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社会学在研究城市规划的时候,更加注重了城市规划中的社会性。它强调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外在环境。社会性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分析城市规划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注重探究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建构和需求的协调规划。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华北地区X市的实际发展情况,重点探究城市规划过程中,由“县”规划为“区”的区域治理困境和多元需求,明确城市规划的定位,让城市规划更好地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性;困境;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各个城市都开始注重科学的城市规划,在地理空间上实现了扩大。所谓城市规划主要指的是政府利用行政手段,以物质空间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手段。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手段主要有城市用地扩张、功能区域整合划分等。城市社会学在展开研究的时候,主要是围绕着城市人口、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等综合方面进行研究。城市规划本身也属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规划研究本身关注的对象就是城市,而城市是由人组成的,所以它既有物质性又有社会性。在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城市的扩张,更要关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性。此次主要是以城市规划为研究对象,在重点分析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中探究城市规划的多元需求与社会治理之间的矛盾,以此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城市规划的发展与运行机制
城市规划是一个科学规划,从空间建构城市的过程。此次研究主要以华北地区某市为例展开具体的分析,明确城市规划的具体运行机制和逻辑。
(一)城市规划的发展
X市位于华北地区,其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做大城市发展规模,深入推进城市化水平。为此,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就是建设成为一个功能性较强的城市。2014年X市辖区由3个变成5个,市区面积由原来的312平方公里增加到2531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119.4万人培加到280.6万人。 其中将原有的3个县级区域改成了3个城市区,并与原有的城市区域进行整合,构成了X市的现有5个区域。这种区域的重新设置不仅扩大了X市的城市空间,更让一些县级城市变成了城市市区,相应的也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世界。
(二)城市规划的运行机制
城市规划的过程也是资源整合的过程,其不仅强调了城市空间的形态变化,更是涉及到城市空间的人文动态改变。在规划城市的时候,其除了依据地理位置、环境、人口以外,还要考虑城市发展的功能性目标,以一种持久性的眼光为城市规划出发展的方向,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在具体运行的时候,城市规划局要注重吸收市民的意见,从人文的角度进行考虑,正确处理好规划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性问题。其实城市规划演变的背后,所反映出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其城市社会化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过程。城市一般是围绕着中心地带进行四周的扩散,以此从空间上得到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的多元化需求与治理矛盾
城市规划的过程,除了扩大了城市的原有空间面积,更是对纳入到城市的居民生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地域归属性的转变让原有居民在“身份”上有了不一样的发展。但原区域的治理与城市的快速扩张相比,却存在滞后性,例如,上文提到的X市城市规划,原有的3个县城区域,虽然被划分成了市区范围,成为了新区域,但其城市治理中却存在着很大的困境,城市面貌并未得到改善,仍然沿用了农村的治理模式。这表明,当前城市规划中的多元需求与城市治理存在着矛盾。
(一)新区域的城市治理困境
被纳入城市区域的新区域,从城市规划上来看,增加了城市的空间范围,但是其内在的城市关系与生活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文中提到的X市新区,虽然在归属地上由“县”变成了“区”,但居民的生活并未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其社会互动的过程仍是保持着旧有的发展模式。并且城市在治理的时候仍主要是对其原有的区域进行治理,并未正确处理好新融入区域的市区与城市的关系。这种新区域的城市治理困境,就把新区域与城市割裂开来,更让城市的规划流于了形式化。就实际情况而言,本文所考察的X市,虽然目前扩大到5个市区,在行政上把Y县划分为Y区,但只是行政名称和隶属上的改变,当地的生活和面貌仍是农村和县城的运行方式。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建设,齐美尔曾在《大城市的精神生活》一文中通过考察城市生活的社会心理,揭示了都市空间对都市人格的塑造及对都市人行为的影响。而在当前的X市发展中,其城市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并未影射到新加入城市区域的Y区、Z区和H区等新城区。
(二)新城市区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城市规划的过程也要注重各方利益需求的满足。被新纳入城市区域的旧有区域处于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尴尬”区,行政上属于城市区域,但在发展内容上却沿袭着旧有的治理模式。旧有区域存在着各种城市发展的需求,不仅包括城市治理的手段、城市管理的规模更包括城市精神生活的建构。城市规划不能只是简单地形式规划,应该注重城市内容和关系的建构。在本文的X市中,其城市规划过程并未正确处理好城市内部的整合,忽视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需求的满足,并没有把新纳入城市市区的Y区、Z区的发展需求放在城市整体需求的水平进行考虑,而只是注重了原有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提升。新纳入城市区域的新区域,它们有着城市改造的多方面需求,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居住面貌的构建等,这些需求都需要城市在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的。
三、理性规划与城市生活的建构
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认为,大城市并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發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微型城镇等各种功能中心,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的地域。①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让城市化更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我们应该理性的进行城市规划,建构真正内容的城市生活,让城市规划符合城市化发展的实际。
(一)城市规划的理性发展与公众参与
城市在规划的时候,应该明确自身的城市定位,理性的进行规划,不能盲目的追求城市面积的扩大,而忽视对整个城市的整合治理。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其所规划的范围应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的扩大城市范围,明确每个区域的功能定位,从而让城市发展成多功能的区域。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当地应该让公众积极参与,让公众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体会到“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城市规划发展。城市规划的过程就是城市社会化的过程,为了更好的提升城市化水平,让公众全面的体会到城市化的效果,我们应该理想规划,正确处理好城市进步与城市空间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中的需求矛盾
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新城區域的纳入,旧区域的整合,都让城市的空间内部产生了各种协调问题,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基础设施,都需要协调好各方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从整体上实现城市空间的新一轮发展。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在快速追求大城市的过程中,往往会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治理,这就给城市规划带来了难题。所以对于新纳入城市区域的旧区域,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其内在的发展要求,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更要从区域需求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让新纳入城市区域的地区融入到城市中。并且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新纳入区域的城市精神风貌建设,只有让城市文化实现渗透,才能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以此更好的促进城市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处理好各种矛盾冲突,让城市的进步和城市速度实现平稳的发展。
四、总结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更要注重城市发展中社会关系的建构、问题需求的解决和文化的进步。城市区域的扩大代表着城市文明影响范围的加大,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解决好各方的矛盾,满足新纳入城市区域的旧有区域的需求,突破发展中的困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化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梁玮男.浅谈城市规划层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2):46-50.
参考文献:
[1]梁玮男.浅谈城市规划层面的城市社会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2):46-50.
[2]A lain Bourdin,沈芊芊.从社会学视角看待城市规划[J].北京规划建设,2013(01):189-192.
[3]吴晓,魏羽力.社会学渗透下的城市规划泛论——兼论现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011,26(07):48-5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