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其人物形象塑造也达到了空前的成功。林黛玉、薛宝钗也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主要着眼于分析钗黛性格差异、艺术形象、不同人生道路及其审美意蕴以及从钗黛两人差异的矛盾斗争反映贾府大家庭中要求新生的和顽固衰朽的两种力量的对抗。然而,本文通过再读《红楼梦》,使用对比参照的手法,从薛宝钗和林黛玉从幼年到妙龄少女时期的生活着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她们生活的具体环境,对人物内心对幸福的不同感受进行深度剖析,并由此加深对钗黛人物形象的理解。
关键词:幸福;钗黛;形象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两大典型形象。她们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未经生活中的磨难,由此形成两人的欢乐天真的少女情怀。同时在大观园这一高度理想化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幸福观和对幸福的异质感受。
一、黛钗同为大家闺秀的幸福生活
在古代,中国女子只能在闺阁中接受三从四德的教育。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楼梦》第二回就写到林黛玉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中被当做儿子来养,又在第三回写到黛玉多病,其父疼爱有加,必定不会在行为上管束太多。况且,林黛玉的父亲年岁已大,面对自己唯一的血脉,对林黛玉精神上的管束也会减少,因此幼年的林黛玉得以顺应人的天性成长,与自然艺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出于原始人性的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未被现实世俗压抑。形成了她多情真挚的性格,享受着没有拘束的幸福。跟其他女孩相比,她获得的不仅是自由,还有自主。
薛宝钗是薛家爱女,其父对她从小的培养和教育使其内外兼修、贤良淑德。以选妃的标准要求薛宝钗,为其提供优越的条件和不同平凡人的生活环境,使其在世俗社会所普遍认同的正确方向上幸福成长。在《红楼梦》第四回中可以看出三点关于薛宝钗的幸福。一是有父亲的关怀,并对其进行主动的培养教育;二是在社会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现实下,能读书识字;三是她自觉地将家庭对她的要求内化为她自己的人生理想,她的幸福就是家庭的期待。
二、作为贾府的小姐,她们拥有着富贵闲逸的幸福
林黛玉得贾母疼爱,虽寄人篱下,但仍为大观园的小姐,被人服侍。享受着富贵生活。《红楼梦》第五回写到贾母对待林黛玉是疼爱有佳,竟然超过了自己的嫡孙女。而且让林黛玉和贾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心疼爱林黛玉。在第四回提到贾母恐林黛玉所带丫鬟与嬷嬷照顾不周全,便把自己身边的二等丫头赐予了林黛玉,跟迎春的待遇是一样,享受着富贵闲逸的生活,林黛玉有被亲人疼爱的幸福。
薛宝钗为薛家小姐,得贾母、王夫人欣赏,王妃的赞肯,加之其人温柔贤淑、理财有方,在大观园中解决了大大小小事情,深受众人喜爱,过着滋润、谐和的幸福生活。第三回很直接的表现了众人喜欢薛宝钗,大家都爱扬薛抑林。书中提到王妃的赏赐,惟贾宝玉与薛宝钗得到的是一样的,林黛玉次之,证明王妃的心里是更加赞赏薛宝钗。由此说明王妃有撮合贾宝玉与薛宝钗的意思。薛宝钗获此殊荣,心里应当是幸福的无话而言。
三、才貌智慧的结合下获得的幸福
(一)才情能力,被认同的成就幸福
林黛玉是诗社的主要角色,是唯一能够和宝钗相提并论的人,又有贾母和宝玉的赞赏,从这方面看林黛玉的才情得到了认可,有很强的成就感幸福。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讲到林黛玉做的菊花诗夺魁,与上次贾妃元宵省亲时,因作诗次数受限。林黛玉未能施展才华而大为不悦。这次林黛玉大显身手,真是技压群雄,众人都贊她,她的才情被认可,心里肯定满心欢喜,深感幸福。贾宝玉不喜经济仕途,唯有林黛玉理解和同情他,加之二人精神上顺应天性,同为一气,互为知己。因此,无论何时?贾宝玉都对林黛玉赞赏有佳。
