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219
付香娟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在学生的懵懵懂懂的小学时光,是塑造人格德行的重要时期,直接关系到小学生今后的成长。在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要准切入点,适当引导,解决现存的种种问题,充分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农村小学的建设特点,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祖国花朵的茁壮成长付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最最基础的教育,德育教育又是教育的根基所在,尤其是在农村这种教育欠发达地区。本文对现在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可以对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改善有所帮助。

  一、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学方法陈旧

  在一些農村小学中,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这些小学往往让主科老师兼任思想品德课老师,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的教学压力较大、教学任务繁重,老师的精力往往不够,就导致了德育教育的时间和课程设置大多为每周一节,最重要的是学生往往只有通过课堂才能接触到思想道德教育,思想品德课程并不能发挥出道德教育的效应。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农村小学的道德教学用的都是较为落后的方式,老师往往是依照课本照搬讲解将教材上的内容强制性的进行灌输,课堂教学形式过于简单,教学内容本来就是理性的东西,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这种互动在课堂上几乎是没有的,导致了课堂的枯燥和乏味,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小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兴趣失去了。此外,由于个别学校的条件很艰苦,学校的设备设施不齐全,学校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停留在原始教学层面,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这些教学方法的陈旧,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造成了伤害。

  (二)农村家庭对小学生教育的缺乏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家庭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为了更好的生活,很多的父母选择常年外出务工,孩子则由老人照看。老人们往往更在乎的是孩子的成绩,再加上对孩子的溺爱,导致了对孩子道德教育的缺乏。甚至让子女和父母的亲情受到影响,不懂感恩的孩子会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稍有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另外,部分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照顾尚且不能全面周到,更别说辅导学生的功课,进行心理疏导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成为农村教育很普遍的现象,这会让孩子们的思想处在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没有受到一个良好的引导。还有大多数家长认为:考上大学是孩子们走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所以,这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孩子品德问题的发展。家庭多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一些农村小学生在家庭里没有得到好的道德教育,而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才往往是最为关键的。

  (三)教师教学实力和重视度不足

  在教师教学实力方面很多的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很不便,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足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最新的教学资料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教学的信息也不够通畅,此外,农村的小学往往比较分散,再加上大部分教师都不想去农村地区教学,导致了教师教学实力有限的现状,而且很多老师都是兼职授课道德教育,学校基本不会专门招收此方面的老师,即使招到了也得不到日后的培训,导致偏远地区的农村德育教学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重视程度方面,由于一些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的小学往往比较分散,再加上大部分教师都不想去农村地区教学,导致的教师资源有限的现状,大部分农村小学或主动原因或被动原因不重视德育教育,将思想品德课作为副课,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间被压缩,甚至被占用,教学常常是空头的政治说教,学习的目的也成了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应付考试,思想品德课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德育教学质量怎么可能会高?

  二、加强我国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创新改革德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与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道德需求,学校在判断学生德行品质的时候不能再是成绩好一切都好,这种理念太过片面并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我们必须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在过去传统的教学里,老师的潜意识里学生就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或者是书本上要求掌握的,学生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没有任何的选择权。所以,广大教育者工作者务必要多一些思量,要有学生才是课堂主导的理念,而且要认识到自己所要起到的是引导和纠正学生错误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跳出传统教学的桎梏,要敢于创新教学方法。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性的强制教育,更多的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必须坚持时时、事事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性格品质。把德育教学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领域,在课堂上要和学生多多的互动,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课堂氛围,还有助于促进师生感情。这些教育方法上的改变,会对德育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

  (二)重视家庭的道德教育力量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毫无区别。第一个在这张白纸上作画的,一定不是老师不是学校,作画之人一定是父母。农村小学生由于思想认知还不够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道德品质上的教育时代有先天优势的,这种优势家长要恰当的去利用,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如果发现了问题而且自己不便解决,可以与教师沟通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如果能够结合,那么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校要多开展一些亲子活动,以此来促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对于家长而言,对于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过分的追逐孩子的学习成绩反而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小小年纪的他们可能会受不了这份压力。对于那些常年在外的家长,更应该注重的是孩子的道德问题,因为孩子缺乏和家长的陪伴,心里可能会出现一些隔阂,可以在外多给孩子打打电话哪怕没什么要说的,要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氛围。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避免给学生带去一些负面的东西,要让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充满真善美。当家长和学校都对家庭教育力量重视起来后,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不断加强合作,来共同的提高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水平。

  (三)提高老师重视度并强化师资力量

  学校对现在的考核机制加以改变,使老师对思想品德课的态度加以改变,不再简单的认为它使一门副课,老师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的课堂效果。因此,老师对德育教育必须重视起来。此外,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德育教学工作不到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可能进展顺利,所以必须要强化师资力量。一些农村的教师工资太低,迫使很多的老师不得不向城市发展,从而导致了农村优质老师的稀缺,相关部门要予以调整,借此让更多的老师可以留在农村。还有,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加强对老师的职业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教师团队,再加上足够的重视,德育教育在此环境下一定会越来越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教学方法陈旧、家庭教育缺乏和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但最为关键的还要落在学校和有关部门的执行程度上,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们把农村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放在心头,切实解决这些问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殷延芳.守护美好心灵一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方法和途径[J].文教资料,2011(18).

  [2]毛勇海.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对策浅议[J].新课程学习(下),2011(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