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813
明廷华

  摘要: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清、课程内容相对陈旧、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考核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应不断加强调研论证,变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评价、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理论素养;实践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在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在教学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一、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在心理健康教学实践中,有些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有些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心理健康课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课时安排也不尽合理,每周两节课会导致学习内容间隔时间太长,再加上每章的内容都相对独立,整体来说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影响和指导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合力,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高职在心理健康方面硬件投入少,上课场地基本还是在传统的教室里,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传统,往往造成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目标不明确,不懂得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调整自己的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教”、“学”、“做”环节相互脱离。许多高职学生还没有真正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也只是为期末能获得学分而学习。

  (二)课程内容相对陈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是实际的教学中,有些章节之间的内容知识缺乏有机联系。教学内容相对随意,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没有突出高职特色。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认同不足,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接受存在一些困难,不能做到融会贯通。有的任课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的完美性,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感受,这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心理健康类教材版本较多,有的教材重心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框架,而没有体现出高职学生到底应该了解什么,学些什么。有的教材是参照普通心理学教材的编写模式,缺乏必要的操作性、参与性和远离学生学习生活的知识,无法引起高职学生的共鸣。所以,应该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它的独特性到底体现在哪里。

  (三)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其实,心理健康课程教学需要大量专业心理教师,但是实际上多数高职院校存在心理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许多只能聘请辅导员或思政老师兼职代课,往往因为专业不对口,老师上课也存在较大压力,不利于心理健康课的长期开展。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学教师重视程度不高,间接导致了相关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对心理健康课教学缺乏持续的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再加上心理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进而导致无法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一些教师由于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之后不能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无法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准确了解。

  (四)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也是高职一直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一是因为没有真正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目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教会学生心理调适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的之一,但在系统传授知识和能力基础上,要真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才是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所在,这种讲授式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二是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甚至有的还采用了“大班制教学”,学生在课堂里却积极性不高,教师苦口婆心的讲授,很难做到帮助学生“助人自助”,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五)考核评价标准单一

  有的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科的理论性而不知不觉忽略其实践性,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基本沿用以往的考核评价标准,任课教师一般都是根据学生期末个人成长报告,再加上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来作评定。课程一般都是要求学生在期末完成一篇个人成长报告,大多数学生在期末考试时突击应付。但是学生平时思想上依然不够重视,上课态度不够认真,得过且过,有时低头玩手机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并没有真正完全掌握心理健康课相关知识,这种考核方式需作出改变。

  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建议

  (一)心理课程开设需经过必要的调研和论证

  心理健康课的开设要“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导向”,研究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兴趣点。经过充分的开课调研和分析,广泛收集学生对心理健康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将这些要求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转换成学生实践技能,再根据核心技能的要求开设课程,明确心理健康课程到底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把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避免出现脱节现象。要积极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开发课程,紧紧围绕“你有哪些方面的心理困惑”、“期望老师从哪些方面帮助你”等重点问题开展一些访谈或问卷调查,以此为据构建课程体,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从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人手,将知识传授和实践练习紧密结合,真正通过教学实现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教材内容

  任课教师要将教材内容适当整合提炼,推陈出新,要充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加强学习研究。任课教师也可以组建团队,对所编写的补充教材或是最新讲义,要有一定的前瞻I生,以“必需、够用”为度,综合参考多种心理健康类教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最新的心理学知识和案例充实到课程教学中,内容应真正贴近高职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心理新动向。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让课程内容具有鲜活性、有效性、实用性。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加强内容的适合度,创新发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适应问题,自我意识,爱情心理学、人际交往、感恩心理、幸福心理学等章节内容显得更为重要。比如,教材中可以加入古诗词、人生格言等相关内容,在教材中配一些优美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让教材更有美感、生动性、可读性。

  (三)变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是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代性、真实性、新颖性和多样性、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起来,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有助于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效性。二是问题导向。通过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新的要讲解的内容。比如,在课程开始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上课结束时能够找出答案。三是综合运用音乐、心理电影、微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根据心理课程内容,配合多媒体展示,发挥其“直观感性、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重要功能。例如:新学期第一节课时,尝试举行诗朗诵《热爱生命》;讲述自我意识,为学生放映微视频“摆脱恐惧”;在讲述恋爱心理时,播放电影片段《假如爱有天意》等,增强学生的主观感受与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四)改革課程评价体系,推行过程性考核

  一是改变学生成绩的评定办法,坚持以平时考核为主,强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心理实践为主,应适当增加心理健康课堂考核和课后作业评价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以及平时的读书笔记等应作为课程评价指标,让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参与,体验快乐,弱化对学生成绩的考察,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二是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唱歌舞蹈、青春大讲堂、心理情景剧、音乐剧、开展美工、青年说、开放式创意演讲、团体活动等,使这些心理活动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学生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触动学生的心弦,能够真正打动学生。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案例自我分析,观察他人,学会用心理学眼光去分析判断,“以人为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

  (五)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鼓励现有心理学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课教师学术交流论坛,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指导,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活动,切实提高任课老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适当引进心理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同时教师要多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案例,增强自身综合素养,注重言传身教。二是加强“教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对心理健康教师进修集中培训指导。对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进行适当奖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三是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做到全员育人,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一些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中去真正关心关爱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