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378
范建春

  摘 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我国未来的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标签理论视角,通过一个个案服务案例分析问题青少年越轨行为形成过程的社会工作介入,从青少年身边的权威者,也就是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方面介入,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消除或者改善问题青少年的“问题”标签,协助他们重新适应社会,健康成长。

  关键词:标签理论;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引言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通常被比喻为早上升起的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少年的发展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关于“问题少年”的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增长。结合前人的研究,在本文“问题青少年”是基于年龄特征、状态特征和连续性特征的三个维度,认为认为问题青少年是在生理或心理发展异常、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缺陷、偏离、违背社会规范,表现出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有不良行为的10-18岁个体[1]。本文主要从一个问题青少年的个案案例出发,基于标签理论视角,探讨问题少年形成的过程,在成为真正的越轨者之前,可以从权威者也就是家庭、教师、邻居等方面介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消除或者改善问题青少年“问题”标签,帮助青少年重新适应社会。

  二、案例

  前几日,XX机构社工站来了一位母亲。她向社工描述,她的儿子小意,13岁的初中二年级男生,最近变得很叛逆,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去学校学习,整天旷课外出,她很担心儿子跟外面社会青年(混混)染上恶习,或者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小意在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是名列前茅的,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但自从上了初中之后,他变得很内向,不爱和家人沟通了,学习成绩也排到了班级倒数5名。上周星期天他和同学竟然在宿舍喝酒猜码,老师就让妈妈去学校签字,把小意带回家,停止他在学校住宿4周。但是,那天晚上他跟妈妈说他要去学校,之后就离开了家。妈妈在晚上8点打电话和学校老师确认,老师当时并未发现小意在教室或者宿舍,怕他发生意外,就调取了学校监控,发现小意在晚自习第一节课的时候在教室,第二节之后就不在教室了。之后妈妈就到学校里面找他,半个小时后,才在校园的偏僻的一角找到他,他和另一位同学故意藏起来了,回到家之后妈妈训斥了一个小时。第二天中午,妈妈下班回家看,但是小意并不在家,晚上妈妈问他去哪里了,他说他从学校回来后骑着大姑姑的车去沙塘(郊区)下面跟同学喝酒去了。

  為了能更好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社工对小意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小意发生越轨行为的原因有:1.父亲一年前因为喝酒,酒醉后与人发生口角,推搡之间,别人摔倒脑出血,父亲因此被判入狱。小意因为父亲入狱经常被同学、邻居冠以“杀人犯的儿子”,逐渐形成仇视别人的心理,甚至为此经常打架。因为经常打架被请家长。上课也不认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只喜欢跟自己的好朋友去郊区喝酒。2.小意小学的时候经常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赏,当过好几年的班长,是老师同学眼里的三好学生,还被称为“智多星”,但是父亲入狱后却被贴上“杀人犯的儿子”,这种转变他难以接受。3.小意与父母的沟通不畅,因为父亲暴躁的脾气,小意拒绝与家人交流,逐渐封闭自己。4.小意因为自己学习不好,是老师眼中的“坏学生”所以他的朋友圈基本也是一些“坏学生”,没有良好的朋辈群体。

  三、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又称烙印理论,主要用于分析越轨行为产生的复杂过程,为深入探究犯罪等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2]标签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三点:“即对越轨行为成因的解释、标签张贴具有选择性以及越轨行为的养成是一种被辱的过程。” [3]

  第一,对越轨行为成因的解释,有人认为是病态的产物,包括个人病态和社会病态。个人的病态包括:先天生理缺陷、后天的社会适应不良等。社会病态包括:次级文化、社会解组、社会失范和社会制度论等。[4]一个人是如何从一个社会大家庭的“正常人”演变成一个“标签”了的“不正常”人呢?标签理论认为“是由于这个人实行了被社会法则—如法律、道德、民族传统等所禁止或者鄙夷的行为,即反社会法则的越轨行为。”[5]

  第二,标签的张贴具有选择性。将社会行为区分为越轨行为和非越轨行为,将人区分为主正常人和非正常人是有一定标准的,标准是占统治地位的权威机构制定,靠近一个群体范围的主流价值。贝克尔认为必然存在着占据统治地位的集团,已复核自身利益和利于社会的管理和控制为标准,制定出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标准根据不同的人物、时间、地点、情况有所差异 [6]。在小意小学的时候他是父母老师邻居眼中的三好学生,学习的榜样,被贴上“智多星”的标签前,而在父亲入狱后被贴上“杀人犯”的儿子,这样的变迁不同时候有不同评价,一个鼓励式的标签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如果是一个不良的标签就可能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毁掉孩子的前程。

