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当你老了》的翻译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094
曾雨

  摘 要:彼得·纽马克作为杰出的翻译理论家,提出了许多的翻译理论,为国内外翻译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他对翻译文本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在翻译方法上创造性的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同时,他进一步扩大了他的理论,并提出了相关的翻译方法。它为翻译理论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袁可嘉和冰心的《当你老了》汉译本为例,从纽马克理论的角度,对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赏析,分析其翻译精妙之处,旨在说明纽马克翻译理论能对诗歌翻译产生启发性,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彼得·纽马克;表达型文本;语义翻译;关联翻译法;《当你老了》

  因袁可嘉和冰心的两个汉译本均出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而纽马克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此笔者非意在说明纽马克翻译理论就对这两个译本有指导作用,而是采用倒推分析法,从纽马克翻译理论角度赏析译本的翻译精妙之处,从而得出结论:纽马克翻译理论可以运用至诗歌翻译,且能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

  一、引言

  诗歌是国家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民粹的集中体现,是一种语言高度简练、

  神形兼备的文学作品。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如:韵律鲜明、语言鲜明、意境深远等,另外,中文诗歌可能一个字就能传达一种语意,但印欧语系一个语意单元一般对应多个音节,这就给诗歌翻译带来困難和挑战。同时做到对仗工整、内容忠实的译作少之又少。因此一直以来,关于诗歌的可译性问题都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正如英国诗人戴维所说,“真正的好诗是经得起翻译的”。本文选取的浪漫诗歌名篇《当你老了》的两个汉译本正是这一说法的有力辅证。从纽马克翻译理论出发,通过对译本翻译策略的赏析,对翻译精妙之处的探讨,不难发现:用纽马克的这个翻译理论来指导的诗歌翻译,也就是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指导的译文,表达更流畅,内容更忠实。可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二、纽马克翻译理论与诗歌翻译

  彼得纽马克是翻译理论界的巨匠,他的翻译理论也是译学界里程碑式的发展。他在许多翻译理论问题上创新性的见解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看待翻译问题的视点,也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一)文本类型

  在纽马克看来,翻译是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因此,纽马克根据Buhler和Jacobsen的语言功能理论,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陈凯,张建辉,2008, 142)

  典型的表达文本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权威性言论,各种法律和法律文件,以及知名机构的科学,哲学和学术着作,以及自传,散文和个人信件。(陈凯,张建辉,2008: 142)针对这样的表达型文本,译者需要达成的主要翻译目标是表达作者的感情,传达原文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时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原文的语言形式不可偏废。由此可见,表达型文本侧重于原作者和原文,不会首先考虑读者期待。综上可知,诗歌作为严肃文学,非通俗小说,属于表达型文本。在翻译这类文本时,译者应尤其注意对原文中的一些特有表达的翻译处理,如:固定搭配、隐喻、特有句型和表达,这些“特色”都应尽可能保留。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纽马克于1981年出版了《翻译问题探索》,他认为: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主要为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虽然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定义、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在翻译实践中,“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承。”(原虹, 2003: 1)

  原虹说过,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该在目标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上下文中尽可能准确地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2003: 1)。由此可见,语义翻译能更更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形式甚至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另一方面,交际翻译聚焦于信息,侧重于让读者思考、感受和行动。也就是说,交际翻译偏向于从目标语言出发,将目标语文化考虑其中,从而使目标语读者能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受译本,也能使译本不再局限于对原文语言的简单复制。

  在翻译诸如诗歌这类的文学作品时,原文的形式要特别注意,形式的歪曲可能影响内容的表达。因此, 译者首先要忠实原文作者, 其次是译文语言, 最后才考虑读者。(刘金龙 王英,2004: 114)就原文美学价值而言,采用语义翻译有利于对其最大化地保留。由此可知,在文学翻译中,语义翻译的使用大于交际翻译,从而使译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不仅是起到交流作用,而诗歌翻译正是语义翻译保留原文美的极好说明。

  (三)关联翻译法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并不是最理想的,因为任何翻译都不可能与原始语义不可分割,也不是人们思想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上述方法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批评。”(杨士焯,1998: 48)为了能有机结合二者,1994年,纽马克将其进一步凝练糅合和,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概念即“关联翻译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关联翻译法并不是否定和推翻之前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只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对它们的一种紧密结合和有机联动。

  “源文本的语言越重要,译文就越要贴近源文本”(蔡萍,2009:80);源文本质量越高,译文就越要贴近源文本。而源文本的重要性和质量取决于原作的价值、原作者的造诣、源语言的表达等等。在使用关联翻译法时,翻译目标应是:词的本义、内涵意义、用法等都应一一保留。虽然存有不小难度,但这也是纽马克对翻译发放进一步扩展延伸的初衷所在。

  三、纽马克翻译理论与《当你老了》翻译

  当你老了(袁可嘉译)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a)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b)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b)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c)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a)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b)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c)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a)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a)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b)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b)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a)

  当你老了(冰心译)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a)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b)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a)

  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c)

  多少人爱过你青春的片影,(a)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是真情,(a)

  惟独一人爱你那朝圣者的心,(b)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c)

  在炉栅边,你弯下了腰,(a)

  低语着,带着浅浅的伤感,(b)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b)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a)

