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国学大师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编辑家,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这三种刊物以其独树一帜的期刊特色在当时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之后,又与美国的出版公司合作,出版发行了一系列向西方介绍中国的畅销书。他一生都穿梭在中西文化之间,用他幽默的文笔博得了世人的喜爱,并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而在林语堂作品畅销的背后,自然少不了出色的编辑加工以及符合市场需求的出版策略。他的创作编辑模式对于当今如何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给予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中国文化;林语堂;编辑出版
一、贴近市场需求
林语堂年少便前往美国留学,在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之后,又前往德国的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1923年回国后,林语堂便开始在北大教授英文。1924年,鲁迅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办语丝社,随后邀请林语堂担任《语丝》的撰稿人。当时,《语丝》有16位撰稿人,各个都是够分量的大家。林语堂先后在该周刊发稿40余篇。就在这一年,林语堂还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多篇文稿,将"humor”正式翻译成"幽默”。随后,“幽默”一词便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林语堂也因创作 的"语丝体”散文,语言诙谐、讽喻犀利,被称为"幽默大师”,也自此开启了一生的文学创作与翻译生涯。
1926年,北京城被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所笼罩,很多知识分子文化名流被列入了通缉名单,林语堂也在其中,于是不得不南下。1927年,应陈友仁之邀请,林语堂到武汉临时政府任外交部秘书(傅岩山,2002)。然而在之后短短六个月的时间里,目睹了当时政府的黑暗腐败,林语堂便选择了离开。此时的林语堂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除读书写作教授功课之外,林语堂选择了投身编辑出版业。一方面作为一位大家,投身文化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尽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而在此之前,从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求学的时候开始,他就有从事编辑的经历。从圣约翰大学校刊《回音》到《新青年》《语丝》的主要撰稿人(冯智强、李涛,2016),林语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编辑经验。在当时,由于受到早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很流行,因此学习英语的热潮更是一浪胜过一浪。商务印书馆抓住了这一机遇,出版了《模范英文读本》,市场反响很好,随后被许多学校选做教材。对此,林语堂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英文教科书的巨大市场潜力,并决定和开明书店合作,出版英文教材。针对《模范英文读本》的不足之处,林语堂编写出了涵盖读本、文法、名著选读三部分的教材。1929年,由林语堂编撰的《开明英文读本》发行了,之后还请了画家丰子恺配了生动活泼的漫画插图。书籍上市之后,市场反应很好,一个多月就加印了好几次,并多次再版,成为了畅销教材,被很多中小学校列为了教材。林语堂之后还出版了一系列的英语教材,如《英文文学读本》《开明英文文法》等。开明书店也是财源滚滚,从一个小出版社迅速发达起来。林语堂也因此赚了很多版税,转身变成了上海响当当的富人作家。
二、著名的期刊编辑家林语堂
林语堂也是一名著名的期刊編辑家,对报刊编辑出版行业有着很深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出版了全英著作《中国新闻舆论史》,书中概括描述了中国舆论演变的过程,并论述了当时中国杂志的现状,内容涉及了报刊的编辑、制造以及发行等方面。书中指出杂志区别于其他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标志就是杂志内容、受众和市场的高度细分化,成功杂志往往以其固定的名牌栏目和特稿文章来吸引读者的眼球(王海,2008)。书中分析了当时一些杂志新兴力量能站稳脚跟并被大众读者逐渐接受的原因。如《时代》《读者文摘》《纽约客》这三份杂志为当时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阅读视角,内容注重简洁幽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创办的杂志层出不穷,中国的杂志文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1933和1934年也被当时的业内人士称作"杂志年”。《1935年上海年鉴》显示,上海1934年发行的杂志有212种之多(Lin, 1936:51-165)。林语堂认为当时中国杂志快速繁荣发展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人民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二是大部分杂志由官方资助;三是部分杂志是商业性质的,其生存取决于读者的数量。