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20世纪重要剧作家阿瑟·米勒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曾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奖。本文拟采用心理分析法对《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寻其注定悲剧结局的心理原因。
关键词:威利·罗曼;心理分析;悲剧
《推销员之死》设定在主人公威利·洛曼生命最后24小时的内心活动。从他对过去的沉思以及与妻儿和邻居的对话中,处处体现了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特征,即对“他者”的依赖和对自我的虚幻认识。
一、自我异化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镜前的孩子在辨认镜中自我影像时,包含双重错误识别:一是当其把自己的镜中影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时,是将“自我”指认为“他者”;二是当其把镜中影像认作自己时,又将光影当成了现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的迷恋。镜像阶段理论的“他者”是“自我异化”的参照,“他者”的缺失会造成自我定位的混乱。而弗洛伊德认为许多成年人的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和压抑。威利自视甚高、不切实际的性格特征或多或少源于幼儿时期的心理创伤。
威利几乎没有对原生家庭的记忆,父亲在他3岁11个月的时候离开了家。父母的缺失使威利自小缺乏安全感,总觉得“没有着落”。通过威利的回忆得知,哥哥本在他心中是父亲的化身,是成功的标准,是内心的另一个“我”。本作为冒险家和开拓者的传奇人生也是威利的榜样,21岁就完成财富积累更成为鼓励威利一生奋斗的源泉,即便在威利决定自杀之前仍然幻想与已逝的本讨论着感兴趣的事业,并遗憾没有到阿拉斯加去替本管理森林,成为像本那样的人。
在镜像阶段的延续中,而永远只出现在回忆和幻象中的本作为威利想成为的“他者”又加强了其性格中的自我矛盾,这种对镜像“他者”的迷恋导致了威利性格缺陷,让他更为困惑、迷茫,也是他一生痛苦的根源。对威利来说,“他者”本代表了威利在现实世界中不可实现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际遇”不可调和的矛盾注定了威利的悲剧人生,但“理想自我”的产生也促使威利对自我的追寻。
二、自我追寻
威利·洛曼始终徘徊在“理想自我”与“现实际遇”之间。他希望靠好人缘就能成功的想法和行为属于“理想自我”,是自我的本能欲望;而商业运作的冷酷,现实生活的无情则属于“现实际遇”。在“理想自我”与“现实际遇”并存发展中,理想的自我不得不压抑自身欲望以进入现实世界。这种“理想自我”与“现实际遇”的分歧是威利虚夸自己能力、不切实际性格的又一成因,也是威利人生悲剧的第二大源头。
洛曼幻想能实现父亲、哥哥本和大卫·辛格曼那样“理想自我”,但其畏惧冒险、享受他人吹捧的性格特征在现实的自由资本主义商业社会频频碰壁。父亲和哥哥本是具有冒险和开拓精神的拓荒一代,他们的时代只要勤劳苦干、拼命奋斗就能获得成功;而大卫·辛格曼是工业化还不发达的条件产生的早期推销员,其实现美国梦的有效途径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威利所处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更偏重效率和利益,商业竞争、生存的压力让本就眷恋城市安定生活的威利,在妻子琳达的吹捧下,即便面对哥哥本“走出城市到丛林中去寻找财富”的鼓励,仍然选择留在城市,当一名推销员,因为“这样的安定更好”。在推销员生涯中,他一味模仿大卫·辛格曼的“好人缘”,无视周遭变化,继续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中。
威利作为推销员,辛勤工作34年,并以此对两个儿子进行言传身教。而当他年逾花甲被儿子嘲笑、被公司解雇时,唯有叹息“……现在一切都断了,干涸了,再没有所谓的情谊了”。威利在新秩序的现实世界感到无所适从,只能沉浸在“理想自我”的幻想中寻求安慰,然而他却变得更加迷茫和歇斯里底,最终选择了另一种“成功”的方式,即通过自杀为儿子本获取保险赔偿金,完成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三、结语
《推銷员之死》围绕主人公威利·洛曼自杀前的回忆和幻想而展开。通过运用心理分析法对威利精神世界的探析发现,造成其人生悲剧的两大源头:一是镜像阶段对“他者”的依赖;二是“理想自我”与“现实际遇”间的心理失衡。威利身上体现的悲剧性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鲜活,也推动了剧本情节的发展,或许这也是《推销员之死》成为美国20世界伟大剧作的艺术魅力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庞丽娟,申继亮,周建达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沈阳出版社,1994年.
[2]曹顺庆主编.赵毅衡,傅其林,张怡编著.现代西方批评理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3]Miller, Arthur. Death of a Salesman [M]. Literature: Reading, Reacting, Writhing(Drama &Writing; about Literature) (Fifth Edition). Ed. Kirszner, L. G. & Mandell, S. R.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