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青年自组织存在着对组织核心成员依赖大、人员流动性大、内部管理不规范、组织定位及发展方向不清晰、经费来源单一且数量不足、合法性及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提出明确青年自组织使命与愿景、建立成员准入及退出机制、完善组织内部架构、优化外部环境加强双重管理体制、拓展筹资渠道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年;自组织;发展
一、前言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青年以其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自主参与意识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功能,是决定中国社会未来的一股至关重要的力量。
“青年自组织”是指上海团市委首创的一个工作术语,是指“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的一种组织形式”,青年自组织在青年中有很强的号召力,对青年的价值观念、学习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了解青年自组织的现状、把握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规律,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从促进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青年自组织的现状
(一)青年自组织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
中国的青年自组织数量多,分布广,但发展不均衡,其中以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突出,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2009年全国青年自组织综述在80万左右,稳定成员近3000万人。(李家普, 王雪燕, 程国山,2009),多数青年自组织成立时间为1-5年,人数主要在100人以下,其中10-30人占29.3%,30-50人占25%,50-100人占23.2%。(张洪玉,2016)青年自组织分布广,在农村、学校、企业和社区中都存在青年自组织,85%存在城市的社区和高校中,农村和企业中约占15%(韩德强,2008)。
(二)青年自组织种类多、渗透广
根据青年自组织的活动内容,可划分为 “社区型、职业型、休闲型、网络型、公益型、广场爱好者型”等类型(安建增,2008)。根据青年自组织的人群构成,可以划分为粉丝群类自组织、体育青年自组织、旅游青年自组织、文艺青年自组织、公益性自组织。综合各文献研究来看,兴趣类组织的比例最大,接近50%,公益类组织排第二,约占25%,紧接着为职业类、网络型等组织,目前青年自组织已经渗透到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荣德昱,2008)。
(三)青年自组织的互动形式多样
青年自组织内部既有不存在中间环节的直接互动,又有存在中间环节的间接互动。在直接交往的层面上,其互动以面对面的交往为主;在间接交往的层面上,其互动以网络信息联系为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自组织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流,这也意味着当代中国社会的青年自组织正处于从初级群体向次级群体的转化。
三、青年自组织存在的问题
青年自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具有组织氛围好,内部凝聚力强等特点,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一)对组织核心成员依赖性强,人员流动性大
大部分的青年自组织具有核心成员,组织的发展情况对核心成员的依赖性非常大。核心成员个人魅力高,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强;核心成员个人魅力不足,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弱。(李伟,2009)由于青年自组织具有自发性,因此往往对人员的流入和流出没有太多的限制,这也会导致成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另外,在一些高校青年社团中,由于学业压力等原因,组织每年都会进行换届选举,进一步加剧了人员的流动性。
(二)内部规范不完善、依赖人治,缺乏持续发展的规划
由于大部分青年自组织成立时间短(1-5年为主),组织规模小,加上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大多数的组织并未发展出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主要以来核心成员的个人魅力和组织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来维系组织的发展。一旦核心成员离开组织或者组织换届,整个组织就可能面临者解体或者推倒重来的风险。
(三)自我定位不清,社会认可度低
青年自组织多是依靠兴趣自发组成,组织生活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对于组织的长远发展缺乏细致的規划。部分青年自组织平时有开展常规的活动,但活动一般由核心成员策划、组织和实施,组织的发展方向往往与核心成员的个人兴趣、个人能力息息相关,随意性较强。而且一旦更换了团队负责人,组织的发展方向也有可能因此发生重大的变化,也正因为如此,青年自组织多数停留在大部分停留在“吃喝玩乐”的自娱阶段,只在小范围内发挥作用,未能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
(四)资金来源单一有限,未能满足服务扩张需求
青年自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由两个部分,一是组织成员的内部捐赠或者会员费,用于组织内部交流或者对外开展服务;二是特定的指导部门的经费划拨(例如团委给学生社团划拨经费),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这两类经费的金额都不大,仅能维持组织的日程运转以及开展少量的外部服务,难以满足服务扩张的需求。
(五)组织独立性与合法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青年自组织基本上都是基于组织成员的共同兴趣、爱好或者利益而自发成立的,追求独立性的发展。这种对机构独立性的追求导致大多数的青年自组织不会追求正式的注册(民政注册或者工商注册),也因此自组织往往没有正式的合法身份。这种合法性的缺失导致青年自组织在对外开展工作和筹资是面临诸多困难,无法承接项目资金,无法获得社会的深度认可。
四、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组织的使命与愿景,提升青年群体的公共责任感
我国青年自组织在内部动因上主要基于小团体的共同兴趣获利益,相对缺乏公共性价值的激励。因此,需要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责任规范的宣扬等方式提高青年群体的公共责任感,进而提高公益青年自组织出现的概率(安建增,2008)。青年自组织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明确组织的使命愿景,提升组织的公益属性,发挥青年自组织的优势,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建立成员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提升组织的内部凝聚力
建立组织成员的准入机制,确保进入青年自组织的成员具有相同的目标、兴趣、利益,这有利于提升成员对自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增强组织的战斗力。建立推出机制,可以减少成员推出对自组织造成的冲击和伤害,有利于自组织的延续。
(三)完善内部管理及组织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青年自组织功能
青年自组织规模普遍较小,建立严谨而复杂的内部组织架构,不一定适合青年自组织的发展需要,反而可能会削弱组织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可以参照“海星型组织模式”①,实行扁平化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一些原则性的规则,强化机构内部的自律机制和传承机制,建立组织的委员会决策制度,从个人决策改为集体决策,在每次换届时,委员会保留一定的人数,从而减少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冲击,促进机构的延续发展。
(四)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完善针对青年自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
一方面,需要完善关于青年自组织的相关政策规定,明确青年自组织的法律地位,为青年自组织建立起与外部组织交流互动的平台,促進青年自组织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在维持青年自组织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需要增加青年自组织的指导机构,针对青年自组织进行分类管理,切实服务青年自组织健康发展。
(五)拓展筹资渠道,更好发挥青年自组织的作用
在保证现有资金来源的基础上,青年自组织应该拓展筹资渠道,可以通过项目申请的方式,像相关的公益基金会申请项目;也可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众筹等方式,赢取同类群体的支持;还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单位或者机关单位合作,获得资金和资源的支持。
五、结语
当代中国青年自组织在自主产生、不断成熟、逐渐发展与迅猛起的过程中,其功能从单一变为多样、从简单变为复杂、从内在凝聚变为外在影响、从自我表现满足变为争取利益,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愈发显现出其独特的影响。从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情况来看,对于自组织、青年自组织的研究尚处于发展、完善期。关于青年自组织的研究多集中于概念、特征、兴起背景方面,而有关其社会功能、作用发挥路径的研究则相对较少,缺乏应有的深度、广度。 而目前对于青年自组织的研究,多数为共青团系统的专家学者从管理与引导的角度去思考,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者,从青年自组织的角度出发做一些研究,帮助这些自组织更好的发挥作用。
注释:
①海星型组织模式是指组织的任何一部分都能像海星的器官,灵活扁平,完全自治。
参考文献:
[1]李家普,王雪燕,程国山.我国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9(11):21-23.
[2]张洪玉.成都市青年自组织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6(6):25-28.
[3]韩德强.浅论青年自组织的兴起、特征及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29-31.
[4]安建增.中美青年自组织生成逻辑的比较分析[J].青年研究,2008(07).
[5]荣德昱.浅析目前我国青年自组织的几种主要形态[C].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8.
[6]李伟.青年自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5):94-9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