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银行连续加息,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之各项调控政策的出台,大大缩短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直接造成了银行信贷的收紧。这导致了小额无抵押贷款火了起来,其主要特点就是: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而仅凭个人信誉就可以取得贷款,许多中小企业及个人借助此种途径有效解决了燃眉之急,也有部分的人上当受骗,财产损失惨重。本文针对校园网贷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了解校园网贷的危害及其相关的法律制度,抵制不良校园贷,应用好信用评价系统。
关键词:校园贷;P2P;学生管理
一、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上涨,近几年来电子数码产品收到热捧,很多大学生抵挡不住这种诱惑力,蠢蠢欲动,加之很多平台开设了大学生分期购物的通道,甚至还有一些小额贷款公司也对大学生开放了权限,部分学生铤而走险选择了“校园贷”,那么对于暂时还没有经济来源和偿还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这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二、案例详述
2017年1月1日晚上7点30左右,辅导员A所带班级的新生韩某某在电话中向其借1000块钱,A随即询问借钱的用处,学生描述自己碰见了“碰瓷”的事情,现在某派出所且警察的处理结果是需要支付对方1000元的赔偿费,为确认事实真相和确保学生的安全,A要求学生让警察接电话,此时学生告诉我警察不愿意接电话,A立刻意识到学生有可能有所隐瞒,在A再三的追问下,学生承认并没有所谓的“碰瓷”事件,事实是他在网上有贷款且款项已经到期必须立刻偿还,不然将会以每天10%的利息涨下去。安抚学生之后,A立即与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家长在当晚9点40左右到达高新校区,在A和家长的询问下学生承认有一笔2000元的贷款,但是现在已经超过预定偿还的时间,需要还6000元。我立刻向系部书记和学管主任汇报此事并一起商量解决方案。最后家长主动要求在线支付出款人6000元,A与出款人进行多次的沟通要求销掉“借款欠条”并返回还款记录。本以为事情已经顺利解决,可是第二天中午我又接到3个有关这个学生的催款电话,同学和家长也陆续收到恶劣恐吓、辱骂短信,一系列的麻烦事接踵而至,雪上加霜的是学生此时又极力想退学,A开始怀疑学生还有事情瞒着我,A要求学生把借款记录和还款记录截屏发过来,果然图片显示出款人不是同一个人,这证明该同学还有其他贷款,但学生反复强调自己已经全部还清,且表示自己遇见诈骗的了,后来经过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把学生的手机拿过来之后登陆借款平台发现还有7笔欠款没有还清。学生因为胆怯的心理又一次向A隐瞒事实,对此A没有武断采取措施,而是与系部书记和学管主任一起商量对策,经过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最终顺利解决了这次学生网上小额贷款事件。
三、案例分析及处理
(一)案例分析
自2014年以来,校园网络贷款平台疯狂增长,校园网络贷款引发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所谓的P2P是英文person to person的缩写,意即个人对个人,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目前各方面发展不完善以及政府监管不力,造成恶类事件将“校园 网贷”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1.该案例发生的核心原因
校园里超前消费和冲动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追求品牌、时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趋势。分期付款购买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丰富和想象力和好奇心令该学生抵挡不住诱惑,虚荣心极强且在网上分期付款买了一部智能手机,而父母给予的每月生活费可以维持生活,却难以痛快消费。该学生在完全不考虑贷款的性质和潜在的风险的情况下,就以实名制的方式进行网络贷款。
2.该案例恶化的深层原因
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和偿还能力,在一笔到期之后,该学生采取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从不同的借贷方借了多笔贷款,不仅如此,该同学还需要向平台缴纳10%的押金和10%的中介费,这样日积月累,反反复复,形成了恶性循环,2000元的贷款利滚利以“滚雪球”式发展,以致于最后达到8笔欠款,高到26000元的高利贷需要偿还。因为没能按期清偿,出款人复制该生的手机通讯录,打电话和发短信以辱骂和威胁的方式向周围的人催款。该生胆怯和脆弱的心理致使其没有及时如实反映事件本身,逾期时间较长。
3.该案例反映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极易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无时无刻不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消费理念收到冲击,这是大学生网上贷款的根本原因。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任由网上信贷虚假宣传,疯狂扩张,模糊了大学生的视线。贷款平台审核流程存在极大的漏洞,完全忽视贷款面向的人群以及符合的条件。变相的“利滚利”陷阱,一旦借款人逾期还款就实施恶劣的催款方式威胁借款人,其性质已属于“高利贷”范畴。出款人的行为也触犯了法律。
(二)案例处理
1.稳定学生的情绪,全面掌控事件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一心求贷,却遭遇贷款陷阱,学生脆弱的内心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既然能在网上疯狂贷款,首先说明给学生缺乏约束和自制力;在我和家长全力要帮助他解决问题的时候,该学生两次不愿意说出事情的真相,说明学生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害怕;该学生晚上失眠,思想接近崩溃状态且多次极力要求退学。我的策略是先稳定学生的情绪,待事情解决了之后再进行系统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以聊天谈心、发短信,打电话,聊QQ等多种形式一直和该学生保持联系,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学校和父母是他坚强的后盾而且绝对不会让他独自承担后果,逐渐淡化学生对贷款“陷阱”的恐惧感,打开心扉,全面且真實地反映事件,便于我们全面掌握事件,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负担。
2.了解贷款APP,确定还款流程
为了确保学生在网上贷款平台还款时的安全,防止学生“二次受骗”,我专门打电话询问做软件开发的专业人士,详细了解贷款APP以及还款的流程,针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做了处理前的策略调整,针对每一笔贷款都做到贷款欠条的消除、还款记录的反馈、贷款平台上个人信息的清除。并针对每一笔还款记录截屏保存。最后系部出面与每一笔贷款的出款人沟通,确认不许在以任何恐吓、威胁的方式骚扰该学生。在系部领导的指导下,家长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以及多方了解贷款APP信息的情况下,顺利解决了此次网上贷款事件。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一)管好自己的“钱袋子”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部分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这也是“校园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主要原因。但是大学阶段,一定要独立、合理地支配生活费,不可盲目消费、冲动消费,切勿进行攀比购买不必要的物品,避免“月初节余,月底拮据”的现象出现。学会编制预算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积极教育引导是关键
辅导员应该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一经发现学生有超前消费、提前透支的现象要及时提醒。很多学生防范意识相当淡薄,应向学生宣传一些简单的金融常识如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拒绝“校园贷”,防患于未然,保证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
(三)建立不良校园贷的处理机制
结合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学校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贷款日常检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针对非法校园信贷公司应及时结合相关部门加强管理监督和打击力度。学校要定期审查是否有在校大学生担任“校园贷”的代理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四)全方位抵制校园贷“挖坑”现象
校园贷“低门槛,拨钱快”的“馅饼”背后,存在诸多的“陷阱”和“挖坑”现象,学生疯狂贷款引发了许多恶性事件,造成学生精神崩溃,退学甚至自杀,最终又将贷款的“坑”转嫁给父母,转嫁给学校。所以抵制校园贷“坑”的现象,需要国家政府部门的权利监管,学校健全机制,家长给予“校园贷”更多的关注,最主要的是在校大学生擦亮双眼,认清“校园贷”的本质,明确校园贷这块“馅饼”坑人的事实。
参考文献:
[1]朱金龙,罗文雯.大学生校园网贷问题初探[G],长春: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1 (3):45-46.
[2]陈伟.高校校园网贷影响及防范研究[G],湖北:现代商贸工业,2017,198(2):124-1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