美国杂志刊登广告来获得收益,而中国的杂志很少刊登广告,杂志的收入基本都来源于读者的订购费,所以很多没有广泛读者基础的小杂志就很难生存下去。针对当时中国杂志文学的局限性,林语堂提倡向西方现代杂志学习,并分析了西方杂志的特点:(一)意见比中国自由。(二)文字比中国通俗。(三)作者比中国普遍。而林语堂也是把他自己所提倡需要向西方杂志学习的精华融入到了自己主编的杂志里。从1932年到1935年,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林语堂所主编的三个刊物销量一个比一个好,格局一个比一个大。1932年,《论语》在上海创办,随后长期保持超过三万份的销量。1934年创办的《人间世》也是销量十分好。1935年创办的《宇宙风》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四万五千份,仅次于当时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和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东方杂志》,排在杂志年销量的第三位(李勇军,2007)。
林语堂在办刊物的时候也是借鉴了西方的市场经济理念,充分结合读者的需求。他认为政治性的刊物适合以周为单位出版,资料性刊物适合以年为单位出版,学术性的刊物则适合以季度为单位,而一般性的通俗文史杂志适合以半月刊的形式出版。所以他创办的三个刊物全部都是半月刊。在最开始创办《论语》的时候,林语堂就在保证杂志高质量的同时,特别注重杂志的个性特色,这样才能使刊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从最开始的《论语》提倡幽默的办刊风格,到《人间世》的主打"小品文”招牌,再到《宇宙风》的以畅谈人生为主旨,幽默也好,小品也罢,不拘泥与题材。这些风格特色犹如当时杂志文学市场上的一股清流,让读者眼前一亮。《论语》所倡导的幽默绝不是为了笑而笑,而是用幽默去滋润人们的心灵。在当时国内局势动荡的环境中,也是给予了读者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安宁。
林语堂除了努力做到杂志的风格独树一帜之外,也是充分考虑到读者大众的阅读需求,把读者的需要放在首位,积极走市场路线。当时市面上有的期刊常常不按期出版,有的甚至经常出现脱刊。而林语堂认为,期刊之所以叫期刊,就得严格按照要求,按期出版。林语堂为了做到不失信于读者,每期的出版都会提早几天。另外,林语堂也是严格按时支付作者的稿酬,并对优秀的稿件给予更高的酬劳。对作者的诚信之道也保证了期刊有源源不断的来稿。对于期刊的作者方面,林语堂也是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完全公开地盘,兼容并包。《论语》创刊之时,著名的左翼人士如矛盾、宋庆龄等都曾在刊物上撰稿发文。此外,还有老舍、刘半农、郁达夫、谢冰莹等知名人士。有些政治观、文艺观不同的作者的稿件也往往同时被刊载,如丰子恺、朱光潜、梁实秋、黄炎培、朱自清等。《宇宙风》先后连载了郭沫若的回忆文章《海外十年》、《北伐途中》等。老舍的著作《骆驼祥子》也是在该刊物上连载的。这么多中国的文坛精英聚在了一起,也是对刊物的有力宣传,形成名人效应,吸引读者的眼球。
此外,林语堂操办的杂志也是积极地走市场路线,非常重视广告的收入。《宇宙风》除了刊登各种书籍广告外,还有飞利浦牌收音机、美丽牌香烟、无敌牌洁白牙膏等等(满健,2015)。丰厚的广告收入为期刊的健康运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畅销的英文著作
林语堂旅美三十年,期间笔耕不辍,几乎每一两年都会出版著作,总数达到了三十多本,包括十分畅销的《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京华烟云》等著作,向世界孜孜不倦地介绍着中国。林语堂成功的背后,当然离不开他本身"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深厚文学功底。年少的求学经历,以及多年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都对林语堂后来在世界文坛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林语堂对材料编辑、文学创作、翻译样样精通,所以他的著作都能将文学创作、翻译和编辑完美得融合在一起,如《苏东坡传》、《武则天传》、《老子的智慧》等。
林语堂有其独特的行文风格,主张尽量使用口语化的文体来描述事实,用幽默闲适的娓语笔调让读者读起书来感觉好像一位老朋友在自己谈天一样,让读者十分喜爱。林语堂在书的内容上也尽量迎合读者的需求,选取他认为西方人感兴趣的内容;在介绍中国文化时,林语堂也采取了很多写作的技巧策略,保证了作品让西方读者容易读懂。在编写《孔子的智慧》一书时,因为考虑到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林语堂并没有按照《四书》传统的编排顺序,而是精选相关材料,将其系统性的重组。在林语堂的著作中,也能找到大量的注解,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这也是林语堂在其著作中经常采用的编译策略。此外,林语堂在写作中还运用了大量的个人评论等手法,帮助读者对所读的内容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比如,林语堂就在《老子的智慧》的前言部分,剖析了老子的思想体系,让读者对老子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林语堂的成功也离不开出版社和编辑的作用。林语堂在国外的畅销著作差不多都是华尔希的庄台公司出版的。庄台公司总共出版过林语堂的十三本著作。