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互联网+”环境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184
郭玉珠

  摘 要: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严峻,然而传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灵活性、便利性、高效性养老服务的需求。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这样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运用价值,而且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升,更好地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从而保障老龄人口的生活品质最终可以做到在社区中发挥老年人余热的作用。以南京市LQ社区为例,分析此社区居家养老的现有状况,并且深入探讨“互联网+”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人口老龄化

  一、引言

  中国正经历着高速老龄化阶段,因此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就成为发展的一个难题。历经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国老龄人口的养老方式三者皆占据一定的比重。但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思潮的国家,所以我国的养老主要是家庭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助型养老。由于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家庭养老的作用在逐渐削弱,机构养老因为各种因素最终没有形成大规模化,现在中国的养老方式更加趋向于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具备家庭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同时也可以避免二者在实行过程中的缺陷。 由于经济因素和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在近几年以及未来较长时间中,中国养老方式将会逐渐转变为社区居家养老方式去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将“互联网+”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结合可以为目前养老产业所存在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但是我们也要知道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将互联网技术巧妙地运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

  二、南京市LQ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况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LQ社区位于南京市白下区中部,建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小区常住居民大约有3942户。社区居委会于2000年5月成立,它是由5个居委会合并形成,同年11月成立了社区党委。这个社区内的小区不同于其它社区,它是由多个老式小区所组成,而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据了接近30%的比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老龄化社区。社区不仅老人多,下岗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也占据了半壁江山。由于社区内的许多老龄人口都是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大部分都是共事过的同事,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LQ社区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

  2013年3月南京市LQ社区作为国家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的试验区,采取了公共服务外包的试点工作,由XP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这一社会组织承担民政等一些公共服务。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LQ社区通过公共服务外包,依托专业的社会组织,开展以“公共服务为基础,专业化服务为提升”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社区老龄人口提供综融性的社区服务,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从“政府配餐”到“老人点餐”的转变。它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偿试,先是将老年居民群众自己能管好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管理,社区中的棋牌室和阅览室全部是群众自己成立的兴趣小组在管理和服务。LQ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交给社会组织的,例如,为老助餐服务的银发餐厅外包给了“三槐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承办。当然LQ社区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展的系列活动“LQ四季节”,每年开展“春季健身节”、“夏季科普节”、“秋季文化节”、“冬季关爱节”,使社区老年人的的文化活动内涵更加丰富。

  LQ社区针对他们居家安全、精神孤寂、家庭支持系统不足等困境,以“暖心服务”为核心,倡导子女们常回家看,让老人感受到家人们的支持;并整合多元化服务主体,依据长者个性化需求,开展各类服务,既满足长者的居家安全、精神关爱等需求,同时构建了邻里互助、义工服务等机制。LQ社区的居家养老的目标就是为服务对象创造长期、持续的社会支持,形成“邻里帮扶+社区日间照顾”可发展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

  LQ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是私人定制、个案服务。如下所示:1、“1+X”日间照料服务。对孤寡、失独、失能等老年人进行每周走访和打电话问候,提供精神关爱、心理支持。同时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为其提供日常送餐、照料、家务等服务。每次相应的服务结束后,将相信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保存,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2、“幸福来敲門”根据长者和自愿者的情况,按照自愿、特长、就近原则,建立邻里互助,鼓励邻居定期探访街区内长者,周一至周五进行,这将会使100余人受益。3、医疗直通车服务。LQ社区与卫生院合作,为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每月上门为行动不便的长者量血压、测血糖、健康问诊、用药咨询等医疗服务。并提陪伴寡长者就医,协调术后无人照料问题。

  LQ社区选择使用“助老卡”来完善本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助老卡”是用来统计社区内的老人参与活动的次数和服务的内容,它与南京市居家养老协会进行联网,很好的做到了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与互联网的结合,这体现了出了社区标准化引领、网络化管理、专业化服务的特点。

