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也开始了新的发展模式的摸索。特别是近两年來对于教育行业再进行大力的整顿和改革,高职教育课程也面临着新模式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培养人才的需求,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一及招生特征等等都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要推行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这才符合现代化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只有深入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才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解决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的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开车是用于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课程改革
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育早期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随后在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以及相关的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于院校的办学目标和课程模式也进行了改革。如今的高等院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其教学的目标,为了让学生能够胜任岗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以及相关的岗位都非常的简单,这样就使得在实际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可持续发展,培养出来的相关人才也缺乏实践能力。所以如今的高职院校通过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胜任实际岗位的需求,这对于提升高职培养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行业在不断的改革,高职教育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整体教育模式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仍然缺乏效果,而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课程设计方面与市场上相应的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脱节。
1.课程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功能导向。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由于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没有明确的划分。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没有明确其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还是学术型人才。所以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开设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把握其教学的目标以及对于学生培训过程中相应的技能训练度都没有很好的掌握住,所以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课程之后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岗位核心能力。
2.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能力并没有紧密的联系起来。这就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是跟着老师学,但是在完成所有课程之后却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没有紧密的联系。所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就会造成学生虽然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但是在毕业之后却缺乏核心的就业能力。
3.实际教学模式简单,缺乏教学规划。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非常的简单,对于学生的教学规划有没有完整的安排。这样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没有任何区别,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缺乏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很多授课老师仅仅为了完成课时而机械备课,课上所教授知识也是简单的用多媒体的方式播放出来,缺乏了实践教学。在学期末尾的时候也是简单的以最终的评价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过程评价,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课程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就是体现在它的职教性。因为普通高等院校注重的是学生的学术性培养,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高职院校却是更加注重实践技能性,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学生与企业工作和职业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必然会有着其独有的特色。高职院校不仅仅是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仅仅是流于形式,因为很多的老师都是带着学生到企业中去顶岗实习,学生自身缺乏真正的实践。特别是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又缺乏是企业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有着实习的名头,却得不到实习的用处。特别是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的教材都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减,即使有一些教材是本校老师参与编写和开发,但是却缺少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没有与相应的职业岗位需求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是如今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都是非常的陈旧,在编程方面如果缺少了部分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在进入企业之后也是需要从头开始学起,并没有发挥课程改革的真正作用。
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策略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凸显出其独有的特色,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创新就必须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开发区应有的课程体系。不仅仅要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也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知识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这样才能够形成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一)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则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进行搭建教学内容,但是高职院校则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因此它是通过岗位能力体系来搭建相应的课程教学。所以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所开设的专业的内容,并根据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对企业培训的内容有所了解,深入调查企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从而最终来确定整个专业所需要开设的课程内容。所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做简单技能的训练课程,而必须要深入的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针对性的开设实践课程。
(二)构建适应多层次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才应该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搭建的根本。所以在实践的教学中应该多层次的去设计教学的内容,特别要注重实践内容的安排。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牢固的掌握职业岗位中所需求的核心能力的知识和技术。当代的很多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对于纯粹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会显得极为的枯燥,所以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能够融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完成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也通过实践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教师可以将企业中的真实项目经过教学化改造以后设计成任务驱动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实践练习,以这样的形式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建设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校本教材
对于高职教育在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教学成果一定要能够固化成教材。所以高职院校得校本教材中的内容应当更加注重技能方面的讲解,通过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讲技术知识与技能技术相结合,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将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色体现出来。编写教材的教师人选则需要慎重的安排,不仅仅需要高职教师有着编写教材的经验,还需要教师本身有着很强的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同时在编写教材的过程最好能够聘请相关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这样就可以实现教材的内容与生产实践相对接。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在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抛切传统的灌输式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转变为现代化的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体现出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选择,为学生在将来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向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秀宇, 王志刚,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J]. 时代金融,2017.05.
[2] 海热古丽·托乎提, 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J]. 西部素质教育,2017.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