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让孩子因阅读而快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471
周泽文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注重知识积累忽视整体感悟,注重课本教学忽视课外读书,注重精读讲解忽视泛读积累,最终淡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挫伤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负担和痛苦,学生“以读为苦,觉得读书很累”的问题比较突出,不能读、不会读、不想读的现象困扰着阅读教学的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从根本上讲,阅读应当是快乐的学习活动,在阅读中有积累的快乐,阅读中也有思考的快乐,阅读中更有发现的快乐。所以,一切阅读都应在一种快乐、无束缚的环境中轻松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

  低年级小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到了小学校园生活中,对于刚刚接触的东西都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然而又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语文是思想认知的基础,是人类交流的桥梁,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更好地融入义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是语文课程中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生培养审美、拓展思维和提高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都在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式上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一定的阻碍,也是低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教师讲课照本宣科的弊端,只是一味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复述,没有带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学生多感到乏味枯燥,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低年级小学生思想单纯爱玩,而传统教学并没有考虑到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学方式单一化,模式化,阅读形式古板,极易出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难懂的阅读,教师单纯只是对课本进行简单描述,学生大多会不得要领,长此以往,则容易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阅读能力难以提升。

  (二)语文阅读教学或缺乏创新或脱离课本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往往课本上的内容有限,相对于课外读物也比较枯燥和乏味。老师在课上单纯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而没有联系生活结合实际,缺乏创新,使学生难以提起兴趣,甚至感觉生硬、对阅读存在厌烦感。而另一种情况又恰好相反,部分教师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阅读空间,让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借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事实上是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但却没有针对性,阅读的文章涉及范围宽泛,完全脱离了课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适得其反。

  二、小学低年级阅读教育中的策略

  (一)教会孩子预习课文

  新课程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新规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指导孩子的自由空间。低段孩子自主预习的难度相当大,我们首先是依靠家长的参与,给家长明确预习指导的要求:1.能从课文中找出生字;2.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识生字;3.标出自然段序号;4.能够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其次是依靠学生互相帮助。现在很多家长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监管。面对此类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自己,住得比较近的孩子可以一起预习,相互监督。再次就是教师重点帮扶不主动的、较懒的学生。就这样长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我们所面临的预习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教师自己也会相对轻松一些。

  (二)指导孩子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出三个不同层面的且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学习阅读。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你们已经能正确读课文了,现在提一个新要求,把课文的每句话读通顺,读流畅。3.同学们真行,把课文读得那么正确、流利,下面提个更高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一步一步要求清楚,朗读的三个层面才得以实施、落实。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篇章样式的积累。

  (三)帮助孩子不断加深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

  书是读懂,而不是讲懂的。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又离不开读文的。前面提到三个层面阅读,要在不同层面的阅读中,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对阅读认识的水平,就要注意:

  1.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呢?

  (1)明确各阶段训练目标

  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应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也就是让学生知道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在深入读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圍,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形式。学生读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要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引导时,可通过品味有特点的重点词句等途径,让学生广泛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讨论、补充,交流阅读的方法和读后的感受。阅读后交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语文知识方面的收获,可以是人文知识方面的认识,也可以是自己在情感方面受到的启示等等,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读中感、读中悟、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阅读教学,没有把情感体验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是与三个层面的阅读紧紧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2)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关注儿童的想象世界”这是新教材中选文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想象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低段学生的想象丰富、独特,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时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好办法。如我在教学《画风》一课,引导学生想象:你还有什么办法画风呢?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启发学生想象:参加争论的还会有哪些小鸟?他们会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第30课《棉花姑娘》一课,让学生想象七星瓢虫为棉花姑娘治好了病,棉花姑娘会怎样感谢七星瓢虫等等。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丰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

  2.把画、唱、演等活動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画画、唱歌、表演都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画家乡》一课,课前,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家乡的景色,了解家乡的变化,然后,把它画下来并准备介绍给同学们听。在充分准备之后,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所画的一望无际的田野、山清水秀的小镇,新颖别致的建筑……都会激起他们对家乡的无限热爱,经过孩子自己用心整理的语言也一定会使同学们受到感染。之后,再感知课文内容,知道文中几位小朋友家乡的样子,从此基础上,画出自己理想中的家乡。

  此外,像《快乐的节日》、《王二小》等课文和一些歌曲联系密切,教师可以让学生唱一唱,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像《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角色较多,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之后进行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情趣与乐趣。

  3.带领学生走出课本,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

  “树立开放意识”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生活处处皆语文,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后,可以收集一些与秋天相关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真正树立和落实大语文观。再如教学《柳树醒了》一课,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观察春天里动、植物的变化,在教师引导下,按照课文的语言格式,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这些活动可以说是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结语

  语文阅读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格外重视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能只是遵循课本进行传统教学,更要选择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教师应注重理论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趣味性,充分引导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学习语文,因“阅”而“悦”,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