具有7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我国发现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距今有7920年,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中国、希腊、罗马是古老文化的发源地,可以说,现在世界上各国文化的發展也离不开这三大发源地,但是流传至今的却只有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积淀着我国八千年的智慧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支柱,对人类文明的追根溯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孔子的“天人合一”“尽善尽美”等古代思想,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讲话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这正是我们对文化最正确的态度,面对我国文化国情其根本改变方式是在教育上采取“美育”的思想理论,以“美育”的方式来代替如今的文化教育,让人们在娱乐中学习中国文化,了解文化自觉,提高国民素质,让孩子们可以从小就讲好中国故事,从而达到文化自信,可以让我国七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
五、对策
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费孝通先生总结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意思就是各个民族自己,弘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问题上保持自己坚定而积极的态度。笔者同样认为重树自信,重视自己,强调艺术的民族性需放在首位,正所谓各美其美,亦是如此。
美人之美的意思就是尊重他人的艺术。对待艺术不仅我们要重视自己,当然也要尊重世界上其他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所谓美人之美,意在尊重他人的艺术将自己的价值和喜好,勿强加于人。贡布里西所说的话值得我们思考,虽然在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艺术家的培养却是永恒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真正的天下大同,不仅需要各美其美,还需要美人之美,要有包容之心和美人之心。
天下大同非美美同一而是美美与共。所谓美美与共,是指我们应当要积极推动各民族艺术的影响与融合,促进艺术世界的多元发展。一方面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艺术需要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国家的不同艺术之间也需要相互影响。
尽管蔡元培先生是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距今已经一个世纪过去了,但他的这条理论明确指出了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并且该思想无疑是为我们今天的校园和社会提高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起到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六、结语
总之,想让其他人认同我们的文化首先我们要自己先了解自己的文化,在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尊重文化的改革与变化,顺应潮流但绝不放弃传統。重视“美育”教育,一切从娃娃抓起,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美学的认识,让我们一起建设我们国家文化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清聚.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研究[D].2012.
[2]聂振斌.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祖国华.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极其当代价值[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93-96.
[4]夏照芳.曾国藩“天籁人籁凑泊而成”的诗学思想[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4):35-38.
[5]方盛.“美育”的时代语辞极其反思[J].剑南文学,2011(04).
[6]张冠生.“文化自觉”是怎么来的——费孝通八十年的深长思考[J].中国民商,2013(03):96-99.
[6]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理论--人民网(2017-11-29)[2018-5-1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29/c40531-29674115.html.
[7]贾佳.论艺术与藏在艺术表象之下的心灵世界[J].艺术科技,2013(03).
[8]李恒.浅谈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09):31-31.
[9]蔡磊砢.论美育的独立价值——对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再认识[J].教育学术月刊,2015(03):3-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