  第三,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的养成是一种被辱的过程”一名职业越轨者的成型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越轨行为的发生。第二步是贴标签的过程。越轨者被加上如“问题青少年”的称号,其他人以及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就会逐渐转变,相应会产生拒斥的倾向。第三步则是越轨者由于情感等原因加入一个越轨者群体中,重复越轨行为,成为职业越轨者。[7]被贴标签后的小意会在无意识中修正自我形象,渐渐地接受并认同这些不良的社会评价,确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走向堕落。

  四、社会工作介入分析

  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的产物,指出来越轨行为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被有效果的界定出来的。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因此标签理论对社会工作有着深刻的意义。[8]消除或改善“问题少年”的“问题”。“问题”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可以综合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从家庭、朋友、社区、学校、社会几个方面开展相应的服务。

  (一)直接介入

  首先,一个人如果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就不会被外界的主观评价左右,就不会认同别人贴的“问题”标签而逐渐使得自己产生“自我实现预言”,直至成为惯性。针对小意个人对于自身认识不足,自信缺乏,性格过于内向,交际能力弱,开展专业个案辅导,提高他的自信心和交际能力,改善他与同学紧张的人际关系。第二,小意与父母无沟通交流,父亲经常打骂孩子。社工定期邀请小意父母参加社区中的家庭教育讲座,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由原来的打骂式的转变为鼓励式的,纠正父亲的角色,让他尽可能多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另外,协调亲子关系,社工鼓励小意与父母参加社区里面的亲子关系提升小组,在小组中改善亲子关系。另外,社工专门制定了亲子关系约定书,让他们互相监督对方改正缺点,多发现优点。

  (二)间接介入

  首先,小意的“问题少年”标签都是在社会互动中由父母、老師、同辈群体或社会等为其不恰当地贴的耻辱性的社会标签和烙印,从而将他与正常人区分。针对小意经常遭到同学们的侮辱和嘲笑,社工与学校的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并倡议学校,发挥学校的作用,对于校园霸凌,校园侮辱,学校提高关注加以重视,制定相应校纪校规,提高惩罚力度。另外,学校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要求每位班主任定期召开班会强调不要随便给人贴不良标签,多发现别人优点,改进学校作风,形成相互关爱,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校风。第二,社工邀请小意的部分同学参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协助他们明白给别人贴标签的负面作用,并促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行为。另外,班级的学习委员愿意帮助小意课后辅导,这种“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可以打破“好学生”“坏学生”的隔阂,发挥良好朋辈群体的榜样作用,引导小意进入主流群体,鼓励小意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在班级找到归属感。最后,定期在社区开展社区活动,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给人贴负面标签的副作用。鼓励小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消除社区居民对小意的固有不良印象。

  五、结论与讨论

  贴上不良的标签给青少年错误的社会定位,使其产生自我认知的错误,也会把青少年推向社会的另一端,贴标签甚至使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改变。[9]在本文,标签理论视角下问题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只要能及时介入,从“被辱者”和他身边的权威者开始,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和方法展开系列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消除问题少年的“问题”不良标签,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是可以消除或者改善的。本文针对这个案例只从家庭和学校、社区两个系统进行了比较简单的分析,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候还应以更宏观的角度分析,未涉及到社会制度层面,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利国利民的大事。[10]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参考文献:

  [1]李中良.问题青少年:一个概念的界定[J].鲁东大学学报,2017,(11):第88页.

  [2]康树华,张小虎.犯罪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86页.

  [3]周晓红.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与局限[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4]乔治.沃尔德等.理论犯罪学[ M].方鹏编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第264—272页.

  [5]康树华,张小虎.犯罪学[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286页.

  [6]孙海洋.从标签理论看青少年越轨行为的防控——从西安“绿领巾事件”谈起[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34卷:第30页.

  [7]王赪.“贴标签”现象与越轨行为的发生——标签理论对个体社会化解释的述评[J].政法学刊,2003(3).

  [8]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7.

  [9]学术前沿,法治与社会,王宇鹏,标签理论在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从马加爵事件谈起,2008.12.356.

  [10]李立国,中国民政,2015.20 第10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