  (一)文本类型与《当你老了》

  由文本类型理论可知,《当你老了》作为典型诗歌,属于表达型文本。针对此类文本,纽马克认为,译者翻译时应侧重于立足原作者。遵循准确客观的原则,原文的语境意义和原作者的写作风格都应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再现。相对于一般文体,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音乐的美和韵律。就《当你老了》的韵律而言,全诗各节按abba押韵,这是一种历史悠久,严肃不嬉的韵脚。(党元明,2010:73)这样的写作特点,使得原文意境更为细腻,有一种赞美之意,除此之外也表现了诗歌特有的形式,读起来的感受也更为庄重。袁可嘉和冰心在对这一特征进行处理时,都有意将原诗的节奏韵律和译诗相结合,从而使译诗和原文一样,给读者以美好赞扬之感,从而达到翻译目标,满足读者期待。两首译诗的最后一节四句对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其韵律和原文几乎完全吻合。

  同时,双音节词,如“bending”, “beside”, “moments”等词贯穿全诗,展现了年老的爱人脚步迟缓,神情沧桑。这种语音使整首诗的节奏更加鲜明强化,更加和谐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全音阶元音的发音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它创造了一种非常古老而动摇的艺术效果,这与整个诗歌的情绪是一致的。又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在译诗用词方面,袁可嘉和冰心都遵循了原诗双音节词频现的特点,因此,在二者的译文中,皆较多地使用了汉语双音节词,如“衰老”“红光”“缓缓”等,使译诗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形式。

  由此可见,在译诗时,明确文本类型,确定核心原则,从而决定译文的风格选词等方面。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与《当你老了》

  “语义翻译”要求译作尽可能忠实和还原原文的语言特色及其写作风格。如果目标语言和源语言的语意和语音单元能够实现对应,译诗时在选词上除准确之外,应该尽量做到精确。

  原诗第一行“grey”这个词生动表现了头发将白未白的一种过渡状态,如此细微的变化都能观察并记在心上,体现了诗人之爱的细致和专心。而且灰色还会给人一种晦暗模糊枯燥无聊的感觉,更能体现出老年人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奠定了全文的略带伤感的基调。因此,冰心译为“花白”,在选词和感情色彩上都做到了忠实于原文。除此之外,诗里的“dream”在意境上也和“grey”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出主人公意识不自觉的飘向过去如做梦一般的状态。因此,冰心译为动态的“追梦”,将这种半梦半醒的状态在译文中完美体现,贴合原作。

  当然,关于诗歌翻译到底用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有时两者有机结合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三)关联翻译法与《当你老了》

  纽马克对“关联翻译法 " 的定义是: 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 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李亚秋,2007, 181)一些文本的语言原本就非常重要,诗歌就是最充分语言表达的体现。因此,让原文读者读来顺顺当当,感受诗歌之美是译者主要的任务。鉴于此,根据关联翻译法的基本定义,诗歌翻译应该尽可能贴近原文。

  赏析袁可嘉、冰心的译本,如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it, and dream of a soft look.”这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宁静安详的画面:一位老人在火炉边坐着,庸懒的打着吨,闲着无聊翻开这部诗集。在这幅想象画面里只有老人一个人在静静的读诗,回忆,感叹……诗人只是一个旁观者默默记录着主人公的活動,没有直接和主人公交流。同时,“take down this book”, “slowly read”和“dream of the soft look”是三个并列的谓语,而不是祈使句。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应该保持原诗陈述的语气,还原诗一个宁静的画面。冰心译文“……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使用陈述语气很好的再现了此时的画面。

  由此可见,若适当运用关联翻译法,对于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可以尽量不“因形损义,因义害形”,最大限度的忠实和再现原文的语言和意义。

  四、结论

  纽马克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虽然“诗无达诂,译无定评”。但对于诗歌翻译的“忠实性”一直是毋庸置疑的。任何表达功能型的文本,特别是像《当你老了》这样的诗歌翻译,其翻译都应倾向于源语言及原文化,更侧重于语义翻译,同时,在翻译时辅以关联翻译法,则其译作可以在语言和语境等方面都尽可能的贴近甚至还原原文。本文选择《当你老了》的袁可嘉和冰心两个译本,不作对比作用,只是正如王国维所说,“孤证不为证”,两个译本都可以运用纽马克理论进行赏析,找到其翻译精妙之处。可见,纽马克翻译理论对于诗歌翻译是可以产生指导作用的,且具有可行性。由此可见,在科学有效的翻译理论指导下,翻译好诗歌不无可能。

  同时,虽然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切入点,但其理论也不是尽善尽美。例如,“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以印欧语系为研究对象,对于其他语系的翻译还需在不同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蔡萍,2009:81)但瑕不掩瑜,通过赏析《当你老了》的译本,可见他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尤其是诗歌翻译,可以产生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指导老师:范先明)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ewmark,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蔡萍.彼得· 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 (3): 78-81.

  [4]陈凯,张建辉.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6):142—144.

  [5]党元明.穿越时空的真爱 独具匠心的佳作——读叶芝的《当你老了》[J].时代文学,2010 (02): 73-74.

  [6]李亚秋.试谈纽马克的翻译理论[J].科教文化,2007(6):181.

  [7]刘金龙,王英.浅谈对古诗词英译的赏析——兼谈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在其中的运用[J]. 聊城大学学报,2004(03): 113-116.

  [8]杨士焯.彼得·纽马克翻译新观念概述[J].中国翻译,1998(01): 48-50.

  [9]原虹.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02):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