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等教育领域,政府拨款方面,我国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规范的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体系,同时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投入体制还面临着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模式单一等问题,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面更是存在大量不足。文章以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的现状入手,引入绩效因素,研究适合我国的高等教育绩效投入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绩效投入;政府拨款;高等教育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支出,尤其是财政教育支出,是中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是政府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财政拨款,拨款规模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是对公共教育支出的效果评价,是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率、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保障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引入绩效因素,对政府投入进行合理的设计,对各高等院校的行为和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逐步将政府投入与高等院校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建立起绩效投入体系。这将有利于政府投入模式的规范合理化,对有限的资源配置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各高等院校的发展与管理,实现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最大产出。
二、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的不足
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政府投入依然具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高等教育政府投入总量不足
近年来,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急剧增多,对办学的资源经费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校教职工和大学生人数迅速上升,但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数目远远不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投入总量过少,如此一來,将会阻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缺乏效益
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政府投入方面进行探究形成的拨款模式均具有缺乏效益的不足,缺乏效益的观念,没有长远意识,很难在政府投入的同时考虑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忽略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的实现。拨款模式中的定额预算等均是依据高校往年水平来确定的,而不是对每年的教育成本进行详细计算来确定的,这往往会不切实际水平,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最终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使得各高校竞争意识薄弱,教学积极性低下。
(三)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监督不力,缺乏问责制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过程是政府的行为,公众没有参与和监督的渠道,往往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公众也无法对政府拨款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如果政府官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和人际关系来进行贪污腐败和暗箱操作行为,这将严重影响到政府的信誉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造成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影响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解决途径:高等教育政府投入引入绩效因素
基于以上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的不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将绩效因素引入高等教育政府投入是其根本解决途径。针对财政拨款对象与经费支出过程,对其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计量,全方位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与绩效评价相关联的绩效拨款体系。首先要了解高等教育投入绩效的特点和原则。高等教育投入绩效的特点具有以下几点:
(一)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高等教育投入绩效不仅能为各高校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其作用不是单一的,既能提升各高校的综合办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还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综合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掌握更多的知识有利于提升自身素质,丰富自身精神世界。
(二)滞后性
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拨款投入绩效是一个过程,投入后不会立竿见影的产生效果,但并不意味着其无作用效果,而是需要一个时期才能将其影响展现出来。
(三)长效性
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拨款投入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具有长效性,不是短期的、暂时的影响,其影响会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不断增值。
高等教育投入绩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系统性原则。高等教育的政府拨款绩效体系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完整的、层次多样的体系,需遵循系统性原则,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高等教育绩效投入工作。首先,要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拨款依据的专项资金安排机制。其次,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核心的预算决策机制。最后,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奖惩机制。
2.数量性原则。在进行高等教育政府绩效投入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数量性的原则,采取数量的指标来进行拨款,合理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对于容易进行量化的指标要采取定量分析法,对于一些不容易量化的指标要采用定性分析。
3.可比性原则。绩效评价的数据和指标要具有可比性。只有指标及数据按照统一标准,具有了可比性,才能保证其真实性,才能便于政府的长期监管。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做到一是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的一致,采取同样的模型来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政府投入进行分析;二是分析的数据要规范一致,具有可比性。
4.适应性原则。高等教育绩效投入体系的设计要遵循适应性原则,要做到科学规范,并且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得随意更改,这样有利于政府拨款工作的稳定性和高质量性,同时便于不同绩效评价结果的横向比较,便于发现不足并及时改正。但是其体系又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更改,选取最能反映当时评价对象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指标。
四、高等教育绩效投入体系的构建
一个健全的高等教育绩效投入体系由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这几部分组成,这几部分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健全的体系。
(一)评价目标
要想建立一个完整、合理的高等教育绩效投入体系,首先第一步要明确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制定政策。高等教育绩效投入的评价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提高政府投入工作的效率,完善绩效投入体系,提升政府工作的有序性和管理水平,促进各高校综合实力的提高。长期目标是考虑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升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为社会做出自身贡献,长期来看促进社会进步。
(二)评价主体
政府投入绩效工作实施起来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且复杂,单单靠政府和高校完成很难将拨款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所以设立中间组织来减轻工作难度,改变我国目前的“政府-高校”二元制运作模式,形成政府、中间组织、高校三元拨款体制。
(三)评价指标设立
评价指标的设立是一个完整规范的绩效投入体系的重点,其设计应该按照绩效投入的原则,满足评价目标的需要,对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产出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应将不同高校按照标准划分开来,设立其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因为具有共同普遍性,可以设立所有高校均适合的评价指标,个性指标由于个体差异性大,难以设立系统性的指标,这类个性指标只能由政府和高校协商共同决定。
在设立这些评价指标时要从投入总量、投入结构和投入模式三方面综合考虑。投入总量绩效评价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又可以分为相对量和绝对量两类指标,相对量由高等教育政府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来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比例也是在逐步增加的。绝对量是指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总量,其数值在每一年是绝对的。在微观层面上说,由于各高校的发展程度不同,其为社会带来的效益也是有大有小的,不能不顾各高校的发展程度而盲目投入。在投入结构方面,政府绩效投入要考虑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各高校的综合发展程度,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高等教育绩效投入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设立合理规范的投入结构,有利于资源的最大化配置,避免了结构失衡,实现拨款资金在各地区各高校间的合理分配,达到最好的绩效水平,实现最大的效益。在投入模式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绩效投入总量一直不足,我国政府也明确规定了“国家建立以財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这种投入模式减轻了政府负担,同时多渠道的得到了更多的资金,利用教育绩效等作为切入点,带动社会其他组织的投入,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绩效投入体系。
(四)评价方法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绩效投入体系中,在研究中多使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一是最为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为定量、定性评价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评价有助于各高校明确自身定位,对高校产生激励作用,同时有利于政府有秩序的开展拨款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其他评价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采取何种评价方法。
五、结语
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的模式及不足、政府投入模式引入绩效因素的可行性和高等教育绩效投入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做了介绍与分析。高等教育对人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的影响显著,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我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我国仍需要在高等教育绩效投入领域继续探索,探索出更加适合国家和高校的政府投入模式,更好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