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存下去,却都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异类,承受着无法言说的他者之痛。本文着重解读小说中人物的他者经历,分析了女性的“他者”、情感的“他者”以及种族的“他者”。每个人都在他者的环境中奋力抗争,想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是他们终此一生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无声告白》;伍绮诗;他者
伍绮诗是美籍华裔女作家,她的成名作《无声告白》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获得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小说以莉迪亚之死为开端,通过倒叙描写一层层揭开莉迪亚死亡的谜团。平静的表面下,每个人的心底都埋藏着伤痛。
他者的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多重意义,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可以被称为“他者”。
目前对《无声告白》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涉及种族歧视,女性主义和家庭沟通等主题。本文以后殖民批评和女性主义中关于他者的理论为支持,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他者之痛,摆脱他者的标签,追求自我是他们要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女性的“他者”
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中,女性在“男性—女性”二元对立权力结构中被视为非主体的他者。波伏瓦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提出,女人是相较男人而言,而不是男人相较女人而言区别开来。男人是主体,是绝对:女人是他者。
玛丽琳在学生时代就感受到男性对自己的轻蔑。去化学实验室报到时,玛丽琳发现屋里有十五个男的,只有自己是女的。有时,讲师会轻蔑地说:“沃克尔小姐,请把你金色的头发扎好。”她希望和高二男生一起上手工课,所以她向校长提要求,但被校长拒绝,“手工课上的一些工具,对你来说可能挺难用的。”这都是社会对一个女人的歧视,认为她们只能学家政课,不能学习男生的科目等等。
玛丽琳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教育,但偏偏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她并没有因此向男性主导的社会妥协。可是她和詹姆斯结婚后,却逐渐变成大多数人眼中“女人该有的样子”。“婚姻对于男人和女人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男性是生产者;女人受制于生育和家务的角色不能给她保证同等的地位。”玛丽琳提出她想要出去工作时,詹姆斯却说等他升了终身教授之后他们就能生活的更寬裕,这实际是詹姆斯想让玛丽琳放弃工作的念头。
贝蒂·弗里丹在其著作《女性的奥秘》中指出,“实际上当她们带着美妙的憧憬走进婚姻,成了家庭主妇之后,感到极度空虚和苦闷,又苦于看不到前途,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这些曾经怀揣梦想的白人中产阶级知识女性来说,这种既空虚乏味又毫无成就感的生活方式无疑与她们的人生目标相去甚远。婚后的玛丽琳整天围着丈夫和孩子转,曾经的志向几乎被琐碎的生活耗尽,直到她接到母亲去世的电话,才打破了这种平静。她偷报了几门未修的课,但是她的宏伟计划只持续了九个星期,她没有勇气撇下孩子不管,只能接受现实。这也宣告了玛丽琳女性“他者”抗争的失败。
二、情感的“他者”
小说中还描写了一段“另类”的感情,这里的非同寻常的感情是指在一般世俗道德眼里看上去“与众不同”的情感形态,如乱伦之爱、同性之爱等。这类情感与通常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比起来,显然属于“另类”,当然可被视为是寻常情感的“他者”。
内斯和邻居杰克从小就认识,他默默地爱着内斯,尽管这种爱在当时的社会不被接受。他对内斯爱得无声,却总是阴差阳错地被内斯误解。内斯游泳时被其他小孩捉弄,杰克挺身而出,却让内斯觉得他在奚落自己。内斯母亲离家出走之后,杰克笨拙地用糖果来安慰内斯却说错了话。为了更多地了解内斯,故意接近他妹妹,谈论的话题从来不离内斯,却被内斯认定是杀害妹妹的凶手。莉迪亚主动吻杰克时,他却退到一边,对她说内斯对他来说很重要。内斯因为莉迪亚的死动手打了杰克,但是杰克连戒备和恐惧都没有,只是近乎温柔地看着内斯,仿佛为他感到难过,仿佛他想要伸出胳膊来抱住他。小说中有一段描写揭示了杰克对内斯无声的爱。
“一滴水顺着内斯的头发移动到他的脖子上,落到了杰克的手背上。杰克接住内斯流下来的水,只见杰克一下子跳起来...他抬起手放在嘴边,用舌头把它舔掉,简直像在品尝甜美的蜂蜜”。
杰克一直都在默默地爱着内斯。他的爱是一厢情愿的深切渴慕,只有付出没有回报;是小心翼翼而安静的爱恋,却无所畏惧,无论如何,都会执着下去。
三、种族的“他者”
爱德华·萨义德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揭示了东方他者的从属性和边缘性。尽管排华法案在1943年就被废除,但是对华裔的歧视并没有在人们心里废除。詹姆斯一家只有一次旅行的经历,因为每到一家餐馆都会遭到白人异样的眼光。他们从不出门交际,既不组织聚会也不参加聚会。别人会对他们指指点点,白人的眼神仿佛带着钩子,每次站在他们的视角看自己,都会想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詹姆斯是学校招收的第一个东方学生,但是他在学校却受尽屈辱。他满怀信心地以为自己毕业后能留在哈佛大学继续任教,但是最终留校的是他的白人同学。詹姆斯承听够了别人的窃窃私语“中国佬,滚回家”,他每天都感受着仿佛被人戳了肋骨,提醒自己与环境的格格不入。
詹姆斯渴望融入周围,他努力学习美国历史,选择一个普通的白人女孩作为结婚对象。他期待人们像对待一个普通美国人一样对待他,但人们只注意到他黑色的头发和黄色的皮肤。自身的家庭,不一样的肤色,始终让他与社会格格不入。“与众不同”一直是他脑门上的烙印。詹姆斯自始至终都在设法融入白人社会,但却饱受歧视。
四、结束语
在小说中,作者将每个人的“他者”经历巧妙地融入在对莉迪亚死因的追寻中。莉迪亚的死亡不只是性格方面的因素,更与周围的环境有关系。母亲梦想破灭后将希望寄托在莉迪亚身上,父亲强迫她去融入白人社会,杰克对内斯的爱令她心痛,就连最后的救命稻草内斯也要去哈佛而远离她。
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才促成这部感情细腻的长篇小说,小说将宏观议题纳入微观家庭,道出了“他者”的困境。无论是在父权社会中奋力抗争的女性“他者”,与正常感情背离的情感“他者”,还是在两种文化中抗争的种族“他者”,每个人都能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原型。小说结尾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最终都会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J].外国文学,2011,(1):118-127.
[2]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王恩铭.美国历史上的三次女权主义浪潮来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712).
[4]殷燕.困在文化夹缝中的“他者”—《无声告白》评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72-76.
[5]刘俊.“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2003,(5):102-110.
[6].伍绮诗.《无声告白》,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