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拓跋鲜卑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曾在中原建立起了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北魏。但由于相关文献以及考古资料的匮乏,使得我们长期以来对拓跋鲜卑族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历史等知之甚少。而随着位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的发现,学术界普遍认定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正是以嘎仙洞为主的大兴安岭地区。而后,拓跋鲜卑就由嘎仙洞迁出,先后到达大泽和匈奴故地,并且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拓跋鲜卑的迁徙发展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拓跋鲜卑;起源;迁徙;嘎仙洞;石室祝文
拓跋鲜卑这个北方的游牧民族,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今天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根据史料记载拓跋鲜卑的发源地是北方幽荒之地,并且在历史上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迁徙。根据史料及考古的相关发现证明,学术界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同拓跋鲜卑是由大兴安岭北部出发,期间经过两次大的遷徙到达匈奴故地。此时拓跋鲜卑的力量已经很强大。而后,在经过了十六国时的战乱后,最后拓跋鲜卑在中原地区建立了魏国,定都在了盛乐。接下来的时间里,拓跋鲜卑相继平定了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将都城相继迁到了平成和洛阳,直至最后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又称拓跋魏,是中国历史上首个被北方的游牧民族于中原建立的政权,它的建立对于我国北方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对于这样一个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民族,对于它的起源我们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在史学界里,有关于它的说法始终是众说纷纭。随着位于大兴安岭嘎仙洞的发现,其神秘的面纱才逐渐被揭开。本文依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并结合相关史料,以大兴安岭的嘎仙洞为例,为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及其迁徙的相关内容的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拓跋鲜卑发源地—嘎仙洞
对于拓跋鲜卑的起源争论颇多,很多人都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但是也都仅仅是自圆其说。这就使得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可谓是困难重重。直到1962年马长寿先生的《乌桓与鲜卑》一书的发表才使得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他的书中关于“旧墟石室”的推断使史学家们感到很振奋,很多学者都相信石室是存在的。但是,许多的中外学者及考古学家却是一直都没有找到那个代表着拓跋鲜卑的发源地的“旧虚石室”。
然而就是在大家都认为这个“石室”可能不在大兴安岭的时候,嘎仙洞的意外发现让我们对于拓跋鲜卑的起源的研究有了新的希望。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米文平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嘎仙洞内的南侧墙壁上找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字样的石刻,其内容大概是北魏太平真君年间的官员李敞奉命来祝祭“旧虚石室”的系列活动的相关记载。这是个重大的发现,因为这个发现证实了马长寿先生的推测是非常合理的,也就是大兴安岭的北部地区的确就是拓跋鲜卑先祖生活过的地方。拓跋鲜卑的祖先们很有可能就是在这个山洞即嘎仙洞里面生活或者是进行祭祀,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研究早期拓跋鲜卑历史的坐标。
墙壁上石刻的内容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拓跋燾遣使臣李敞到这里进行祭祀的时候所留下的祝文。这篇祝文石刻一共有201个字,全文共有19行,每一行的字数是12到16个不等。字体为汉字魏书,具有较浓厚的隶书的意味。
其内容为“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燾,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用骏足、一元大武、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东作帅使念凿”。
此祝文的内容与《魏书—礼志》中所记载的“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批配。祝曰:天子燾谨遣敞等用骏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自启辞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体而还…………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余里。”一文进行对比,可以看的出来两处内容大抵是相同的,只是略有出入。除此之外,在《魏书-乌落侯传》中也是有关于这件事情的相关记录的。将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在嘎仙洞中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相信,在《魏书》中所记载的“大鲜卑山”指的就是大兴安岭。
在《魏书序纪》中有记载说他们的祖先还在大鲜卑山的时候就“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里,拓跋鲜卑的祖先在大兴安岭这一带生活着。而且,从史料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这一时期生活的拓跋鲜卑的祖先们还是属于原始社会,过着以畜牧、射猎为主的生活。
