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43号令都对高校辅导员这支队伍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辅导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义重大。本文从辅导员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分析辅导员专业素养形成的具体策略,以期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策略
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需要高校辅导员个体、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辅导员需要树立与社会同步的价值观念,增强角色意识,加强角色学习,促进个体发展;大学作为社会机构,可以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社会应完善法规制度,形成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监控,构建训练体系,设立专业组织保障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
一、高校辅导员个体实现专业素养形成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关键在于个体自主发展,这就需要自主发展意识的形成。个体自主发展意识是个体关于专业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认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应。因此,高校辅导员个体自主发展是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形成的核心和关键。
(一)转变价值观念,培养角色意识
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角色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已经发展成为德育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个角色定位体现了学校、国家和社会对辅导员的不同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首先认识到自己这一社会角色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坚持立德树人,不断督促自己融入社会角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进取,大胆创新。
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辅导员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在教育过程中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如今的信息社会给人类交流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平台,通过网络开辟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给高校辅导员提供倾吐心声的空间,同时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博客等,在全校范围内建立高校辅导员联系网,加强高校辅导员内部的互相沟通和交流,逐渐培养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意识。
(二)坚持角色学习,加强角色建设
角色建设的关键是角色学习,角色学习是指社会成员掌握社会理想角色的行为准则、技能,提高角色认知水平,缩短与理想角色的差距的过程,是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形成的核心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这就是要求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教师的自我提高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根本途径。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提高同样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
角色学习主要针对个人而言,就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来看,高校辅导员要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高等教育学知识、心理咨询知识和美学专业知识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深入挖掘人文精神中的德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意义,把德育融入日常行为当中,使自己在教育活动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全面自我教育,反思自主发展
自我教育是主体有意识地、主动地对自己进行教育。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丰富内涵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从知识、技能、道德和情意四方面,全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自我教育意识。人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构成了人的自我矛盾,从而促使人去改变并发展现实的自我,成为自我教育的内动力,促使人产生自我教育意识。一个建立科学的、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人,他追求的目标应是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充分发挥,在创造中享受乐趣,奋斗目标就会内化为自我教育的动力。自我教育能够促使个体去改变现实不满意的自我,成为实现个体价值的内驱力。因此全面的自我教育能够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
自主發展就是辅导员的自主意识、成长动机和专业理想。高校辅导员的反思是指以自己的教育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并使教育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通过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和自主发展的反思,拓宽知识领域,丰富主体情感,发现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并能认识到这些弱点和不足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高校辅导员的精神和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一个优秀的辅导员需要在价值理性的指导下,不断反思自身的定位、思想和方法,以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学校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形成的策略
学校是辅导员进行德育,开展社会工作的主要场所。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需要大学提供一定的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文化氛围,对辅导员进行必要的校本培训,如岗前培训,上岗后业务进修,促进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
(一)营造学术文化氛围
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与校园文化密不可分。理想的校园文化环境应包括良好的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共同的价值趋向。学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效应,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一种精神氛围的形成,就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效应。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创造思维,对人才的成长,精神产品的创造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的深层结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等是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因此首先要在人际交往中增强民主意识,坚持公平原则,强调人格的平等、责任的相当。每个人应当得到同样的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也应当得到理解和包容。
大学这样的学术机构,应该重视以教师为主导的学术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以领导为主导的管理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前者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吸纳高校辅导员的参加,后者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形成专业伦理道德。大学的氛围是鼓励竞争、奖励创新、宽容失败,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倡导了学术自由,给高校辅导员提供了广阔的钻研学术、交流学术的平台和空间,更加可以帮助辅导员通过各种高规格、高水准的学术活动,不断充实自身知识,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促进专业素养形成。
(二)開展专业校本培训
大学具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可以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环境,主要途径包括岗前培训和岗后的业务进修。岗前培训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育者有组织地获得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等。通过这些岗前专门专业的学习,不断缩短与理想角色的差距,满足社会或大学对辅导员角色的期望。
业务进修的主要内容是对专业素养要求的学习。高校辅导员的业务进修是非学历教育,主要是为了使高校辅导员具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并未担任高一级职务打基础。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业务进修形式主要是通过骨干辅导员培训、高级研讨班、经验交流研讨会等。通过这些形式,不仅培养了大批骨干辅导员,而且进一步建立了辅导员交流的网络体系。
高校辅导员这个特殊的教师群体也需要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大学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假期,组织高校辅导员参观博物馆、美术展,开展与其他大学的文化交流活动,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借鉴经验,满足高校辅导员的精神需求,为高校辅导员形成专业素养提供精神支持。
(三)建立学习组织机构
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需要自身的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改进工作方法。学校要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机会,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学习型的高校辅导员组织,形成团队协作学习,激发高校辅导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一方面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学术交流组织,促进高校辅导员学术成果的生成和推广,重视实际案例的积累和研讨,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深入理论精神和实践研究。另一方面要为辅导员个人提供学习平台。网络信息化时代,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优质学校资源,使网络学习成为高校辅导员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社会保障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形成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受国家政体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和社会要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相关制度,制定角色规范,设立专业发展组织,优化保障措施,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提供保障。
(一)完善组织制度,制定角色规范
完善的组织制度是高校辅导员角色规范制定的依据,是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形成的条件和保障。完善的组织制度主要体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准入机制、岗位职责和职称评定上,建立有利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组织制度,让公众更加了解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和功能。完善准入机制,提高入职水平,选聘高素质的人担任高校辅导员,这是专业素养形成的基础;完善岗位职责,让高校辅导员明晰角色期待,准确定位角色范围;完善职称评定,为高校辅导员个体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角色规范是为了保证角色扮演者实施角色权利、完成角色义务的,角色权利与角色义务决定了角色规范的内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规范要从政治思想觉悟、政治理论学习、共享经验资源、加强家校合作几方面去着手制定。
(二)优化政策法规,形成角色监控
形成高校辅导员角色监控是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形成的保障。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监控依靠的是纪律、社会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监控角色行为的执行机构,用纪律约束角色行为;另一方面建立监控角色行为的社会舆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监控主要由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学院共同参与,通过明确的奖罚制度监控辅导员的角色行为。
完善的法规制度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提供有效地角色监控。教师的法律地位主要通过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因此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即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情感、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做出明确规定,只有具备规定的专业素养才可以担任高校辅导员,形成完整的一套法律体系,在法律上明确高校辅导员的权利和义务,保障高校辅导员的法律地位。
(三)构建训练体系,设立专业组织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主要是岗前培训和岗后的业务进修,因时间短暂内容单一,致使这样的训练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社会在岗前培训和业务进修的基础上,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支持。
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高校辅导员协会或类似的组织机构,作为大学的辅助组织机构,主要由专职的高校辅导员、在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的大学教师、教育专家和做辅助性工作的研究生构成。这样的组织机构往往能更好地规范高校辅导员的行为活动。建立高校辅导员自己的组织机构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各大学之间、高校辅导员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高校辅导员可以针对感兴趣的课题或前沿课题展开学术研究,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对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工作进行探讨,反思自身不足,遵循角色规范,形成专业素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