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168
廖佳欣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生活的幸福指数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目前情况下,幸福指数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并没有正相关关系。相反,有些人会感到不快和担心。传统的文化体系似乎崩溃,贫富差距趋于增加,因此快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实现幸福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当代价值;和谐社会

  一、绪论

  幸福是普遍追求的,但沒有统一的幸福定义。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幸福指数,对政府的管理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考察和权衡。然而,不同的人对幸福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例如,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幸福指数表,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其次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人民;美国人民排在最后。也就是说,美国人民生活在极端的苦难中。这样的结论确实是荒谬的。还有一个例子:根据2011年的幸福指数排行榜,石家庄名列第一,成为中国最快乐的城市;但是,不仅石家庄人民,而且其他城市的居民也不同意。显然,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人们是否快乐。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关于幸福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强调了精神属性,另一种强调了材料属性。所以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确的幸福观,这对获得快乐也很重要。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修正了以往对幸福的看法,为全人类获得幸福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在中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的轨道上,各种思想流派争相引起关注,人们往往会感到困惑。因此,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践,来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进程。

  二、解读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可以概括为“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统一”,“劳动与享乐的统一”,“个体幸福与普遍幸福的统一”的“四个统一”。

  在这四种统一中,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直接关系到幸福的基本属性。当满足某些基本和重要的需求时,快乐就会出现。因此,缺乏温饱的人讨论快乐是多么荒谬。因此,幸福是客观的,因为幸福必须基于客观条件。总之,幸福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就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意义。客观地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任何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 同样,个人的幸福是基于社会的发展。其次,社会由个人组成,没有社会就没有社会。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创新。因此,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是相互依赖的,只有正确认识社会幸福与个体幸福的关系,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一)作为与人的感觉、意识特性相关的幸福,经过了一个随着人的实践与社会生活发展而不断丰富充实的逐渐生成的过程

  幸福同意识一道,只是人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由于实践、生活的需要才产生出来的,幸福关联着人自身以及属于人的各种关系的认知、情感和各种关系的观念与意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仅离不开对各种外部必然性的认识,而且也离不开自我意识与自我认识。“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人的“关系”一方面使幸福的产生成为必要,另一方面又使其成为可能。幸福的意识特性是人们对自身和周围各种环境关系的切身反映,是对人与外部自然环境、人与外部社会环境、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意识与澄明。

  (二)幸福不仅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而且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统一

  幸福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所谓主观性,是指幸福与否最终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主体生存状况的精神感受,是其在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和认同感。幸福与否不能笼统地说, 必须与特定的主体即“谁的幸福”联系起来才有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幸福就无法确定。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说幸福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价值,似乎未涉及具体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幸福无与“人”无涉,而是在通常情况下对于一般的人和社会总体而言的。事实上,幸福的性质、程度,时效等具体情状随着现实的、确定的人之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显示出幸福复杂性与多样性的一面。在同样的社会环境,外部因素、生活状态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其幸福的感受与评价都是不尽相同的。

  (三)真正的幸福不是私人的而具有公共性,只有与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才有意义

  在中学毕业作文的最后部分,马克思以无私无畏的勇气和自我献身的精神写下了这样的誓言: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恩格斯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三、中国当代社会幸福观的差异

  早在1978年,就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到目前为止,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发展迅速。然而,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等于幸福。相反,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转型,人们往往精神上混乱,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潜入心灵的平静中。追求幸福就是本质,但对幸福的误解会导致一些人走错路。

  (一)拜金主义

  作为财富的象征,金钱是有吸引力的,随着价格越来越高,拜金主义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根据着名的益普索研究,69%的中国人认为金钱是个人成功的最佳标志,这表明物质幸福被大多数中国人所强调。结果,有人甚至通过公平的手段或犯规来追求物质利润,腐败和犯罪出现。

  不可否认的是,在短时间内获得财富确实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但物质幸福不等于幸福,有时它可能成为幸福的羁绊或障碍。

  (二)享乐主义

  根据CNRS-TGI的研究,中国人的食品支出从2001年的33%下降到2010年的19.2%,这表明主要的民用需求已经从生存性变为享受。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享受快乐享乐,享乐主义相应成为座右铭。客观地说,在社会转型期间,有各种选择和变化,所以人们往往很重视短期的享受,而忽略了长期目标。根据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劳动与贡献,以及创造与创新过程中的成就感,这是享受不到的。

  (三)超个人主义

  本文作者认为,超个人主义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和对外来文化的误解,这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尤其明显。他们大多数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所以集体主义被超个人主义所取代。换句话说,他们强调私人利益,忽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看法,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是相互依赖的,所以如果没有社会幸福,就不能获得个人幸福。

  (四)缺乏明确的幸福目标

  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明确的幸福目标,我们就无法获得幸福。简而言之,幸福就是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拥有物质财富并不存在幸福,奉献与奉献是幸福的关键。

  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近代工商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各种材料所吸引,相信幸福就意味着满足电子运动的欲望,所以出现了各种不正当的幸福观。当情感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人们在痛苦中挣扎; 然而,当情感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就会稍纵即逝,而很快就会被孤独感所取代。显然,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是获得幸福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正确的幸福观,对当代人具有指导意义。

  就个人而言,它具有以下两个重要意义:

  (一)提高感受快乐的能力

  人类不是天生就有快乐的感觉,这需要教育和培养。幸福,自我实现,价值体系以及个人创造和创新的能力都影响着幸福感。因此,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对于提高幸福感的能力非常重要。

  (二)培养创造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通过实践,人类可以改变客观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只有通过辛勤工作,我们才能获得快乐,并对创造快乐的意义和价值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另外,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对于实现社会幸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实现人民的终极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没有对社会的贡献,个人根本没有价值。所以创造、创新和贡献是个人的最终价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2.建立和谐社会

  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是我们大家的理想,也是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标准和准则,坚持标准和原则,才能实现人的终极自由和幸福。

  五、结论

  幸福存在于心灵的深处,是評估选择的指南。它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里斯特的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真正的幸福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自我实现是幸福的最高境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研究,可以得出幸福的真正本质,对追求个人幸福感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年.

  [2]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孙则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3]冯俊科.《西方幸福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

  [4]万俊人.《什么是幸福》,载《道德与文明》2011 年第 3 期.

  [5]张永礼.《政治幸福学:一种研究幸福的新视角》,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 年第 12 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