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744
彭佩林

  摘 要: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既能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增强教学内容的体验性。本文分析了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弊端,并以此为背景,探讨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

  在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下,社会中的道德观、价值观体系得到了重建,由此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开始日渐突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如何对青少年开展心理教育,业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是究竟采用合作模式,现在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最为普遍性的做法就是在学校内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窗口,各个大中专院校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采用个别咨询与心理知识普及的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该种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收获并不大。近年来,我院将团体心理咨询模式应用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具体的措施总结如下。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不足

  (一)重理论轻实践

  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应该是充满生机的,而不是简单的理论传递和知识灌输,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要求为出发点,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易懂性与实用性。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递,虽然教师也会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着主流。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缺乏主体的感悟与分享,违背了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团体心理咨询强调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二)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个体心理健康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体验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人的自主活动,要提升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性,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尤为重要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由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幻灯片、讲解理论知识,在课后,学生自行其事,师生之间的联系并不多。此外,就目前的课时设置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课时偏少,班级人数多,这又在无形中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的有效性。

  (三)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希望能够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提升心理健康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是很难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难以将学生转化为心理健康教学的主体,创新意识不足,导致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程陷入了瓶颈,收效并不大。

  二、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

  (一)优化心理健康教学的效果

  一个团队,有着吸引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可以将团体目标与个体动机需求密切结合起来,让团体来转变个体的行为,对个体产生支配力。要改变个体,首先要改变团体,团体可以为个体提供多重性的帮助,对于个体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从群体心理学原理角度而言,顺从心理、从众心理、社会促进作用,都会对团体中的各个成员产生影响,促使成员朝着团体发展的方向去努力。

  (二)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大学生朝气蓬勃,团体心理咨询以互动化的活动来开展,在活动中,群体的活动不会受到束缚,这种模式适应了大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满足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团体活动中,他们可以在同伴那里得到安全感,可以向同伴吐露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反馈和建议,这种咨询方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探索的良好机遇。

  (三)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集齐心理体验、知识传递、行为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特征,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团体训练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情景表演法、体验活动法的形式。心理健康课程为学生传授的到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单一的理论教学,任何的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强调他们的亲身参与,帮助学生获取经验,为他们的发展创设条件。

  三、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改革传统的坐位安排形式

  在大学课堂中,传统的坐位安排形式无疑会影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推行团体心理咨询教学法时,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师格局。班集体是一个天然的心理咨询团体,而教师,就是这个团体的指导者,授课时,可以将学生集中起来,留出中间的一块区域,班级学生围圈而坐,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一起实现成长。教师可以随时在学生之间进行穿梭,传统的师生界限不复存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方式方便、灵活,可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二)为大学心理健康课程赋予新思想

  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利用团体活动的互动性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指导者和协调者,作为教师,需要积极借助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强调团体的动力,团体中的人是核心,其中良好的人際关系则是顺利开展咨询活动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责任,对错与否、完不完整,都不重要,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达到了效果。

  (三)根据时间来确定课题教学模式

  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为学生确定主题,这些主题需要满足学生的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涉及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全体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人际关系的调节、压力的释放、自卑问题、新生适应问题、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转换等,只有确定主题,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完

  整性。

  为了提高主题的针对性,可以针对全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最想解决的心理问题,对各类问题进行分类,了解学生普遍的困惑,针对问题,制作出相应的主题活动。在确定好主题之后,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让主题活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确定主题时,不仅要考虑整体,还要分班、分专业进行考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四)优化团体心理咨询的内容

  在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可以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团体心理咨询是以问题为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的互动,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应该将学生的表达放在首位,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淡化理论的传授,采用行为训练法、角色扮演法、团体讨论法,对学生进行情绪、人际关系、心理放松训练,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力。

  在课堂教学阶段,需要根据主题教学内容灵活应用视频、案例、行为训练、团体练习的方式来提高教学实效。如,在《情绪管理与压力控制》这一专题中,可以开展关于“压力圈”的练习活动,引导学生对压力有正确的认识,学会应对压力,掌握走出压力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最后阶段。不论是作为教师角色还是团体指导者角色,一般都很重视课堂的结束阶段,精心选择符合成员特点、有吸引力、有新鲜感的团体练习结束一次主题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领悟课上所学的知识,及时总结回顾课上所得,做到认知重组,习得新经验。

  四、结语

  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首先,增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人际关系进一步融洽,团体意识得到了增强。其次,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团队成员的鼓励和支持下勇敢地站出来展示自己,使得自信心有所增强。再次,通过对自我的分析,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自我,更好地悦纳自我,建立了新的自我认模式。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了理想的效果,该种教学模式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李西彩,王宽,王秀丽.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初探[J]. 校园心理. 2010(06) .

  [2]郭晓薇.团体咨询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8).

  [3]韩丹.团体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 职业教育研究. 2007(04).

  [4]张珊明,罗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传统教学到翻转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39) .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