  三、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化程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养老主要是为了缩减家庭支出。大城市中的社区养老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投入,包括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受到人力等条件的限制,没能够真正做到将资源完全嵌入到养老服务体系中。第二,供需匹配程度低,信息交流不顺畅。现在的社区养老服务在信息交流主要是依靠社区居委会,社区中的老年人一旦出现养老困难或者某种需求无法满足,定会向所在社区居委会提出,然后等待着工作人员进行上门服务。但是因为资源的紧张,往往不能够给老人提供及时的服务。第三,服务人员缺乏,无法进行高效管理。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当一项养老服务完成后,提供服务的人员无法及时接收到下一项服务安排,导致时间的浪费。对于服务人员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培训,由于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低,多位合同工或者是一些下岗女工,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四、“互联网+”环境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构建

  (一)创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

  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是创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的基础,其主要的项目包括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基本信息。基础数据库应当由政府部门人员的规划下进行,由他们制定标准的技术规则,为每个养老主体提供便利,实现数据之间的共享。在此基础上将互联网企业和大数据进行基础信息数据库较为详尽的开发,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以社区为单位,安排居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的走访,将社区老年人以及其家属相关信息录入到数据库当中,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的信息服务系统。养老服务信息系统需要六个方面的信息数据库。等到这些信息数据库建立完成,则需要将他们集成在一个公共数据库,具备统一的介入和储存标准,达到各方面的数据都能够实现全面共享。

  (二)建立全方位网络监管体系

  网络监管在“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需要鉴定具备较强操作性的监管制度,设计出详细的养老服务供给方的考核标准。当然,政府还应当与质检、工商等重要部门进行合作,建立一个官方全方位的监管平台,对于一些养老服务的相关供应商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网络开发企业在设计相关软件的时候务必设立意见投诉和反馈的平台,因为当老年人或者家属在对于软件进行下载后,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缺陷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相关的反馈,当然企业本身也要增强自我监管的能力,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作出修改。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共同努力,才能够打造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

  五、“互联网+”对社区养老服务现有问题的对策

  “互联网+”环境下的社区居家养老终究是网络技术与养老行业的完美结合,因为可以改变信息的交流方式、整合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一)“互联网+”会使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改变

  互联网的优化主要表现在设施共享和服务共享领域,但在实际情况中社区周围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养老服务机构也具备养老服务的设施,例如为老年人所提供的活动、医疗中心等。这些设施的有效利用则成了一大难题,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将所有的服务设施集中体现在养老信息平台中,并对其进行分类整合,根据老人的需求、实际的经济状况进行一定服务,从而收取相当的费用,在增加老人选择程度的同时也让参与的企业获取一定的利润。现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更多的老年人处于被动的等待状态,将“互联网+”投入其中,老年人可以通过虚拟网络进行有效主动的选择,当老人有特殊需求的时候,通过医院、组织机构、社区等网络连线,获取服务。

  (二)“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完善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信息匹配

  通过使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收集和整理社区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数据,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创建一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子系统,老人选择完毕后将自己的需求发送给社区的服务部门,这样可以做到精准服务,真正减轻了服务过程中老年人需求与养老服务的沟通障碍。

  (三)“互聯网+社区居家养老”提升管理效率和人员利用率

  在社区居家养老中效率的大小影响着老年人享受服务的满意程度。通过互联网,社区可以精确掌握老人的各项信息,在老人需要服务的时候及时作出回应,使养老服务人员的主动性有所增加。互联网的运用可以帮助解决人员欠缺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进行在线课堂等方式的培训,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各项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综上所述,“互联网+”运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重大举措,真正为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引入了新的源泉,同时也是互联网在民生层面的进一步探索,两个行业的融合才能够真正做到优劣互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杰、陈琳.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的探索[J].太原理工大学学2014,(2).

  [2]林翠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3]刘少杰.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学术月刊,2012(10).

  [4]潘小娟.城市基层权力重组社区建设探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