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贝姨作为巴尔扎克笔下经典的偏执狂形象,其自始至终所遭遇和做出的种种,令人倍感其可怜、可憎、可悲。其作为巴尔扎克后期创作的人物,既反映了主人公所处的资本主义上升期的世态人情等社会背景,也揭示了普通人的心灵异化和变态过程,还显示了处于时代剧变期的巴尔扎克在文学创作和人物表达上的变化。
关键词:贝姨;巴尔扎克;偏执狂;现实主义;心理
一、前言
巴尔扎克善于塑造各种偏执狂形象并以之为一个窗口窥视当时社会环境和社会現实,反映外在世界对人的塑造和影响。
《贝姨》正是这样一部塑造了鲜明的偏执狂性格的经典作品。贝姨即小说主人公李斯贝特。这是一个由畸形的妒忌到强烈的复仇欲念支配着的女性,是长期性格受压抑而至变态的典型。她通过一种近乎变态的嫉妒心理的释放来获得内在心理的满足感、排遣外在世界压在她心理上的种种重负,并在这样一种自成体系的行为逻辑的支配下奔向无可挽回的仿若命运注定般的悲剧结局。以贝姨为窗口,巴尔扎克向读者展现了复杂而微妙的人性众生相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
二、贝姨偏执狂形象的原因与表现
贝姨是一个丑姑娘。小说中对她的相貌是这么描述的:“大簇的浓眉毛虬结在一块,粗大的长胳膊,又肥又厚的脚,长长的猴子脸上有几颗肉疱。”可以说几乎是集结了男性眼中所有丑陋相貌的特征。同时,出生在农村的她,家境不好,亦不显贵,以至于一直到四十多岁时她仍然没有出阁。可以说,贝姨是极不幸的了——生在一个男权社会,却几乎没有任何能在这个社会里进行竞争的资本。于是,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幸”之后,贝姨将自己被压抑心理状态下的痛苦挣扎转化为几近于终其一生的疯狂报复行动。
她先是引诱好友华莱丽·福丁勾搭堂姐夫于洛男爵,让于洛男爵为了讨华莱丽的欢心做出卖官鬻爵、压榨家人、高额借款、滥用职权、营私舞弊,最终不得不狼狈出逃,让堂姐沦落为一个弃妇。然后,她又将复仇的目标对准“抛弃自己”的文赛斯拉。先是逼迫他偿还欠下的3200法郎伙食账,后又促使华莱丽与之勾搭,使之陷入到家庭与婚姻分崩离析的漩涡中,最后流落街头一无所有。外甥女奥当斯不仅在与文赛斯拉的坎坷爱情路上历尽了挫折和打击,更在文赛斯拉的负心冷漠中失去了曾经的活力与烂漫,愤然带着孩子回了娘家。而华莱丽很快也成了贝姨的弃子,被好嫉妒的奥赛罗下了毒药,在全身糜烂的痛苦中凄凉死去。当然最终被嫉妒心吞噬的,还有贝姨自己。她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相反,她一生都是妒忌与报复的奴隶,直到逝去的那一刻,嫉妒心和报复心都没有离开过她的头脑。
三、贝姨偏执狂形象的特性
嫉妒,是贝姨偏执狂个性的体现,是贝姨悲剧命运的主要推动因素,也是她区别于巴尔扎克笔下其他偏执狂形象的根本特征。贝姨的偏执狂心理具有属于自己的独有特性,也体现了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的自然异化和结果。
(一)贝姨的偏执是盲目的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塑造了许多偏执狂形象。有趣的是,其他的偏执狂都在不顾一切地试图获取什么东西,而且一般是相对明确的东西,但贝姨却始终不知道在偏执什么东西。化学家巴尔塔扎尔·克拉埃痴迷科学研究,弗朗霍费追求绝对的“美”,于洛男爵沉迷情欲不可自拔,葛朗台重视财富胜于一切,高里奥对女儿的爱近乎痴狂……贝姨却并不知道她真正想获得的是什么。婚姻?她曾经四次拒绝了可能的婚姻;文赛斯拉?她既不惜将文赛斯拉逼入绝境,也不在意文赛斯拉最后与华莱丽姘居;钱财?她并不对财富孜孜以求,甚至不惜拿出积蓄供养文赛斯拉。
贝姨的一切都只是在破坏。她始终处于一种获得与失去的循环状态,目标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她似乎对一切——情欲、地位、财富、满足感——都在执着。恐怕正是因为她偏执于所有自己没有的东西,所以最后,她等于什么也没能偏执。
(二)贝姨的偏执带有浓厚的性别色彩
不同于其他偏执狂形象,在贝姨的身上,同时集中了女性与男性,或者说是女性与男权世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贝姨的偏执狂和嫉妒心理,充满了反抗男权社会压迫的悲戚和荒诞。
贝姨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她的人生“失败”历程恰恰映照出了当时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束缚与幻想。美丽动人、温柔贤淑、妩媚风情、灵动聪颖、高贵典雅……这些贝姨缺少的特质,恰恰是男权社会对一个女性的性别权力幻想和需求。贝姨自小受到的种种歧视和“不公”,也正是在这种性别权力要求下的不适性的自然结果。阿特丽娜、奥当斯和华莱丽能够凭着自己的天然优势在这样一种性别社会里如鱼得水,而贝姨没有,她唯一的资本是她强大的精神力和“机谋”,让她能够玩弄这些掌握着选择权的男人和获得成功的女人于股掌之上。她需要像只困兽般在这个牢笼世界里冲突驰骋、撕扯碎爪牙下的一切。这恰恰是她的悲剧所在。她并不能认识到压迫自己人生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只能将同为女性的“获胜者”视为死敌,将她们统统“置于死地”,同时也将自己置于死地。
(三)贝姨的偏执是发展和变化的
