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防范机制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650
邓梦霞,曾美凤,覃明兴,韦艳

  摘 要:留守儿童的非正常伤害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子。本文另避蹊径,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在对留守儿童本人、学校老师、留守儿童父母及其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讨论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事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原因,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对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教育服务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并进一步联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构建安全防范机制,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社会工作;防范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问题日益增多,2010年后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突增,非正常伤害事件增幅显著。2006~2015年10年间,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共239起,主要包括自杀、犯罪、非正常伤害与意外死亡等四种类型。2010年后,我国进入留守儿童舆情事件的高发期,仅2010~2015年就出现了206起,占统计总量的86.19%,其中2015年为43起,达到顶峰[1]。就舆情事件类型的年度趋势来看,非正常伤害自2012年之后增幅显著。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遭受非正常伤害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急需社会各部门的关注与干预。

  笔者在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区计划” 马山县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期间,深入调查实地和服务场域,对留守儿童集中的古寨乡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古寨乡地处自然条件恶劣的大山深处,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不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点扶贫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该地区经济状况差,一大批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大量适龄儿童留守农村,他们多以祖辈监护为主,其留守农村带来许多安全问题,产生极大的非正常伤害的风险。基于此,项目点针对对留守儿童的非正常伤害开展了一系列的预防性社会工作服务,本文即是这一行动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成果。

  一、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现状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古寨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笔者走访了古寨乡6个村中的五所小学,共有学生人数1135人,其中留守儿童141人。了解到古寨中心小学是古寨地区唯一的一所寄宿学校,全校共有16个班共742个学生,留守儿童73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35人。古寨中心小学就其他学校而言,留守儿童数较多,本次研究主要对该学校教师、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访谈,并针对性的开展服务。

  根据制定好的访谈提纲,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职人员、留守儿童照顾者进行访谈,了解古寨乡学生非正常伤害现状以及他们对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的看法,并对学校周边道路環境、交通状况、社区设施等情况进行观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非正常伤害主要有到意外伤害以及人为故意伤害两种类型。

  1.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情况

  在古寨乡,为了出行方便很多家庭都拥有简单的代步工具,如摩托车、电动车、机动三轮车以及小型农用车等,大多数都是二手购入,没有任何牌照,也无人监管[2]。村民自己摸索出驾驶方法就直接上路,因为没接受过正规的驾驶,一遇到紧急情况往往会出现危险。而留守儿童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经常会上下学路上打闹、逗留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时常会引起事故。留守儿童长期失去父母的看护和安全教育,临时监护人又无法无时无刻照看留守儿童,因此留守儿童接触意外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2.留守儿童人为伤害情况

  在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儿童人为伤害事件发生概率较少,多以为校园霸凌为主,拐卖及性侵现象极少出现,但这些个别案件的性质极其恶劣,一旦出现会造成留守儿童生理及心理的伤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留守儿童性格普遍内向,又缺乏正规、系统的安全教育,受到侵犯时缺乏维权意识,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再加上农村地区治安状况较差,村民法律观念淡薄,留守儿童除了意外伤害外,也出现一些人为的伤害事件,有些甚至上升到刑事犯罪层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原因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遭受非正常伤害的原因多种多样,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事件的发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的原因,为防范和减少留守儿童非正常事件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意识,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大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获取安全知识的科学途径,学习到的安全知识都是浅层的,使得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哪些安全隐患,当遇到危险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而且儿童的学习模仿能力极强,喜欢效仿同辈群体的行为,经常会因为好奇心和贪玩去接触危险事物。

  2.家庭忽视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安全防范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到的,互动最频繁的场所。但是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家庭成员的沟通和互动学习,再加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及时、科学的提供留守儿童的安全知识教育,导致遭受非正常伤害时,无法及时进行处理,出现严重的后果[3]。

  3.学校缺乏专业、有效的安全教育

  访谈过程中发现,当地学校缺乏建设资金,教学设备条件差,相应的师资水平也普遍偏低,对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不够重视,使得安全教育浮于表面。同时,学校安全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强调安全问题的主要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学校缺少安全教育的专职教师和正式的教育课程。

