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校园通”是着力于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强化数字化建设思维的有效尝试。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着力推动建设具有强大技术实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自主、可信、可管、可控的新型高校网络新型媒体平台。“校园通”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创建高校绿色和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
关键词:数字化 ;新媒体 ;校园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与网络行为空前活跃,这迫切要求我们认清形势、创新工作理念、策略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
“校园通”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着力于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和模式的有效尝试。逐步建立起从管理信息化向服务、教育信息化的转变,形成了集自主管理系统、新兴媒体平台、系列保障制度和网络人才队伍为一体的互联网时代学生工作体系,确保新时代学生工作步伐“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思考与新媒体时代的抉择
作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乃至00后已成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其获取信息的“主流媒体”,对互联网有着强烈的信任感,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更是促生了“低头族”这一青年群体,自媒体类互联网应用的产生和发展更是呈现出了一幅“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的社会图景。将网络嵌入生活,在网络形成群落,用网络引发舆论,90后已成为“线上线下”、“网里网外”、难分难解的一代。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 “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因此,学生工作也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充分建好、用好网络平台,融管理于服务之中,重在教育和引导,要重视互联网时代青年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通过平等的对话和高质量、有温度的发言来引导青年,赢得青年。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正是新媒体的这些特征,令其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行其道,成为众多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流媒体”。
新时代条件下,新媒体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性产物,要占领网络这个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就要占领新媒体,要在新媒体这个新阵地上存在和发声,要有所作为。在对利用微信和微博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总结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如下思考:
第一,从产品特性上来讲,微信与微博同属社交类互联网应用,其所有者利用产品的社交传播特性和用户流量来实现商业价值的获取,高校可以利用其学生集中和流量稳定的特点开展基于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传播,但受订阅、关注和信息流量大的影响,传播内容易被离散甚至于失控,难以形成系统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第二,同样受微信和微博功能的限制,面向对象的可知性较差,难以根据用户和群体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和教育;同样受其功能限制,其信息发送量、发送频次甚至发送内容的长度均受影响。
第三,微信和微博毕竟属于第三方应用,难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此平台上实现个性化的功能扩展需求,难以对已发布内容实现汇集和整理,对其传播效果更难以测量。
经过实践总结和深入研究,创建既符合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和需求又满足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自主、可信、可管、可控的新型网络媒体平台势在必行。新版“校园通”正是一条自主“造船”的校内新型媒体创建之路。
二、校园通:重在以道传道
“校园通”是一个具有新型媒体特性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校园通”的设计强化了新时期开展学生工作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坚持了以内容驱动教育,融管理于服务之中,重在教育和引领的平台建设与发展理念;坚持了以道传道的内容运营理念和可测量、可管理的数据化平台运营理念;坚持了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模式。“校园通”是一个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着力推动建设具有强大技术实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自主、可信、可管、可控的新型高校网络新型媒体平台。“校园通”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创建高校绿色和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
“校园通”的核心是“频道”。频道即信息服务与传播的核心单元,部门、教师、辅导员、活动、专题、事件、社团等具有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服务和教育引导的需求均可以独立频道的形式出现,频道所有者可以通过图文、视频、调查问卷、附件等形式来发布条目形式的频道内容。
频道有公共和订阅两种类型。公共频道用于面向校园通所有用户的信息公开与宣传,如招生宣传、迎新服务、新闻动态、办事指南、校情校史、名师导航、专题活动和主题宣传等等,订阅频道支持用户的自主订阅,如学生可以订阅辅导员老师的频道、喜欢的社团等学生组织、关注的主题宣传和校园文化活动、喜欢的教师和导师、自己的班级和团支部等。这些公共和订阅频道的组合具有个人定制的特点,形成了校园通的“自媒体”特性,在信息的传播和宣传效果上既有广普性又有针对性。
频道是信息与内容的载体,频道负责人均通过注册与实名认证,校园通系统具备信息的主被动审核机制,以确保信息的合法。经过半年多的运营,校园通内的频道信息涵盖了通知公告、办事指南、家长直通车、学生党建、青年文化书院、班团支部建设、创新创业、核心价值观宣传、考研指导、名师导航、志愿服务、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意见反馈等追随社会热点、配合学校工作、面向学生需求的方方面面,逐步成为学生获取校内外信息的主要信息源。校园通也在向学校宣传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平台和阵地转化,逐步实现“以道传道”的校园通平台建设核心目标。
三、校园通:设计与运营之道
校园通在产品设计之初首先解决的是“为谁设计”的问题。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校园通要解决的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关系,信息的流动是信任的传递,这种信任度越高,傳播就会越广;这种信任就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口碑,口碑的本质就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校园通的产品设计原点不是产品,而是人,是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最终确定了校园通的产品设计理念是:为学生而设计,创造好用且好看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并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喜悦;此种理念下的校园通不再囿于其物化属性,更多延伸向了社会属性,至于校园通所延伸出的教育效果,将如谷歌所道:“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纷至沓来”。依据这个理念,校园通在产品形态与功能上以频道为核心,还包含了课表、注册、报名、电子档案、群组聊天、日历、图书借阅、在线投票、老乡会、个人收藏、二手市场等等满足学生生活、学习和素质拓展需要的形形色色的多种应用,这些应用多是在广泛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不少是来源于学生兴趣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原创应用。
好的产品形态是一个互联网产品存在的基础,但是,没有用户流量与粘性的产品注定是失败的,一个应用再丰富、再好看,没有学生用或者学生流量不足那就起不到服务和教育的效果,正如毛泽东所讲“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校园通确立了“以用户为中心、开放分享;信息服务为王、内容建设为根本、润物细无声”的内容运营理念,在内容的运营过程中做到“有用、情感和互动”,只发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每个信息都有个性化的情感输出,引导学生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在丰富思想内涵、引领价值追求、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化底蕴上下功夫,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话语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更好地向他们提供信息服务、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平等对话和高质量有温度的发言,引导学生、赢得学生。校园通上线半年多来,在线活跃学生用户已达3万余人。
四、校园通:未来发展之道
校园通的运行带来了海量数据沉淀,这些用户数据、行为数据和内容数据是一个金矿,校园通的未来发展除了保持功能的先进性和活跃度外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实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舆情研判、预警与工作决策支持。
解决由大规模数据引发的问题,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是学生工作事业发展、创新、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新时期需要新的学生工作理念,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为吉林大学的学生工作提供了不竭的驱动力。耳濡目染,以道传道。“校园通”基于频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慢慢在师生中浮起一片红云,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校园通”能够被更多的高校所认可,为高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 善用新媒体 打造新平台. 求是. 2014(17)
[2] 马利. 互联网:治国理政新平台. 2012.11
[3] [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 大数据时代. 2013.1
[4] 黎万强. 参与感. 2014.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