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295
郭文熙

  摘 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写景散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怒哀乐。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在他的散文中能够将古典诗词的风格融入其中,写景抒情。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本文以《荷塘月色》与《春》为例,主要是从语言朴素,修辞多样等方面来论述他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语言;修辞;艺术

  一、语言朴素自然

  朱自清主张语言 “新而不失自然”。他始终把朴素自然和不断创新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语言追求,并努力实践着,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朴素自然而又清新的语言,集中表现为散文语言的口语化,即朱自清孜孜以求的“谈话风”。语言的口语化,正是朱自清散文朴素自然最为显著的特色。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此段文字平白如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景中。“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文中还有“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路上只我一个人”,“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些语句都口语化,朴素自然而又清新,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二、叠词的运用

  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朱自清是巧用叠词的高手。《荷塘月色》全文一共有26处运用了叠词,并且运用得都很准确到位。多用善用叠词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一大闪光点。

  1、运用叠词可以使音节舒展悠扬,富有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产生音韵美、音乐美。文中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语段有一系列的叠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星星”、“缕缕”、“一粒粒”的成功运用,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很能让人感觉到节奏明朗,音韵协调而形成的音韵美、音乐美。再加上“有……的,有……的;”“正如……,又如……,又如……”这种并列排比的句式,让人在读时能够感觉到顿挫有致,顺口、悦耳,具有节奏的美感。

  2、运用叠词深化物态情貌,形象生动、真切。文中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用语平实自然,描画出了树所在的地理位置,显得错落有致,既开阔而又有立体感.“重重”“阴阴”“隐隐约约”,它们传神的描绘出了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也加强了夜色的浓厚气氛。“重重”写出了树的繁多和茂密;“阴阴”则画出了树的色泽,如烟似雾,显得朦胧不清,黑黝黝的; “隐隐约约”写出了顺着树梢看去的景物,即“一带远山”,只是这些远山看得并不清晰,给人以朦朦胧胧之感。

  3、用叠词以描摹和表达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和思想情感。文中“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悄悄地”描摹的不仅仅是披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这一系列的动作的悄然无声.同时,也描摹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情是作者当时十分矛盾的思想的集中体现.表面上写的是作者从家到荷塘,实质上说的是作者从现实跨入了梦境。同样,“轻轻地”一词表面上写的是作者由荷塘回到家里,而实质上说的则是作者从美梦中又回归到了现实,“轻轻地”不仅是在写推门进去的动作状况,而且也是在状描作者的内心,作者刚才好像是做了一个美梦,之所以“轻轻地”,是因为怕梦被惊醒了,然而,回归到现实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轻轻地”突出地表現了朱自清 当时的苦闷、孤独和无奈之情。

  朱自清的散文《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嫩嫩的”突出小草质地柔嫩的程度,“绿绿的”突出小草的颜色和绿的程度。这里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轻悄悄的,软绵绵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觉赋予风和草,风像人一样悄悄地吹过怕伤了小草,草像人一样,迎着风的抚摸姿态轻盈。叠词的运用,表现出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朱自清散文中富有特色的叠词使用,使他那精雕细琢的作品更添光彩,使他的作品的文学艺术形象更上一层楼。不但把静态的景物写活了,而且把动态的实物写神了,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再三品味,词简意深。

  三、擅用比喻

  朱自清運用的比喻大都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的。他很少用别人的比喻,而是在仔细观察生活的基础上,选择别开生面的角度,巧妙地抓住客观事物的相似点,给以新颖的设喻。在《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看似平淡无奇,可在先生的笔下,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飘举,翩翩欲舞一般。另外,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文中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天里的星星”。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写出了荷花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描写月光下的叶子和花,文中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朦胧的月光,本不好描写,而朱自清在这里将月光物化.月光如流水,泻在荷塘之上,这里用“泻”,写出了月光光滑细腻的柔美。在融融月光下,荷塘上浮起一层薄雾,月光洒照,薄雾弥漫,叶子和荷花便显得洁白、柔和,犹如“在牛乳中洗过的一样”。叶子和花,在月色和薄雾下,尤为朦胧,所以说“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叶子和花的朦胧,恬静,柔美.反衬了月光的柔和恬静.

  四、妙用通感

  近现代文学作品大量涌现通感的运用,缘于语言文化的不断丰富。通感已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如人们常用"甜美"来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这表明通感在现代语言文学中,既是提升文学审美表现力的重要方式,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通常体验。

  《荷塘月色》中有两句,历来被奉为近代文学应用通感的典范。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荷香为气味,只能以嗅觉感知,歌声为乐音,凭听觉方可获得。但作者在描写时却打破常规,把"声"、"香"加以联系,嗅觉与听觉沟通。让读者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对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渺茫的歌声"这种体验来品味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歌声从远处高楼上飘来,自然不能听得十分真切,只能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但却更具吸引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荷香是淡淡地,不会浓郁扑鼻,只能时有时无,如丝如缕,然而愈是如此愈能唤起人内心微妙地情感,情不自禁地去捕捉这种令人喜悦地清香。于是,"声"与"香"这两种作用于不同感官的知觉,由于在人的心理反应上存有相似点,得到了自然而然地沟通。

  此外,"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本句中的"光和影"是由月色而生,以目可见,属于视觉形象;而"旋律"是音乐的特质,与"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都是以耳方可感知的听觉印象。以"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轻重浓淡的色调,作者的艺术感受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视觉勾画而诉之于听觉,因为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

  朱自清在感受荷塘中的美景时,调动了自己的诸多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独处",当他直觉一种感官不够用时,就自然会借助于其他感官的帮助和补充。《荷塘月色》中神妙的通感手法,在读者的视野中早已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也就是说,作者能调动读者长期积累起来的各个生活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去揣度、体会那难于直接描述的事物,达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共鸣,让我们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的真切、深刻的艺术感受。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在欣赏其情景交融的散文意境时、品味其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对于文章写作无疑都有极大的帮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