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1937);Moment in Peking(1939);With Love and Irony(1940);A Leaf in the Storm(1941);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3);The Vigil of a Nation(1944);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1947);Chinatown Family(1948);On the Wisdom of America(1950);Widow, Nun and Courtesan(1951);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1952);The Vermilion Gate(1953)。在这些著作当中,有四本著作登上了当年的畅销榜。而《生活的艺术》一出版,便深受读者喜爱,很快升至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名,并保持了52周,成为 1938 年全美最畅销图书。后来,此书在美国重印了四十余次,并被译成十多种不同的语言,直到今天它的影响力仍然不衰。而庄台公司的老板华尔希的妻子美国作家赛珍珠就是凭借以中国题材创作的《大地》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赛珍珠也是促成林语堂与庄台公司合作的红绳。因为,赛珍珠虽自小随父母来到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还是感觉与中国文化有隔膜。她也一直希望有个中国人写一本关于中国的好书。1934年,两人见面后,一拍即合。随后,林语堂花10个月时间写成了《吾国与吾民》。1935此书在美国出版后便引起了轰动,在随后四个月的时间里就加印了七版。随后,林语堂便旅居美国,专心开始著作。初到美国的时候,林语堂本想翻译中国名著。然而,庄台公司老板华尔希的意见是先写《生活的艺术》。因为,根据读者的反馈,美国大众对《吾国与吾民》最后一章《人生的艺术》很感兴趣。事实证明,当时这样的选择是对的。不仅仅是这两本书,林语堂在庄台公司出版的其它著作都是经过双方反复商量磋商。庄台公司从书的选题到编辑再到出版后的宣传工作等等都给予了林语堂强有力的帮助。后期,林语堂也尝试着和多家出版公司进行合作,如普兰蒂斯·霍尔公司、法勒·斯特劳斯和卡达希出版社、皇冠出版集团和世界书局等等。但是在这些出版公司中,有的是不擅长出版文学作品,有的是不能提供优秀编辑,还有的是宣传工作做得不足,最后导致林语堂的一些著作销量不高。
由此可见,要想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学作品编辑出版的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好的出版社能为作品进行更好的宣传,好的编辑能更好地洞悉市场和读者的需求,进而更好地帮助作者选题、为作品润色、对质量把关等。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就创办了《中国文学》杂志,有计划地将中国文学通过翻译的方式介绍给西方读者。然而,虽然国家为此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很多中国的大家,包括杨宪益夫妇、韩素英等都为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其出版发行的五十多年里,《中国文学》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并于 2001年停刊。造成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在英美出版界,译作出版只占整个出版市场很小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仅占3%~5%左右,而且大多数的译作都是从欧洲各国的作品翻译而来。
而且英美出版商更倾向于年轻人喜爱的通俗作品。所以,《中国文学》要想挤进这样狭小的市场很难。而且,《中国文学》没有以市场为导向,选的内容往往不符合国外市场的需求,没有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接受能力,内容单一。
四、结语
我国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之后,为了积极应对全球化,中国文化必须“走出去”。近年来,中国也一直将"文化走出去”作为国家战略重要的一部分。当我们研究文化如何走出去时,不能不提国学大师林语堂,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典范。通过对林语堂成功案例的分析,对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有如下启示:1.作者和译者本身的能力要过硬2. "送出去”的文学应该有特色 3.考虑受众的阅读特点和阅读习惯,内容丰富,贴近市场需求 4.与国外优秀出版商、编辑深度合作5. 真正"走出去”要靠市場运作。
参考文献:
[1]Lin Yutang.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M]. Shanghai:Kelly and Walsh. 1936:51-165.
[2]傅岩山.林语堂编辑艺术略论[J]. 编辑之友,2002(6).
[3]冯智强,李涛.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的编译策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5).
[4]王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杂志比较——兼论林语堂的杂志观[J].新闻史研究,2008(9).
[5]李勇军.从《语丝》到《宇宙风》——兼论编辑角色的鲁迅与林语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6]满建.从《宇宙风》看中国现代文学刊物出版的市场路线[J].出版发行研究,2015(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