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释道三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干,道家、佛家文化为辅翼。儒释道三家都具有广大的心胸,可以包容其他思想的存在,儒释道三家"重道",尽管道的具体含义不同,但是都以追求道为最高的目标,儒释道三家都重视智慧,拒绝反智主义。三家文化既有共同之处,各自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以此形成了三家沟通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儒释道;文化;沟通
一、儒、释、道三家的相同之处
儒释道三家的相同之处是三家沟通的基础,无此沟通无法进行。有此则三家可以和谐共存。
(一)心胸广大开阔
心胸广大开阔是三家最大的共通点,有广大的胸襟是三家进行沟通的前提。三家无种族的区分,无地域歧视。儒家一直强调“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理念,希望构建一个和谐共存的命运共体。儒家的和谐共存不是无原则的苟同,“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是儒家在进行交流沟通是秉持的理念,也就是说最好的沟通方式是求同存异,而不是同流合污。而道家强调一种“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理念。意思是说正因为每一个人心里对自己的身体、利益的顾虑所以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所以要想消除这些忧愁最好的方式是忘记自己的身体,忘记各种羁绊,用一种更加开阔豁达的方式看待周遭的一切。佛家对待世间万物的胸襟更加开阔,《心地观经》记载:“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宝,大海劫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佛教面对众生,发愿度众生出一切苦,得到解脱,这种宽广的胸襟,开阔的胸怀是佛教的一大特点。
正是因为三家都具有开阔的胸襟,面对普通人都有一個坦诚、开放的的态度,所以才吸引众多的人们学习他们的思想,奉持他们的学说。
(二)儒、释、道三家都“重道”
三家都把“道”作为最高的理念和标准,三家的“道”的具体内涵不同但仍然具有不少相通之处。儒家重道,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即便是早晨听闻了大道,晚上死去也死而无怨。足可见孔子对道的追求。《中庸》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中庸》尤其重道,认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认为道不是玄远不可及的,真正的道就在普通人的周围,即便是愚夫愚妇也可以感受到,同事真正的道又是很难说明的,正所谓“费而隐”。类似的道家也认为“道”就在周围,就在普通的事物里边,《庄子》中有对这个命题的论述: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道之无所不在。即使是在最低贱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佛教也重道,佛法可以看做是对“道”的另一种表述。佛教认为每个人对于佛法的追求也不需要外求,佛教认为对于佛性而言,“人人具足,各个圆成”只要每个人潜心修行,“返闻闻自性”皆可成佛。
儒、释、道三家重道,并且认为“道”不在虚无缥缈间,而是在周围的生活、事物里,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就能追求到,这在某种程度上高扬了人的自主性,在这样的理念下三家具有了沟通共建的基础。
(三)儒、释、道三家都重视智慧
儒家教导人们要追求智慧,并且给出了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从学习中得到智慧,得到智慧要不断地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还要身体力行的实践。孔子在讲到自己的为学成德次第的时候说到“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从十五岁到而立之年这十五年时间里都是学习的,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获得智慧。道家也重视智慧。一般的都认为道家是“反智”的,其实不然道家反对的是世间的小聪明、小才智、小智慧,对于真正的大智慧道家是推崇的,而且推崇备至。同样的,佛教也十分重视智慧,佛教名词“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古代人对“佛”的理解是“佛者,觉也”,意思是所谓的佛是真正觉悟了智慧的人。佛教崇尚智慧,佛教修行的目标就是追求智慧,去除客尘对人本心的烦扰,智慧是“最高”、“最上”、“最第一”的,获取最高智慧是佛教修行的目标。人们对佛教存在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佛教是迷信,通过刚才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从获取智慧的角度来说佛教应该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因获取智慧而信。
综上所述,儒、释、道三家重视智慧、追求智慧、实践智慧。“智慧”在三家中占有很重要比重,共同的追求“智慧”的目标,构成了三家和谐共存的基础。
(四)儒、释、道三家重“因果”
儒家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指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坏德的,必是更多的祸殃。《左传·隐公元年》也传达了一种“因果”的理念:“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是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道家认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佛教也重视因果,并且重视“三世因果”,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一个人前世是做的恶多还是善多?看看他现在是受罪还是享福就知道了。一个人来生会怎么样,是受罪还是享福呢?看看他现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
(五)儒、释、道三家都重“精进”反对“躁进”
持之以恒的学习是儒家对学习的基本态度,儒家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学生从不倦怠。学贵以专,贵在坚持不断,《孟子》中说“其进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才是正确的,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顺利地达到目的。道家签掉谦虚、处下、贵柔,同事强调“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循序渐进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佛教中有六种“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这是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精进就是六波罗蜜之一,足见佛教对精进之重视。佛教是一个重视“悟”的宗教,但是佛教更加重视“悟后起修”,正因为如此,《楞严经》中才说“理需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将顿悟渐修联合在一起说先打开本来证见理体,然后再事上锻炼,渐除妄习。重视精进,反对躁进是三家共同的特点,精进而不退转是修行的理想目标。
(六)儒、释、道三家都重“自律”
儒家重视每个人的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典型的对自律、反省的表述。儒家不仅重视反省,更重视“慎独”,《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儒家把自律、守信提高到了很高的地位,强调“人无信不立”“不自律不立”。道家尤其注重“自律”,“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不知道,是最好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毛病。正是因为承认这种病是病,所以不患这种病。圣人之所以没有毛病,是因为他把毛病当作毛病对待,所以他就没有毛病了。佛教也注重“自律”,追求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理念。
儒、释、道三家注重自律,为各自的健康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正因为自律才能杜绝狭隘的视角,为三家的融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儒、释、道三家的不同之处
儒释道三家具有相同之处才使三家和谐共存,三家具有不同之处才使三家各自保持自己的特点。
(一)出世与入世的不同
儒家秉持是入世的理念,既注重本身的修养,又注重积极入世,秉持的是“内圣外王”的理念,相比较儒家而言,道家是表面上谈出世,实际上说的是有出世到入世,追求的目标是“化民”与“治国”之术。佛教追求的是一个彻底的“出世”态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非相”认为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对一切万有持否定态度,希望通过否定现实,不断修行到达彼岸世界,实现清静无为的状态。
(二)人生观不同
儒家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流派,强调克己复礼、强调“明明德”。是积极大人生观。与之不同的是道家强调一种贵谦处下的人生观。“知白守黑”、“知雄守雌”。道家最崇尚“上善若水”的态度,像水一样能够随遇而安。佛教追求的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
三、结论
儒、释、道三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三家能够在中华大地上和谐共存,不同点使三家保持了各自的特点。如此才使中华文化更加灿烂和多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