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形势下,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当进行重点强化。评价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素养最为关键的指标就是师德,加大师德建设力度,不仅能够为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助推力,更是迎合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学校管理及教师自身建设两个细化方面入手,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及分析,提出了优化对策。
关健词:师德;师德现状;对策
师德是每个教师都应当必备的职业道德,这不仅对教师专业能力做出了高标准要求,更需要教师在教学阶段严以律己,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进而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在实际教学阶段,教师需要严格按照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促使自身道德观念及个人品格的塑造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规格和素质的培养、千百万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因此,重点强化师德建设,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同时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前提。
一、 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
(一)学校师德建设力度不够。从当前形势来看,教师数量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但是其思想道德水平却有待整体提升,学校方面在进行师德建设时也存在相应缺陷。首先,缺少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理解。一般认为,把握安全质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能随时放松,师德建设是一项软弱无力的任务,使师德建设不能深入开展。一些教师认为参与师德建设表明他们的道德品质很差,有人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教师道德建设没有时间。二是师德建设工作并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间断性显著,实际上师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同小异,都需要长期坚持,如果过于看重短期效果,就会形成“风”现象。
(二)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够,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創新,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性不够。只对领导指派的现有任务感到满意,在工作中不善于思考和理解问题。缺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再加之专业水平普遍不高,这就为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基于无形中产生的压力,在难以快速调整工作重心的基础上,就会缺少持之以恒的信心去改变不良现状,工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在继续学习意识相对匮乏的前提下,创新意识也会逐渐弱化,一旦不能以无私贡献的精神去对待教育工作,就会逐渐缺失教育学生的意图,在教学阶段人生观及价值观等也难以实现有效转变。
(三)不拘小节,师表意识淡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作为教师永远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从当前形势来看,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行为表现上往往不尽人意。他们的师表意识薄弱,不能正确看待教师个人行为对学生形成的影响,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忽略小问题”,不重视纠正或控制他们的坏习惯。例如,学校禁止学生吸烟,而有些老师则在学生面前吸烟。有的男老师留着“刘欢”式的脖颈长发,甚至还有“马尾”;女教师不仅烫发,还染发金黄或咖啡色。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而一些老师在课堂上接打电话。学校在开展集体活动时明确规定学生行为,要保持肃静,但是部分教师却聚在一起,在学生面前谈笑聊天。
(四)有偿辅导,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时有发生。从当前情况来看,经济的发展促使市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变,这同时也促使部分教师对金钱的看法发生了较大改变。老师们一旦过于看重利益,就会导致道德水准有所下降,部分教师更是摒弃了职业道德。因此,一些教师尽最大努力把他们的教学努力放在学校之外,在白天,学校的教学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在课余时间中,他们更加倾向于开展课外辅导工作,将学生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补课中。并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暗示,如果他们的孩子不补课,学习成绩很可能会下降,甚至在课堂上不重视没有参加辅导的学生。有的教师只顾课堂教学,忽视育人,不关心学生的成长,不尊重学生,有的甚至歧视学生、讽刺学生、心理暴力和体罚学生。
二、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意义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其次,师德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素质是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最后,师德与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塑造存在密切联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利用人格的威信和力量,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师师德和品性可以为学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示范,从而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有用人才。
三、 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一)学校应狠抓师德建设,并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结合本校教职工的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各年级组的控制方案,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学生伤害待遇》等。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加强法治建设,增强学校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安排中小学教师认真研读《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的实施纲要》、《教师行为的十要二十不准》以及教育部的考核方法,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管理办法。同时开展以“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为核心的讨论活动。采取报告会、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围绕问题“中小学师德建设”展开一系列活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结合实际谈师德,立足岗位扬师德、不折不扣树师德”的共识。
针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应把师德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其他内容如年度考核、绩效工资、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切实推进师德建设的措施。同时,对教师师德进行问卷调查,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以学生满意度作为评优和评先的第一依据。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整改,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的作用,努力营造加强师德建设的强大氛围;组织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师德建设活动;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者师德建设的监督体系,形成合力,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
(二)学校应当重点强化对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不断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在学校实际管理阶段,应当更加注重对流程化项目的精准把控,依托管理机制,定期开展检查及总结工作。同时还应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准,严格按照教学管理原则,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教师教学过程,应当针对更为细化的环节,应严格要求形成一套系统,教师和学生都应遵守的规则。与此同时,应当按照既定标准制定更为完善的教学组织课堂过程,提高教学的规范性及有效性,进而实现对良好课堂氛围的合理创设。
(三)教师应当在教学阶段不断进行继续学习及品质塑造,促使自身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持续提升。在学会谦虚的基础上,明确自身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在爱岗敬业的同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德育作为教学阶段的风向标,利用创造性精神,不断强化业务学习,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对工作的轻重缓急进行划分,促使其有序进行,从而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在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时学会积极面对,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促使自身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
严谨治学,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中教师只需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然后放手让学生大胆的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汇报成果。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就能快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精准掌控学习的真谛及快乐,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想学、爱学、乐学。教师以强烈的社會责任感去奉献和付出,从而促使自身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四)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师表风范。一般来说,在进行教师师表师风建立时应当做到内外兼顾,充分体现内在美及外在美。首先,内在美。内在美是由内而外散发的美感,其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无论是思想还是情感,都能通过内在美诠释并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内在美具有较为显著的精神力量,教师作为传递知识的关键人物,塑造内在美并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力量。其次,外在美。外观或者是外表的美丽,并不是外在美的内涵,其精髓在于行为举止的文明塑造,为人师表,则更应当将注重对外在美的塑造,以文明的言行举止及穿着对学生形成积极影响,其侧重点在于:首先言行文明,严格按照道德规范去约束自身行为,促使内在意识不断强化;其次是语言文明,其中包含较多内容,无论是语言是否规范还是语言是否具备吸引力及启发性,统统属于其涵盖范畴;最后是大方得体,这不仅需要教师始终保持大方得体的形象,更应当真诚待人,具有良好的个性。
(五)培养爱心,提升师德。教师一直以来都是以辛勤的园丁的形象出现,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而师德建设则需要教师保持以学生及教育事业为主导,不断培养爱心,促使师德水平随之提升。林崇德教授认为,爱孩子是本能的。因为老师对学生的爱本质上是一种爱护,没有回报,无私的、广泛的。这种爱是不可超越的,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一旦学生意识到这种情感,他们就会亲近和信任老师。同时教师对孩子的爱,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客观条件,而且师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还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周文琳.《陕西省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问卷调查报告》.《科技资讯》.2012.
[2]申茂银.《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
[3]闫俊霞.《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塑造高尚教师形象》.《考试周刊》. 2012.
[4]潘冬云.《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塑造高尚教师形象》.《考试周刊》.20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