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是继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更高级的教育,属于高级教育。学制为三年,高中上接初中,下接大学,是重要的教育阶段。高中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本文的探讨是针对普通高中而言的,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已经趋于成熟,因此高中教育应该更加针对学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合作能力,让高中生能做到个性发展。因此必须规范教育方式、健全教育管理体制,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消除应试倾向。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高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帮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祖国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中教育;应试倾向;改善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升大学的关键,良好的学习成绩能使学生去到向往的大学,更深入来说,进入好大学能为将来的就业、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过去很多年,国家推行应试教育,高中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即为了高考而存在。经过漫长的发展,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展现出来,人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态势成长,应试教育使教育者紧抓学习,对个人综合素质、其他特长能力的关注较少,学生呈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同样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也没有到位。消除高中应试教育倾向,应该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创新实践能力着重教育,这不仅仅是短暂的高中教育体制改革,更是我国教育走向成熟、提高教育活力的重要举措。
一、高中教育应试倾向的原因分析
(一)当前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
我国目前是以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的,在教育体系中,全国绝大部分高中是由当地教育部门管理的,也就是说高中实质上党政体系中的事业单位,其发展的趋向、发展的目标、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这种模式既有优点也有弊端,优点是政府能实现对教育的有效控制,为了发展教育、培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会最大限度的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教育制度,为社会人员整体的素质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弊端是学生容易朝着既定的发展目标去学习,即使现行的教学模式有问题,也会在未发现错误之前被推广。就拿高中教育来说,学校的发展责任意识不强,因为主要的责任源头在政府,要推行重大的政策都需要等待政府政策的制定,面对应试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及时的扭转。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重新将办学中的教育责任重新划分,激发校方领导对教育教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毕竟政府无论制定出何种决策都还是要学校作为第一管理人进行实施。
(二)教育教学中,更重视教师对考试的指导功能
应试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存在,追根溯源,考試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准,自隋唐科举制以来,考试的作用就是如此。在现代社会中,高考的重要性还是巨大的,在学校中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制定高分数的标准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成绩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数的高压不能作为教师的教学唯一动力。高中生的心理与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有自己的意识,是实现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实践的最好时期。高考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家庭命运,为国家人力资源的补充提供渠道,所以高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然后由于高考具有竞争和选拔性,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核变成了学生实现学习价值的唯一检验标准,学生受到社会压力、父母教师期盼的影响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相应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也越来越难开展。全国大小高中为了实现高的学习成绩,在校内进行不同程度的高压学习培训计划。高中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职能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对考试大纲的熟悉更甚于教育培养目标。尽管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推行多年,这种思维模式依然难以从根基上动摇。教师的教育职能更倾向于考试辅导。
二、教育现代化对高中教育的要求
实现教育的公平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最基本目标,笔者认为教育的公平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检验,分别是教育原则的公平、教育实施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在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的对现代化教育提出了要求,即学校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建设现代化的人才体系奠定良好基础。将这一指示具体到高中阶段,高中是学生个性形成、自身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立足社会的生存能力,为了发展这两个能力需要细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基于此,对教学的改革就有了大致的方向,学生不能一味在教室为提高成绩而学习,而是要多样化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公益志愿者、社会实践。建立健全合适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发展。
三、高中教育应试倾向的改善策略
基于上面的叙述,笔者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量的相关数据材料,认为改善高中教育中应试倾向的策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以学生为本,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而不是建立在一种社会和学校的舆情需要上。高中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需要自我实现。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社会的需要,应该将重点放在受教育者的接受层次上,重视学生本身的情感和态度,而不是被局限在知识与成绩的框架中。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投资,太多家长和教师过分注重眼前的发展目标,追求学生的成绩绩效考评,忽略人漫长一生中的发展。最好的教育就是先要掌握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继而掌握全面发展的技术与能力。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育者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科学合理的反馈,让每个学生能公平的享受班级内的现有资源,尊重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成绩,不能仅仅依存评分考核来确定学生的综合能力好坏,这样的模式往往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教师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有时候高中生会根据教师的所作所为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正确的评判思维,并把这种正确的评价传递给学生。笔者经过了解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导致其在上大学之前将高考当作生命的全部,从很多例高中生自杀案就能看出,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在人漫长的发展中,高考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双方相互配合谋求最大化的教育成果。其次,实现教学相长,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更好的实现《纲要》中的发展目标,推动教育公平。对教师队伍的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核,用科学合理的考核聘用有能力、有想法的教师。另一方面是加强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在职研修,学校解决其代课问题,将进修与其职称工资挂钩。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全面发展、灵活的师生沟通以及现代高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等。通过这些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思路,为高质量的课堂做准备,同时也要知道,这种思维的转变到教学的真实实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有可能是漫长的发展。师德是高中教育中不可不提的考核,学校可以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将教师这些年的成长记录,掌握一定的数据后进行分析,用于进一步的改善。
(二)高中教育要多樣化发展
上述中提到,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现有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为了缓解这一弊端需要加强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将高中教育多样化理解为教育服务多样化、课程设置多样化、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多样化。首先教育服务多样化就是要在日常教育中既实现知识文化的教育又实现创新实践的培养,为了改变过分追求成绩的现状,要加强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即使是以严格文明著称的衡水中学,除了有一流的教学成绩,在国际竞赛上也有诸多身影,衡水中学全面发展体现在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其次,课程结构多样化,高中课程的设置不能一味的追求成绩,而是要把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成长结合起来。现代教学环境总体还是不错的,随着科技和网络通信的发展,学生已经能便捷的查询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起这种优势。再次,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多样化具体是指对教师教学成果的验收和对学生最终成绩考核的多样化,长期的应试教育把学生成绩与教师的奖金绩效挂钩,教师为了自身也会更重视学生的成绩,如果加强评价的多样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建小型化学校
扩大学校规模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上来说是不好的,会加剧高中生的孤立感,同时也弱化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高中生的心理还不成熟,比较敏感,创建小型学校能增加学生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发展。小型学校可以控制学生和教师的数量,优化教学资源,为有限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样建设小型学校意味着增加学校数量,可以分区建立学校群,群与群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小学校中也实行小额班级化,教师面对少数的学生更好的进行管理,对每个学生分得的精力也比较多,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逐渐了解应试教育倾向在高中教育的危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长的综合素质也有了大幅度提成,这正是进行教育改革的好时机。依据现代学生的发展规律,要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尽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很艰难的,但是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漫长的发展,我国会建设出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制,真正实现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 Jaspers,K.).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2]李颖,钮俊生.素质教育背景下特色高中创建的误区及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5) .
[3]奥恩斯坦( Ornstein Allan C.),等.当代课程问题[M].余强,等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