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流动党员管理的规章制度,高校相应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排查工作,各基层党组织抓紧研究防止高校毕业党员失联的有效机制。大学毕业生党员存在流动性强、不易管理的特点,少数个别毕业生党员在由学习到工作环境的转变中淡化了其党性、纪律观念,都使得高校党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党员这个群体有自身在管理上的特殊性。因此,防治高校党员失联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且须细化规章制度管理规范,才能真正把每项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校;流动党员;失联党员;党建工作
一、高校党员失联现象忧患已久
“高校党员毕业失联”现象久患而未决,是高校党建工作一个老毛病,长期病态影响下,从我们党的组织纪律要求来看,是不能允许的。作为人才储备输送基地的高校更应重视每一个流向社会的青年党员的去向、动态,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因此防止高校党员失联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党的先进性,还影响着党组织的战斗力,也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必须从严管理党员队伍。因此,破解 “失联”党员的问题,让“失联”党员重新归队,才能保证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党员队伍的建设。
二、防止党员失联机制需要抓细化、抓落实
由2006年至今,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流动党员、失联党员管理的规章制度,但因高校党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特殊性,有些问题亟待细化,有些措施需抓落实。一是目前针对高校失联党员管理的责任不明确,高校毕业生党员失联以后,高校党组织,流入地相关单位、社区的党组织以及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各自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管理上又如何实施等,到目前为止规划上不清晰不明确;二是大部分高校党委对于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较少;三是对学生流动党员的要求不严格、不明确,以至于高校党员从流动党员到口袋党员,挂名党员、三不党员、最后走向失联现象严重。四是常规的管理手段难以适应高校毕业生党员现实情况的快速变化,当前高校学生普遍先就业后择业,且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不马上工作而是过“间隔年”。由此,高校学生毕业的前几年流动性较大,难以通过人才中心有效管理。
三、细化落实防止高校党员失联的工作
高校作为青年人才的储备后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其独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在高校党建管理工作中不能照本宣科、形而上学,而是应当基于当代高校流动党员现状,针对以往防治高校党员失联机制出现的有规章制度却难以细化落实到管理实处的现象,建立一系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落实应对机制和有效细化实施落到根处的办法。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日常细节工作
高校党员失联现象从本质上讲,来源于日常工作的疏漏,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将日常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划到细处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明确划分工作任务、细化工作事项,将持续联络并不断查找失联党员纳入党员教育管理日常工作中去,不抛弃、不放弃、不漏失一位流动党员,努力找回每一位失联党员并督促其跟上党组织的步伐。同时,在对待无法找回的失联党员问题上,要建立查找联系档案并认真记录失联情形、原因、时间、查找方式、联系过程等,要做到“因人而异、每人一档”;二是高校党委要严格工作流程规范。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组织部文件中规定的程序和步骤,对于找回的失联党员要进行细化区分,并按其分类纳入管理及时接转、补办保留党组织关系、延长预备期)、组织处置(限期改正、劝退、除名)、党籍管理(停止党籍、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等工作,并进行全过程客观公正纪实,每个环节、步骤的工作情况,进一步完善工作档案,抓好规范管理;三是高校要仔细规范党员档案管理。一方面认真了解并调查每位党员入党情况,严格仔细核实党员身份,对不同情况根据其性质因人而异妥善处理。另一方面高校应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规范建立党员电子信息数据库,对失联党员,可实行户籍化动态管理,确保每个失联党员不离队、不掉队,永在党员队伍中跟党走;四是高校党委要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健全不合格党员清退制度。对部分党性意识、党组织观念、纪律淡薄、党魂服务群众工作衰退的“不合格”失联党员进行客观严肃处理。特别是针对个别失联党员中,其思想态度不端正,不良行为影响恶劣,不适合留在党员队伍中的党员,必要时可进行除名,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
(二)细化高校党员教育,多元培养党员党性
高校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三会一课”,强化党员基本义务、党员纪律规范等学习内容,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党组织观念、党纪党规自觉性。对党组织意识淡薄、党性修养不足的高校党员,要采取心贴心、面对面的组织谈话,并在组织生活会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增强支部党员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同时,高校应不断创新党校理论教育,加强党校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联系,丰富并延伸党章知识外延,循序渐进实现党员教育的可持续性。高校不应仅仅注重党课理论教学,要结合多元化考核形式,不再只依据党章理论知识考核,可通过组织多种党章党规知识竞赛调动党员学习积极性,并利用党的重大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的理论宣传活动,在娱乐中学习系列理论教育,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高校党员实践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加强对党的认知,从而理解和贯彻并贯彻党的思想。在实践中体会到党章精髓所在,对于高校青年党员由内而外生发兴趣,实现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并接受党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摸索,我单位逐步形成了一套“党员自主学习+支部日常教育+毕业生党员教育”的立体教育模式,具体为:从低年级开始即通过争先评优引导党员自主学习党的规章制度,形成对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转接问题的基本认识;支部结合“两学一做”教育制度常态化建设工作开展集中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党员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特别是要求毕业生支部必须对毕业生组织关系转接的重要性进行说明,加强对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转接问题的高度重视;在学校党委或学院二级党组织层面集中开展毕业生党员教育,不仅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党员的思想认识,也系统梳理了组织关系转接中的具体流程,充实和完善了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转接问题的必备知识。
四、结论
细化落实防止高校党员失联的规范管理工作,是从严教育管理党员的重要措施,政策性很强,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高校党员失联问题要针对其原因对症下药,个别问题个别解决,相同疏漏统一解决,以解决根本问题为最终目标、切忌模糊处理、消极对待。内化党心,外规党务,全面加强高校党员党性素养与细化落实基层日常管理工作需结合进行,细化并落实高校党员失联治理工作,需要理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并重,才能真正抓好高校基层党组织管理,使其输送的青年人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出模范先锋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43;104;296.
[2]范丽蓉.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J].学理论,2012(19):163-165.
[3]潘纯正.关于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与研究——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的一个实际问题[J].社会科学家,2006,(3).
[4]王世谊,刘德林,彭亮太“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彭巧霞.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1,(14).
[6]程立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培训,2015(8).
[7]普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课题组,何晓红,革琳,李秀艳,梅成达,曹爱辉.普通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8]陈敏,胡琳.高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9]李德锐.流动党员管理:问题、成因与对策[J].理论学刊,2005,(12).
[10]吴定伟.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基本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