二、拓跋鲜卑由嘎仙洞为起点的迁徙
拓跋鲜卑本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后来却在在中原地区建立起了拓跋魏政权。所以对于其迁徙历史的研究,对研究其早期历史以及历史上的北方民族间的关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由嘎仙洞迁出的原因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嘎仙洞是拓跋鲜卑的祖先的居住地这一说法在史学界已经为大多数的学者所认可。但是,拓跋鲜卑的先祖为什么要从嘎仙洞迁出值得我们探讨。
据《魏书帝纪》第一《序纪》的记载:“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震北方,莫不率服。”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拓跋鲜卑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部落集团,其实力雄厚并且在当时已经有了很强的军事力量。可以这样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支撑,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财富和更多的奴隶,部分氏族首领和贵族们频繁地发动战争,不断的去侵略征服周边的民族和地区。也正是在这样过程中拓跋鲜卑的先祖们开始走出了嘎仙洞,并一直走出了大兴安岭。
(二)迁徙的经过
对于拓跋鲜卑的迁徙经过问题,史学界基本认为其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迁徙,据《魏书帝纪序纪》记载“宣呈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铷。谋更南徙,未行而崩。”即由大兴安岭的嘎仙洞迁出后到达了“大泽”,即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地区。这里有丰富的水草,并且在这里拓跋鲜卑开始与生活在此地的匈奴部落有了交流。
在“大泽”生活了六、七世之后,为了寻找更好的畜牧之地拓跋鲜卑先祖们开始了第二次的迁徙。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他们来到了匈奴故地。即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及大青山一带。这里气候适宜、草木繁茂,非常适宜畜牧生活。拓跋鲜卑在这里继续发展壮大并不断地与周围民族交流融合。
(三)迁徙的影响
拓跋鲜卑的迁徙,对于他的自身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在社会制度上,由于在迁徙过程中的所受的其他民族的影响,拓跋鲜卑的氏族制度进一步解体,并逐渐地向封建社会发展;
再者在经济上,大兴安岭嘎仙洞时期,当时的拓跋鲜卑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其经济类型属于狩猎型经济。迁徙到呼伦贝尔草原之后,与当地的游牧民族生活在一起,经济受到影响,其原始的狩猎经济逐渐发展成了畜牧农业经济。这点呼伦湖周围的墓葬出土物可以证明。
(四)迁徙中的民族融合与交流
前文中已经提到过,在迁徙的过程中,拓跋鲜卑这个民族不停地和周边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拓跋鲜卑与匈奴、乌桓等一些民族不断地进行融合。这样的融合表現在经济上、生活上以及政治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例如在额尔古纳市的墓群、满洲里市的墓群的考古遗址中,从发现的文物及随葬品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有匈奴的墓葬风俗的影子。除此之外,在进入中原后拓跋鲜卑又吸收了汉民族的文化。正是因为这样的交流,北方各民族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加快了北方各少数民族间融合的步伐。
三、结语
拓跋鲜卑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她创造了一个奇迹。作为首个在中原地区建立起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其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拓跋鲜卑历史的研究,对于我们研究北方民族的历史也是极具意义的。
大兴安岭嘎仙洞的发现对拓跋鲜卑起源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在洞中石壁上发现的祝文,不仅对于研究当时的北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研究用词、字体、祭祀礼仪等方方面面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嘎仙洞遗址以及洞中的碑文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迁徙的过程中,拓跋鲜卑的不畏艰难险阻,勇敢突破自我的精神也令我感到非常的震撼,同时也值得我们学习。在南迁的过程中,尽管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们却并没有退缩,反而是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他们慢慢的适应环境,克服困难。除此之外在这个迁徙的过程中他们还能够通过不断地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发展自己。正是这样的精神使他们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后来的其他民族的崛起照明了道路,是我们今天各民族发展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马长寿.乌桓与鲜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3]张博泉.嘎仙洞刻石与对拓跋鲜卑史源的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1).
[4]米文平.鲜卑石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文物,1981,(2).
[5]田刚.嘎仙洞与拓跋鲜卑的历史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2).
[6]米文平.鲜卑石室所关诸地理问题[J].民族研究,198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