薛宝钗为人和善、心胸宽广,表现出标准淑女形象,其雅致内涵及才情深受大观园众人的肯定,有很强的成就感幸福。清代女子首先要遵守的基本妇道是三从四德,平常该做的是相夫教子,规劝丈夫走经济仕途之路。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薛宝钗恪守封建道德,以世俗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成为封建道德要求的典范,受到上至贾母,下至丫鬟仆役的一致肯定和赞扬。薛宝钗还规劝贾宝玉走经济仕途之路,对黛玉不当的读书行为进行劝阻。
(二)处世能力,满足自身要求的幸福
林黛玉以个人感觉为中心,始终以一颗诚挚真诚的心灵面对纷扰的俗世,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葬花寄情,在哀叹和回忆中,体味自己的幸福。
林黛玉在生活中,总是显得口直心快,喜怒形于色,让他人觉得她总是尖酸刻薄,嘴不饶人,气量狭小。这种以自我心灵为中心的人不是冷漠,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个性,以至于对生活的琐屑、平凡不屑一顾。不愿意面对世俗,也得不到世俗的认可。所以,她不想面对生活的无奈,她只能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不去主动地改变自我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只是一味的哀叹。她哀叹的原因不是自己没有争名夺利的资本,而是因为她骨子里透出的高傲个性使她压根就没有争夺名利的意识和愿望,在这一点上,她与作为封建家族的叛逆者得宝玉深深契合,这也成为宝黛爱情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另一方面,林黛玉双亲已失,成为没有家族强大实力作为后盾的孤女,在竞争中,她势单力薄,在这一方面她无法与宝钗竞争,由此产生深深的自卑和无所归依的漂泊感。黛玉的幸福是与她对污浊社会的反抗和对自然人性的坚守相伴相生的。在情与理的激烈冲突中,黛玉毫不动摇地选择坚守“情”,并在这种坚守中品味爱情,品味生活,品味幸福。
薛宝钗以社会要求为中心,积极入世,把自己当作一个局中人,在现实中积极规划,追求权力与地位,在现实的肯定中感知自己的幸福。
薛宝钗本是为了整个家族利益而活的。薛宝钗家是皇商,在重农抑商的清朝时代,商人地位最低,虽然是为皇家办事,但仍旧是商人,即使富甲一方,地位也不会改变,心理学上说,人总以为自己缺失的,就是自己渴望的成功。薛宝钗从小接受封建思想的教化,并将世俗的正统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追求,认为对于男子考取功名,忠君辅国才是正道,并由此与宝玉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而对于女子,端庄贤淑,相夫教子,才能荣耀自己和家族。因此,薛宝钗顺应父母,以封建正统思想对子女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企图凭借自己的容貌才情,飞上枝头变凤凰。选秀失败后,经过冷静的思考清醒地意识到,贾府是荣耀至极的皇亲仕宦之家,成为贾家唯一继承人宝玉的少奶奶是自己现实生活中最好的选择,更何况自己与荣国府的王夫人又是近亲。加之,自己对宝玉也有好感。为了荣耀和巩固家族的势力,宝钗左右逢源,积极在贾府活动。在宝钗看来,能够与贾宝玉缔结金玉良缘,加之自己的能力,定能够相夫教子,光耀门楣。因此,薛宝钗借着一块金锁,总在不时地提醒众人,她与贾宝玉乃天赐良缘,无可争议。
四、结语
总之,钗黛作为名门望族之后,过着寻常人家女儿难以企及的物质生活,同时又是极具才貌智慧的聪颖女子,唯有性格、处事能力和自身精神追求的差异,导致她们最后对人生选择和归宿作出了截然不同的抉择。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王意如.趣说红楼人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俞平伯.红楼梦:俞平伯评点[M].陕西:陕西师大出版社,2010.
[4]陈文新,余来明.红楼梦:悲剧人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杨剑利.论清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从法典来看[J].《江海学刊》,2006年03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