  4.政府的管理不到位和社会体制的限制

  政府长期忽视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管理,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交通以及治安环境状况得不到改善,同时缺乏校外活动场所,使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虽然许多农村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但城乡户籍制度限制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异地求学,高额的就读费用让外来务工人员望而却步,只能将子女留守在农村让父母或亲戚照看。

  二、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防范教育社工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防范教育的必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对安全知识科学、系统的了解学习,对于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意识薄弱,再加上父母长期在外,普遍认为安全问题是学校教师的应尽职责,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而社工作为专业的助人者,有责任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困难,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以及教育者的角色,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4]。

  1.监护人的局限性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缺乏对留守儿童相关安全知识的教育,临时监护人也因为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疏于对留守儿童日常安全教育。社会工作作介入留守儿童安全教育之中,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监护人在留守儿童安全教育上的空缺。对于社工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家长认为很有必要,也愿意让孩子参与。

  2.学校教育方式的陈旧

  学校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对于校内外安全知识教育,学校一味的采取口头传授方式,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而忽视对留守儿童的知识接受能力,使得许多留守儿童经常遭受不同程度的非正常伤害。社会工作通过开展同伴群体间的互动游戏、情景扮演、分享讨论来了解身边的安全隐患,掌握安全防范技巧,并在活动中增进同伴间的情感交流,能够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接受安全教育知识[5]。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防范教育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专业的工作介入方法和技巧,有助于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技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远离安全隐患,减少非正常伤害事件的发生。

  1.社会工作介入得到学校、家长以及社区的支持

  社会工作以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调动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升自我防范意识,远离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充分得到学校、家长及社区的支持。

  首先,社会工作有目的的开展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了解安全知识,广泛得到家长及临时监护人的支持,他们表示希望社工多为留守儿童开展教育活动。其次,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又苦于没有专业的老师,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知识及其应对技能传授,导致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事件时有发生。社工的专业介入为得到学校的支持,同样,社区日常工作的繁杂,给留守儿童社区保护工作带来了压力,而社会工作的出现无疑大大减轻了社区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改善社区留守儿童的安全性,帮助社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2.政府政策的支持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远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应运而生。政府购买服务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的预算中拿出经费,向社会各类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直接拨款资助服务或公开招标购买社会服务” [9]4这说明政府认可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本次研究,依托于政府购买的广西“三区计划”马山项目,主要服务对象为留守人员,为笔者研究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问题提供了物资保障和政策支持。

  3.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有独特的价值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务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不仅有一群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还衍生出一套专业性和系统性于一身的实务操作方法。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做好前期调研,重视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区之间的沟通工作,使其了解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专业性,确保他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从中获取必要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运用访谈技巧,深入了解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状况及其产生原因,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开展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活动,让留守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了解安全知识。社会工作有专业的理论为指导,科学的知识为基础,发挥它的社会链接功能,帮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提高安全意识,共同找出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供了研究的可行性。

  三、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防范机制的构建

  (一)政府部门与社会工作组织的共同治理

  留守儿童伤害事件的发生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重视,更需要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注。一方面政府应该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深化改革社会制度,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渐消除城乡间的差距,最大限度的减轻外来务工人员的负担,享有与城乡居民平等的权益。另一方面现行法律条款中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保护,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同时,政府公开招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与社会工作组织的共同治理,预防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事件发生。借助微博、公众号等现代网络媒介宣传,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鼓励社会其他组织参与到留守儿童项目中,整个社会资源,共同构建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防范机制[6]。

  (二)建立留守儿童安全预警机制

  1.建立有序的预警组织管理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的防范预警,需要包括教育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社区以及其他社會组织等更方面人员的配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协调分工,收集社区、学校及家庭等各层面对留守儿童身体状况、监护情况、教育情况等信息的了解。分析评估可能对留守儿童安全构成的威胁,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应及时沟通、积极上报并组织好应急预案,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组织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非正常伤害事件的发生[7]。

