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一些大学生对于思政课存在多种疑惑。产生诸种疑惑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教师因素,还有学生个人因素。为此,教师必须主动回应学生思想疑惑,积极作为,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感悟理论力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疑惑;理想信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心存疑惑。思政课教师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并积极回应学生疑惑。根据教学实践,本文拟对此问题加以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各位同仁。
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疑惑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每年都会做系统调查。根据实际调查,目前一些大学生对于思政课存在一些困惑、质疑和误解。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不利影响乃至危害。
(一)对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产生质疑
调查发现一些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即学习思政课有什么用?有的学生认为,上完一次思政课所带来的获得感不如解答一道数学题、完成一个实验所带来的获得感强烈,思政课显得务虚而不实际,不如多考几个“有用”的证书。有的学生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与思想和政治相比,科技的发展进步发挥了更大的乃至主要作用,因此,应更加注重科技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展现代科技。上述两种观点否定了学习思政课的必要性,没有认识到思想的力量和思想进步的历史作用。还有的学生虽然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有一定用处,但主张采取选择性的学习。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已经过时,只要学习目前的理论成果就可以了。
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要么不专心听讲、交头接耳,要么不带教科书、做其他课程作业,甚至放纵自己睡觉。这些少数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政课程只要靠背诵就好了,心存期末临时突击的侥幸心理。
(二)对理论产生的必要性、背景、过程不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时不时会遇到学生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提出各种理论,理论的产生是必要的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與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他们都产生于中国实践当中,回答了不同的时代问题,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但大学生因为身处校园,接触社会的程度和广度都比较浅显,不仅对理论产生的背景不了解,而且对理论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价值观受到多元社会思潮冲击
当今时代,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大学生接触到各类信息和思想的成本降低,在网络空间人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据统计,2017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4.3%。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类思潮的辨识程度不一,很容易为各类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所迷惑,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贻害无穷。历史虚无主义在当前尤为猖獗,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着这样的目的,在网络上出现了以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功绩、以改革开放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以改革开放前所出现的错误否定改革开放前的整个历史时期、抹黑民族英雄等种种错误观点。学生在接触到类似观点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迟疑、困惑。
二、疑惑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诸种疑惑的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教师因素,还有学生个人因素。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化发展导致工具理性对行为选择的影响突出
随着市场化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升华,竞争成为大学生立足社会必过的一关。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一技在手是关键,因此对报考研究生、考计算机、考英语四六级以及其他各类专业证书投入大量精力。面对市场竞争所作出的行为选择,工具理性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如此,实用性不突出的思政课为一些学生所不重视也就不难理解。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内容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产生疑惑的重要原因
创新、高效、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目前,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了大量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但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仍然以满堂灌为主,使教学效果相不好,致使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政治宣教、意识形态的灌输,缺乏学习主动性,产生了逆反心理,因而疑惑不断;二是一些教师过于追求以“新”、“奇”为特色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形式化严重,冲淡了教学内容,这样空洞化的教学致使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上没学到实实在在的内容,思想不仅没有受到洗礼,反而产生了困惑。
此外,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一些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机械地使用教材,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存在讲授中照搬教材的现象。这导致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水课,没有价值含量。针对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错误观点,没有积极应对亦是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学生带着疑惑来上课、带着疑惑下课的现象突出。
(三)学生自身的理论功底、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等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比较重视实用性强的知识的摄取,而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这导致学生的理论功底薄弱、认知水平不高、知识储备单一,反映在学习和工作中,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不够开阔、能力不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角度比较单一。具体到思政课来说,往往认为这门课没什么用。但是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存在内部差异,文科生的理论功底较好,对思政课的认识较为全面些。
三、主动回应学生思想疑惑的策略分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除大学生面对高校思政课存在的种种思想困惑,教师必须积极作为,迎难而上,主动分析、解决问题。我们认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实际,满足学生求知欲
做好课堂教学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讲授内容设计是关键。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必须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实际。具体来说,一是教学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过于抽象复杂或者过于简化单一均不可取。二是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思政课是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将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头脑起风暴”,考验着思政课的质量。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在授课时必须联系社会实际讲清楚理论是如何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又是如何指导社会实践的,以社会实际来解释理论。三是从中外历史的发展进步中,讲清楚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理论与思想的力量,如从西方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到中国新文化运动再到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等等。如此,方能解除学生对理论生产所存在的疑惑。
(二)广泛开展调查,及时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提高教学针对性,主动解答学生思想疑惑
针对当前大学生受到多元思想的日益影响,明辨是非的能力又显不足,应主动深入学生群体,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学生思想状态,特别是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观点,发现不良苗头,及时采取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和教学方法,及时收集学生思想信息,加强教学针对性,通过对各种思想、观点的梳理,解答学生困惑。对于学生关注的中国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负面信息,应持开放态度,绝不应取回避态度,要敢于直面问题,讲清楚事情原委,实事求是地剖析问题,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掩耳盗铃并非明智之举。做到将理论问题、学生疑惑的问题与思政课紧密结合。
(三)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获得感
以教师主讲、以满堂灌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法,弊端和不足显而易见,无法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形式化的教学方法又容易使严肃、严谨的思政课误入课堂形式化、空洞化乃至娱乐化的歧途。可以说,教学改革陷于两难处境。不过,当前慕课等网络课程资源以及雨課堂等课堂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运用网络空间可以将优质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提高了课堂质量,避免了课堂教学形式化、空洞化乃至娱乐化的弊端,在内容上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其次,将教学过程立体化,实现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主动学习、课后复习反馈的机制,避免了课堂学习的单一制。再次,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将手机由影响课堂学习的工具变为学习的工具。第四,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四)重视社会实践教学,以所见所闻印证所学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也只有运用于实践才会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解除学生思想困惑,必须重视社会实践。须指出的是,思政课社会实践必须是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应进社区、进工厂、进军营等,或者参观革命历史遗址,亲身体验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亲身领略和感悟革命前辈的信念与理想。通过课上与课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又能融入社会实践,感悟理论力量,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杨鹏.微课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
[2]高毅哲.思政课“变脸”大学生上瘾[N].中国教育报,2015-5-5(1).
[3]黄爱华.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9).
[4]王仪祥. 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
[5]吴艳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4(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