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从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等方面,对“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深刻内涵做出了全方位的科学阐释。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统筹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现实要求,探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指向。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现实指向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以分析机器大工业造成的劳动和工人的异化现象为开端,马克思着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早在马克思之前,许多思想家曾幻想过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然而,他们要么从人的抽象本质出发,要么从某种善良愿望出发,脱离了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生存状况。马克思扬弃了那种极具“空想”特征的思想,坚持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根基之上,探寻了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科学条件,并鼓励人们以现实的运动去创造这些条件,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理想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以人的本质属性为核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揭示出人的发展必将随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紧张关系的克服与消除而向前推进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會迅速发展的生产力要求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职能的局部的个人。”[2]通过对工人阶级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在生产力中作用的深入考察,马克思从商品经济中揭示出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对“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做出了科学的阐释。
第一,是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是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内在支撑”[3],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分为生活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不断推动人的需要由生活需要向发展和享受需要的过渡,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式。第二,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恩格斯认为,人是天然的劳动者、生产者,但人的劳动或生产水平天然并不高。要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需要增强人的劳动能力。而“生产劳动给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机会,”[4]是人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媒介。人只有不断摆脱强制性的、异己的劳动,才能真正展现出自觉自为的本质属性。第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它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5]人的类本质只有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真正实现。只有当物的世界的增值不以人的世界的贬值为代价、当少数人的全面发展不以大多人的片面发展为代价时,人才能真正摆脱异化的社会关系,构建新型的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第四,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意义上的“人”,不仅仅体现在作为类的人,更体现在作为个体的人。只有整个社会和类的发展,人类就仍处于片面发展当中,而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个性才能最充分的实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行规律的揭示,探索工人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条件和方式。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指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内核,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7]。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桎梏,深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实践,需要统筹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现实要求。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和历史过程,具有现实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社会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不断提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社会生产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并未超越马克思所阐发的“物的依赖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社会关系、劳动时间等仍在限制着人的全面发展。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必须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供给,增进人民福祉,通过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经济建设提供内生动力;要继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战略支撑,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生产的变革,保证人民群众有质量的生活;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创造农村发展的内生机制,改变农村落后的现状;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资源公平分配,推进不同区域人民的协调发展。
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中国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了如此重大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进而在混合、交叉、跨越式的社会环境中走出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根本上体现为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演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真正的民主就是体现为:在自由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主导下,从政治解放向社会解放,再向人的解放的过渡。民主与法制是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的互推互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践要求。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是个人平等发展、和谐发展的环境条件,是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现实表征。因此,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证人民平等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民主权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寻求科学化、民主化的执政方式和行政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把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统一起来,营造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制氛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良的法制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精神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人是一个包含体力、智力、创造力、人格等诸多要素的统一体,个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是人的本质属性凸显的重要表征。人通过劳动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进而成为真正的“自为存在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存需要已基本满足,但,人的需求的外延拓展,层次提升,精神需求逐渐旺盛,文化越来越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性因素。因此,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体现在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协调人们价值取向、形成人们底线共识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将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缓解人际冲突和矛盾;必须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提高对外来文化的辨识吸收力,把外源因素合理融入自身机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
促进社会文明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人的和谐发展包含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集体、人与类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是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点,可以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加快精准扶贫等措施去具体建构。目前我国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由此决定了新時代的社会建设必须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当前,要重点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密切的现实问题,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及时向民生领域转化,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战,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从而建构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和新型文明的社会关系。一方面要继续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人们在劳动中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努力奋斗,勇于实践,避免新的阶层分化,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正视已存在的民生问题,重点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医疗、科技、卫生、通讯等公共服务供给,提高精准脱贫质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尺度与自然界的客体尺度本是和谐统一的。人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发现并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生存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人使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又借用自然的力量优化自身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打下自然的烙印,实现人的自然化。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制度建设和法治手段加以落实。因此,要及时构建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框架和引导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体制监管力度。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理性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依靠国家行政手段和市场自我调节相结合的方式,以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准则,把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指南,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以最大程度地还自然宁静、和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4]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7]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