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高中生人名的相关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3308
杨燕

  摘 要:名字,是人的标记也是符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人名蕴含着各异的情趣、审美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对五省共1000名高中生的人名分析,发现语音上喜欢使用谐音取名法,文化含义上较多使用属于积极的内在修养和期待含义的字词,而且性别色彩淡化的字词越來越受欢迎。另外,高中生名字也呈现出地域特色,比如高频字的使用和叠字频率在各个省份就呈现出不同特点。和地域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人名;语音;文化;地域

  人的名字是人的标记,伴随着人的一生。名字,一般理解为姓和名。姓,指的是姓氏;而名,《说文解字》中说,“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从说文的解释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名”是用来区分人身份的符号和象征。作为身份的象征和符号,不同的人名蕴含着各异的情趣、审美和价值观。本文以参加2017年全国中学生某作文大赛的1000名高中生的名字作为研究对象,从语音、文化和地域三个方面漫谈当代高中生的人名。

  一、研究概况

  本文共随机抽取了来自山东、陕西、江苏、湖南和广东五省的1000位参赛高中生的姓名,其中每省200位学生作为参考范本。在这1000个人名中,姓和名的组合方式有以下五种:

  父姓+单名,如张灵,赵宇,李芳;

  父姓+母姓+单名,如侯程杰,吕钟合,彭钟翊;

  父姓+双名,如李思晴,王子叶,丁圣宇;

  父姓+母姓+双名,如张殷璇烨,顾董天骄,李赵安旭;

  父姓+三名,如支淑玉鑫。

  “父姓+单名”组合类型在以上五省的出现次数分别为28,28,21,66,40;“父姓+母姓+单名” 组合类型的分别为3,1,4,3,2;“父姓+双名” 组合类型的分别为170,171, 171,131,157。而 “父姓+母姓+双名” 组合类型只在江苏出现4次,广东出现1次;“父姓+三名” 组合类型只出现在山东1次。

  在这1000人中,使用次数前十位的高频字和出现次数分别为:怡(37),文(36),雨|思(29),宇(28),佳(27),子|欣(24),婷(18),嘉|泽(15),一|馨(14),昕|琦(13)。

  二、语音特色

  谐音,指的是利用汉字存在同音或近音的情况,用这些同音字或近音字来代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方法。在对1000位学生的人名进行分析时发现,“父姓+单名”和“父姓+双名”组合类型中,“父姓+单名”和“双名”经常有谐音的现象或采用组词法组为一个双音节词组。比如“父姓+单名”中“魏来”谐音成“未来”,“吴瑕”谐音成“无瑕”,“余未”谐音成“余味”;“双名”谐音为词组的有“可维(可为),诗逸(诗意),良芝(良知)”;“双名”为词组的有“怡然”,“美丽”,“芬芳” ,“加强”,“文雅”和“世纪”等等。在以上五省中,采用了“父姓+单名”谐音为一个词组的数量分别为4,3,6,8,9;采用“双名”谐音为词组的数量分别为4,2,4,3,5 ;而五省中“双名”本为词组的数量分别有6,3,3,9,6个。

  从语用角度看,在交际过程中,称呼双名显得亲切,直呼单名则又过于亲密,连名带姓一起叫又显得生疏。形成谐音和双名词组化的原因,和汉民族语言习惯有着密切关系。比如呼唤“姓+名”这一组合时,往往是连姓和名一起叫;而“姓+双名”大多是叫“双名”。在这种情况下,“姓+单名”和“双名”假若是一个词组或谐音后成为词组的名字,叫起来顺口,符合汉族人的语言习惯。

  另外,在对1000名高中生名字使用次数前十位的高频字进行语音分析时发现,yi,jia,yu,xin,zi是使用频率最多的音节。Yi和yu都是零声母,i和u都是元音;而ia是双元音韵母,in是后鼻韵母,i是单元音韵母。总的来说,这五个音节都是元音占据音节的主要地位。元音的特点是,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而且元音发出的声音比辅音响亮。相较于辅音,元音的顺口响亮特点自然成了人们取名时的首选。

  三、文化特点

  “姓名是一种文化。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长期积淀起来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的姓名都在折射着自己的传统文化。”[1]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着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名作为人出生后的第一个头等大事,自然也折射出文化的影子。

  通过对使用频率前十用字在《现代汉语词典》字义的分析:

  怡:快乐,愉快。

  宇:风度,气质。

  佳:美好。

  欣:喜悦。

  婷:形容人或花木美好。

  嘉:美好。

  馨:散步得远的香气。

  昕:太阳将要升起的时候。

  我们发现这些字义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积极的内在修养类,如宇,佳,婷,嘉,馨;另一类是期待类,如怡,欣,昕。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次数排名第二的“文”字。它的义项有16个,但在取名时,人们往往选的是关于文化素养,学识渊博的意义,这也是属于内在修养类。虽然字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但总体上都是积极向上的正面意义。

  根据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命名理论,“命名就是给对象与活动以一个名字,也就是把它纳入某一类的概念之下”。[2]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儒家文化的国家,在取名时儒家文化的影响就体现了这一现象。《汉书艺文志》中说,“儒家者流,盖处于司官之徒,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通过对这些高频字的使用作为取名字就很好反映了这一点,对人自身素养的重视和以“和”作为中国传统审美导向与价值取向。

  不过随着时代变化,取名文化有了新特点。传统文化中,中国讲究男女有别。在西周时期,《周易》里就已有“男女有别”的记载。“从部落社会到文明社会初期,两性在对社会控制力的掌握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直接导致了两性社会地位的初步分化。” [3]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参与社会事务的比率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大量女性进入社会公共生活,“妇女能顶半边天”;加上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家长对女孩在期待、教育上的不断提升,使得社会对性别呈现淡化趋势,这也反映在取名文化上。如“文”和“嘉”取名时就属于男女通用,这说明男女界限有淡化的趋势和女性地位提升的社会现象。“宇”、“泽”虽然是男生取名常用字,但此时已不如早期男性用字“伟”、“刚”、“俊”、“旺”那样充满男性荷尔蒙气质,更多的是一种温敦儒雅,平和谦逊的文人气息。

  四、地域色彩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此次选取的五个省份中,从地域空间上分别位于北方,华东;中西部,中南和华南。对这些区域进行分析时发现,各地区在人名用字的选择上,也是各具特色,出现的高频字也不同。以上五省使用前四位的高频字和出现次数分别为:

  山东:文(8) 晓|佳|馨(7) 思|彤|心(5) 宇|子(4)

  陕西:怡(14) 雨(10) 思|文(9) 子|泽(8)

  江苏:然|雨(9) 文|宇(8) 怡(7) 一|辰(5)

  湖南:婷(10) 宇|思(7) 佳|晴(6) 文|雨(5)

  广东:欣(12) 怡(10) 梓(9) 子(8)

  以上各省出现的高频字中,五省中没有同时出现的字,有的字在某几个地区使用频率高,如“文”字出现在山东、陕西、江苏和廣东四省中,“思”字出现在山东、陕西和湖南三省,“宇”字出现在山东、江苏和湖南三省,“怡”字出现在陕西、江苏和广东三省,“雨”出现在陕西、江苏和湖南三省中;但有的字在其他地区使用很少,甚至根本不用,如“晓”“馨”两字只出现在了山东一省。

  相较于普通的双名,称呼为叠字名则显得亲昵和温情。五省中,湖南出现的叠字名比较多,出现了9次,而山东、陕西、江苏和广东四省则分别只有3,3,3,5次,湖南几乎是其他区域的一倍之多。另外,江苏“父姓+母姓+单名|双名”的情况出现了8次,而这种姓名组合类型中,山西、陕西、江苏和湖南四个省份分别只有4,1,2,2次。从这点说明,江苏区域男女平等意识相较于这四个省份明显。

  广东处于国家改革开放前沿,人口流动性大于其它省份,这在人名上除了出现本省本籍的简称“粤”外,还带有其它疑似带有父母原籍省份简称的字,如:鲁,湘。而湖南、江苏两地则出现只有本省的简称,“湘”、“苏”。山东、陕西则没有出现“鲁”和“陕”,一方面可能是省份简称音节不大适合作为取名用,如“陕”;另外也有可能是两地人口流动性不及其他三个省份。

  另外,从叠字使用频率,谐音和词组双音节化取名趋势中反映,南方似乎比北方更喜欢用这种音律上具有甜美亲昵特点的字。

  参考文献:

  [1]尹黎云.中国人的姓名文化与命名艺术(第一版)[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

  [2][德] 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肖发荣. “男女有别”观念探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