  2.健全安全预警的保障机制

  首先,鉴于留守儿童人数规模的庞大,需要民政部门建立留守儿童数据库,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状况、身体状况以及教育教学等情况,方便各部门更好的了解留守儿童相关信息。其次,设立学校需要设立专职教师及相关部门,如成立“爱心妈妈”、“留守驿站”、“留守儿童乐园”等,积极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沟通,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及生活状况。建立社区安全巡查机构,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观察及发现留守儿童活动区域潜在的危险优化社区环境,做好风险防范。最后,一旦出现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事件应及时进行上报,方便公安部门、医院以及媒体等各单位进行干预,更高效、合理的控制伤害事件的发展,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8]。

  (三)社会工作推动农村留守儿童伤害预防教育在学校的开展

  学校要重视学生安全教育,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增设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的安全教育课程,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同时,要重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减少安全伤害事件的发生。但是当前农村学校教学管理体系落后,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无法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工作介入,针对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开展安全预防性服务活动。通过开展校园安全宣传、趣味比赛、情景模拟等方式,强化留守儿童的安全认知能力,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1.安全教育讲座

  在学校的协助下,开展了“安全预防我知道”安全教育主题讲座,通过“视频播放”、“PPT讲解”、“问题讨论”、“有奖问答”等形式,让学生能跟清晰的认识安全隐患就在我们身边,并且能更好的了解游泳安全、用火用电安全以及交通安全防范的具体措施,保障自身生命安全。安全教育活动中学生活跃度高,并得到了学校老师的积极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

  2.安全知识手抄报比赛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认知改变,不断自我调节学习获得自身满足感。社工注重留守儿童在互动中不断学习,带领他们对常见安全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为他们讲解手抄报制作过程,引导其发挥创造力。进行安全知识手抄报的评比,引导留守儿童讨论并分享防范安全隐患的方法,选出“最美画画之星”。一方面培养留守儿童的动手能力,活跃其的思维创造力,另一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了解到更多的安全知识,帮助其提升安全意识,从而更好地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安全情景剧扮演

  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非正常伤害的影响,开展了安全情景表演,主要包括人身安全、家居安全、自然灾害、防拐防骗、校园安全等情景剧,通过前期的分组练习后进行正式的情景剧表演。引导大家在观看安全情景剧的同时观察各个角色扮演者的做法是否正确,并思考讨论当自己遭遇类似的安全状况会如何表现?情景剧扮演因为学生的亲自参与,更显得生动、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留守儿童引发思考当自己面临危险时能否正确保护自己或他人,如何向家长、老师或者身边人进行求救,掌握正确的求救方法,强化安全意识以及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应对技能。

  (四)强化家庭及社区监护体系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与社会系统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要营造和谐、健康的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环境。因此,笔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笔者邀请留守儿童监护人参与社区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预防教育讲座,通过列举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的数据,引起家长对儿童非正常伤害预防教育的重视。活动过程中还进行了“安全隐患大搜捕”游戏,比一比谁能说出孩子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让家长及社区居民意识到孩子处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呼吁大家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提高家长對孩子的安全防范教育。同时,加强对社区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在事故多发地带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留守儿童非正常伤害预防教育讲座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营造了安全舒适的社区环境,预防和减少儿童非正常伤害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姚润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成长危机:意外伤害凸显,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18/c_128637782_2.htm

  [2]李蔚波.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研究—以平顶山市李梓楼村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3:15-16.

  [3]冯牧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16-17.

  [4]黄思静.广域临床取向下的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实务研究——以桂林市三合小学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4:19.

  [5]王兰.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陕西省妇联红凤工程“减灾小课堂”项目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6:16.

  [6]左小彩.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3.

  [7]赵东来.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研究——以广东乐昌市某农村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4:51-52.

  [8]曹艳春,戴建兵.基于多维风险指数的农村留守儿童风险预警和分级干预机制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