贝姨的偏执狂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嫉妒和报复是贝姨的主要特征,但在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嫉妒在贝姨身上的表现并不一样。
早在童年时候,贝姨就滋生出了嫉妒心。那时候的嫉妒尚是萌生于孩童内心的一种无意识的嫉妒,是由姐妹俩因为容貌的差异而导致的在家中地位待遇的差异引起的正常负面情绪。待到来到巴黎,在与堂姐的光鲜亮丽更加强烈的对比下,贝姨的自卑感和嫉妒心上升到了开始扭曲的程度,强烈的自卑与自尊交织着,表面上殷勤讨好,背地里阴谋陷害,显示着一种双重的人格。而到了她对待穷青年文赛斯拉的感情与心理上时,则发展为一种变态狂。贝姨对他的感情是多重的,既有母亲般的呵护,又有妻子般的体贴、悍妇般的泼辣。她把自己多年来受压抑的心理全都发泄到文赛斯拉身上,在精神上爱着他,要独占他,不肯把他让给别的女人。
最终,当文赛斯拉被奥当斯“抢走”,贝姨失去了最后的精神支柱,她那形成多年的妒忌心、压抑多年的感情终于迸发出来,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复仇欲念。
四、作为“后现实主义”的偏执狂
巴尔扎克所塑造的偏执狂形象,同后来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偏执狂形象——如《洛丽塔》里的亨伯特、《微暗的火》里的金波特等——并不完全一致,但同时又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一是这一类偏执狂具有強烈的自卑性、自恋性和虐待狂特色;二是这些偏执狂妄想构成了人物内在情绪与外在环境的矛盾冲突;三是这种超现实的妄想往往产生自外部世界,现实世界的压力集中于自己的谵妄意念中,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行为逻辑链条,驱使人物无可挽回地陷入某种宿命般的结局。
十九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偏执狂,虽然还没有出现像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那样彻底地陷入到对现代启蒙理性和启蒙现代性的彻底否定和消解中,但作为其存在基础的哲学和社会现实却已经出现了愈加剧烈的变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文明的侵蚀和人的异化程度的加剧,战争、革命、分裂,在动荡的1789年-1815年间,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不断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功利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实用主义各种思潮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现代哲学的起点。
《贝姨》创作于1848年,属于巴尔扎克晚年时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巴尔扎克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出现的新巨变,这也自然地反映在了其创作的人物身上。从这个角度看,贝姨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下的人物,却具有与现代主义,甚至可以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的相似与相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贝姨这个偏执狂形象的内涵和意义要远远超越巴尔扎克的其他偏执狂形象,也超出了传统现实主义框架的拘束。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即便在此认为贝姨不属于传统的、完全的现实主义“偏执狂”——毕竟无论巴尔扎克所处的时代如何变化,其与二战后西欧世界普遍深刻的那种迷茫感和荒诞感之间还有将近一个世纪的距离。因此,与其说贝姨是“前现代主义的偏执狂”,倒不如化用一下“现实主义的偏执狂”,将之称呼为“后现实主义的偏执狂”。
五、结论
作为一个人,贝姨有其可怜、可憎、可悲之处;作为一个文学形象,贝姨具有其时代的超越性和永恒性;作为一个偏执狂形象的经典表达,贝姨向读者揭示了极其丰富多元且深刻的内容。贝姨这个偏执狂形象,其意义不仅仅是在于揭示了一个普通人的心灵异化历程,也不止于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渐趋鼎盛的过程中法国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对这一人物的“后现实主义”形象的剖析,使我们可以从更加多元立体的、发展变化的视角认识巴尔扎克及其文学创作。
参考文献:
[1] 巴尔扎克著. 贝姨[M]王文融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艳平. 放任嫉妒心理 步入罪恶深渊——《贝姨》中贝姨个性发展的主线[J]济南:时代文学,2010(06).
[3] 欧红燕,蒋天平. 上世纪中期美国小说偏执狂叙事研究[J]武汉:文学教育,2012(04).
[4] 彭冬林. 巴尔扎克作品的象征美学向度[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