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知识传授或能力训练:本科教学设计的目标选择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538
高红

  摘 要:传统的授课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单向讲授,因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而广受诟病。但过于强调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新型元素,则可能失去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角色。大段时间留给学生做展示和讨论,意味着教师讲授的时间缩短。尽管此期间穿插着教师的点评,但不能否认的是课堂上承载的知识量依然会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大班授课搭配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通过配对的课程设置达到同时兼顾课堂上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双重目标。大班以教师讲授为主,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小班则以讨论为主,选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由此,可以有效的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本科教学;教学目标

  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高校无疑正成为整个社会场域的“轴心机构”——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提高质量要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學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关键是要抓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学生培养中最为核心的环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两种导向的课程设置方式,分别为知识传授型与能力训练型,两种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在教学实践中相互替代、互为补充。本文将从两种模式入手,分析优势,找出问题,进而提出融合型的新型教学设计模式。

  一、知识传授导向型教学设计的特点

  知识传授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作为“反面教材”或“改革对象”而存在的,并被冠以“传统”二字。普遍的观点认为,我国的传统本科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只记住了教师讲授的内容。然而,尽管这种教学方式总是面临着内容单调枯燥、组织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批评,其依然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一,知识承载量多。知识传授型的教学不重视课堂讨论、课堂展示、视频放映等新型元素,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在同等授课时间内,由于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明显要更多。实际上,如果高校在授课时过于崇尚复杂、新颖的授课方式,忽略掉课堂所承载内容的质与量,往往会得不偿失。有研究发现,“教师授课能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或技能对高校教师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最大。”因此,知识传授型的教学设计为教师传授知识提供了更为充分的舞台,更好的实现知识的传授。

  第二,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更高。同等时间内知识传授内容多,意味着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准备知识点,加之无法将授课时间分配给学生、视频、讨论等形式,单纯依靠自己讲授需要更为丰富和充分的准备。这点在新入职教师群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新入职教师在准备一门课程的时候,如果选择小组讨论、视频展示等形式的话,往往花费的时间要明显少于传统的授课方式。

  二、能力训练导向型教学设计的特点

  能力训练型的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形式,它试图突破以往“老师教-学生听”的局限,将“锻炼学生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该模式极其反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其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而且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的隔离甚至淡漠。所谓“锻炼”,主要指的是让学生广泛且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师在讲授之外,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进行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而“能力”不是单指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它更为强调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这种授课方式在当前更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具体而言,以能力训练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依托多种教学方法。能力训练型的教学模式要综合设计多种方式,使用频次较为多的主要为集体研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通过“熟练交互使用讲授、做练习、提问、答疑、讨论、演示等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单向性学模式”,并多与现代信息化手段相配合,以最终实现“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的整体系统”。

  第二,注重学生的参与。为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能力导向型的课程设计极其注重学生的参与,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自主性交流,这也是它较之于知识传导型模式最为典型的特点。教师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不在于方法本身,根本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程讨论之中,使学生在展示、讨论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能力训练导向型教学的课程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展示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承担了以往教师的部分任务,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在准备展示、讨论的过程与展示、讨论的过程分别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走向融合的新型教学设计

  传统的授课方式与能力训练型的授课方式都存在缺陷,“传统班级教学的缺陷主要是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独创性”,而能力训练型的则容易忽视教师的主体责任,将更多的授课任务转嫁到学生身上,可能无法实现知识传授的基本任务。基于此,本文认为,为了突破两种授课方式的局限,可以考虑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方式,它既能充分实现教师的授课责任,又能兼顾到对学生能力锻炼的需求,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组合,相互融通,相辅相成,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

  所谓“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借鉴的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授课模式,在我国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现在的通行的小班研讨模式可以归纳为补习班、汇报班、讨论班与提高班四种模式。但这与我们所提倡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不同,我们提出的模式更接近于英国所一直采用的教学模式。在英国,本科生教学一般采用的是大班授课模式,主要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到了研究生阶段则更青睐小班研讨,侧重学生专业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配合能力等方面的锻炼。本文借鉴英国的模式,同时试图突破其时间段的割裂,倡导在我国本科教学中,也可以采取这种大班进行基础知识传授、小班进行研讨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它包括如下部分:

  第一,大班授课应以专业必修课的形式出现,以教師(多为教授)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大班授课将不会过多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是以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本科学生刚刚步入一个新的专业领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而这种引导则依托教师进行知识传输与积累。大班授课时,教师通过讲授专业基础知识,把握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控授课节奏,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与知识和方法,可以将学生“领进门”,让学生们对所学课程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实现第一步的专业熏陶。

  第二,小班研讨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出现,强调以“能力训练”为主。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是配套出现的。经过必修课上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好恶、特长等做出直接的评价,依托于此,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感兴趣,可以选修此门课程,在课上进行研讨,最后以集体研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的形式不断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等。除了兴趣原因,小班研讨亦可以解决学生在大班授课中遇到的问题,“以讨论与解答问题的方式辅导学生,以澄清教授在大班授课过程中学生产生的各类模糊或混淆的基础概念或者解决大班教学任务中形成的一些棘手问题。”

  四、结论与讨论

  传统的授课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单向讲授,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而广受诟病;但是一旦过于强调课堂展示、小组讨论、视频放映等新颖形式,则可能失去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角色。大段时间留给学生做展示和讨论,意味着教师讲授的时间缩短,虽然穿插着教师的点评,但是课堂上承载的知识量依然会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所提出的大班授课搭配小班研讨的方式,通过配对的课程设置,大班上以教师(主要为教授)讲授为主,主要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小班则以讨论为主,选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由此,可以有效的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并不是必然割裂的,即并不是追求知识传授的课堂必然不会采取任何新颖形式,而能力训练中也并未意味着教师的角色聊胜于无,本研究中所提及的两种导向,只是将两者绝对化,分析绝对意义下的知识传授导向型与能力训练型的教学设计,进而探讨两者的优势与问题,并希望高校教师在追求一种形式的时候不要忽略其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

  参考文献:

  [1]王鉴,王明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生活世界理论的视角》,载《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11期.

  [2]郑丽萍,宁势强.《美国案例教学视域下法学本科教学方式之改革》,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3]廖明等.《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基于学生教学质量观的视角》,载《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4]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载《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第9期.

  [5]朱红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载《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期.

  [6]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载《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2期.

  [7]姚睿.《优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探讨》,载《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3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