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人们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都会提及使用数字化的保护策略。这是因为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收集与传播展示过程中,它所独有的易于保护和便于传播的优势。与之前只是单一的在纸质、书本等载体进行单一的记录性保护相比,多元化的数字技术保护为此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便开始向数字媒介载体转移。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的策略,通过对黄梅挑花发展现状和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字化就是将“非遗”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变成为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方式对其解读和保存,对新的需求加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遗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管理和生产技术为非遗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遗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数字化消费技术为非遗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空间。[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意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定义了“非遗”的概念指的是“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2]由此可知“非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不仅是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产业源远流传的瑰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随着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文化逐渐商品化,某些文化遗产的发展情况令人担忧,许多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保护不同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维系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所以,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当前我们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黄梅挑花概况
(一)黄梅挑花的历史
挑花,又名“十字挑花”、“十字绣”,是一种中国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它分布广泛,其中又以湖北黄梅挑花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之县,在中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其渊源流长,久经不衰,故而被美誉为黄梅县是“挑花之乡”。挑花起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黄梅。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黄梅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刺绣的范畴,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深受民间喜爱与称赞。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幻想的楚辞”。
黄梅挑花被国内许多民间工艺研究专家称为彩挑。其中黄梅乡下百里棉区的彩色挑花尤为精美,花样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当地有俗谚说:“黄梅有女皆挑花。”蔡山、新开、孔垅等地的挑花工艺最为兴盛。由于黄梅桃花来自民间,是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制作一件作品费时费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会挑花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也大都不愿学习挑花,黄梅挑花濒临失传。
(二)黄梅挑花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黄梅挑花作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被众人所熟知。在国家大力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大方向下,2006年5月20日,黄梅挑花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05月21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黄梅挑花传统工艺榜上有名。
目前黄梅挑花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其技艺普及程度较低,仅限于湖北少部分县市。传播以纸质载体为主,形式和渠道单一,受众范围小,传承效果有限,急需有效的营销方式进行推广,形成良性的营销平台,让黄梅挑花扎根湖北,逐步扩大推广范围。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传承人制作的传统型挑花产品,这些产品具有典型的黄梅挑花艺术特征,多以窗帘、被单、方巾、腰带等产品为主,虽传承了传统手工技艺,却缺乏时尚感和创新性,很难融入现代生活。另外则是企业、小作坊以黄梅挑花的名义开发的十字绣产品,例如当地商人陈敏策创办的黄梅挑花工艺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其形式上与挑花工艺相似,并且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作为旅游产品比传统的手工产品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但实际上二者在工艺上有着本质的差别,只是形式上的传承,与传統手工艺关系不大,忽视了黄梅挑花的工艺精髓、文化内涵与其原生性、本真性。
再从黄梅挑花的技艺传承来看,其主要有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方式,由于收入状况、兴趣爱好、缺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识等原因,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门老手艺,导致传承方式都面临着断层的危机。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石久梅老人所担心的。
三、黄梅挑花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研究表明,数字化技术在保护“非遗”中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在数字化媒介与技术的帮助下,各种文化内容经过收集整理后,由全国文化资源共享逐渐演变成全球文化资源共享,进而使“非遗”等文化结晶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得以广泛传播。[4]与以往的传统资源相比较,数字资源的优势不仅拥有物质、精神双重价值,还更加直观、更易保存传播与推广。数字化的应用价值还将不断增加,那么如何结合黄梅挑花的艺术特色,借用数字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将这一传统手工艺以最为全面的形式保存下来,再现真实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呢?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四种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建议。
(一)数字化存档与出版
需政府扶持研究团队,深入民间对现有的黄梅挑花技艺进行整理、挖掘,收集各类技艺流传情况、针法、图案样式、配色风格等,梳理现有传承人的技艺心得,调查产品的发展与创新状况,再将收集来的数据分门类进行整理。对整理好的资料使用影像、光碟、图书等方式同时出版发行。内容包括黄梅挑花的起源、艺术特色、技艺流传、传承人、分布地区等相关内容的动态数据。经过整理出版的数据典藏,可存档在全国各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同时上传到相关的互联网平台,供线上浏览。例如,传统的书籍出版以图片和文字来加以描述,现在可以在书本相关内容中添加二维码,使读者在扫描二维码后就能查阅到该内容的视频动态的讲解内容,使读者更加准确、真实、全面的了解黄梅挑花的工艺。
(二)开发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和素材数据库
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与图形设备辅助用户进行设计的工作系统。黄梅挑花的2D图案设计系统,需将数字图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基于图形设计的系统,包含图形输入、图案生成、图案编辑、图案输出功能。[5]此系统在保存传统挑花图案的同时,为图案的创新设计提供辅助工具,并构建适合现代设计的民间手工艺素材数据库。素材数据库可以提供检索服务。使民间手工艺实现产业化,让传统手工艺与时代接轨。
(三)开发移动互联网产品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与日俱增,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移动互联网无疑已成为现代的主流信息交流平台。即将到来的5G时代,手机移动端可以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分享的特点,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更多可能,由此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的“非遗”产品也应运而生。可以开发相关APP将黄梅挑花工艺进行全方位展示,包括通过整体和局部的拆分来展示黄梅挑花的精美图案,多种材质交替呈现,放大其图案的局部细节,进行全方位展示等。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观赏、学习和交流平台。
(四)积极使用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娱乐、消费、价值观和审美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非遗”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播中显得越发不适应,因而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受众也越来越少。[6]结合黄梅挑花自身的特点,可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关于黄梅挑花手工技艺和文化历史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上推广黄梅挑花的短视频,甚至可以展示其传承人制作的过程。在使用新媒体传播“非遗”时,既要顺应移动互联网信息传达的时间碎片化和时效性特点,又要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实际需求。用户可以随时分享,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逐渐形成传统手工艺的良性传播。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不断完善黄梅挑花的大数据,构建丰富的后台资源,依托强大的平台使黄梅挑花得到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活的体现、文化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立足于时代的发展,通过更为先进、科学的形式来保护,争取吸引更多人为之传承。多元化地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使新时代、新时期通过数字化技术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2003)》[EB /OL].[2006-10-08]. http://www.ihchina.cn/3/18945.html.
[3]新华社网站.《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4]卓么措.非物質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3.08.
[5]刘畅.黄梅挑花图案的艺术特征标注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7.
[6]李微,余建荣.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J]. 新闻知识,2014(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