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带一路”大力推进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其策略性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8415
韩富淑 赵晨莉 董行 梅允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地区经济国际化以及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显著,社会对英语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同时,这一战略的提出也是对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种机遇和对翻译专业学生培养的一种挑战。因此,对当前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把握,并发现问题所在,根据新形势下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势在必行。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生能力,课程设置,课堂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指出问题所在,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优化人才培养,助力河南省“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

  关键词:翻译人才;问题;现状;策略

  一、翻译人才培养问题及现状

  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河南省三所综合类高校,即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针对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对各校2014,2015,2016三个年级共261名翻译专业的学生展开调研,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调查学生对翻译专业的兴趣程度,课程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设施等的满意度,以及对就业的乐观度;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学生的口笔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部分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研究法,文献法以及问卷星的优势,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一些问题。

  从整体上来说,学生普遍对翻译专业具有一定的兴趣,但约有70%的学生属于比较感兴趣一类,学生的专业兴趣还有待提高;此外,虽然2014级,2015级和2016级学生之间翻译能力呈现上升趋势,没有明显的学习能力僵化现象,但学生的翻译能力尤其是口译能力仍然存在欠缺(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比如只有约14%的学生能够较熟练的掌握口译技巧,较好的承担翻译类实践或工作;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不充分,约有60%的学生反映不够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存在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有50%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翻译机会不多,只有在老师要求的情况下才进行一些语料翻译,绝大部分同学仍以老师课堂教学为主,较少的学生采用网上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口语水平有待提高,2015和2016级学生中约有85%的学生复述一般难度材料的准确率不能达到90%,甚至约有50%的2014级学生仍不能达到此标准;此外,从对中西方文化,历史及地理的了解程度来看,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够宽泛,从约有73%的学生不能熟练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这一现象也可以体现此问题;学生的职业规划还不够明确,约有54%的学生表示虽然想将来想从事翻译类工作,但不知道如何下手。约有20%的学生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41%的学生表示自身能力还不够;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说,三所高校都大同小异,缺乏口译理论与实践课,信息课尤其是双语转换技能课程。从2016级情况来看,虽然约有10%的学生能够教熟练的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但对一两种主要翻译理论还不够了解的学生达到了近30%,大概有95%的学生甚至不了解口译技巧;课堂模式比较单一,约有90%的学生反映在专业学习中,仍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而约有38%和46%的学生对师生谈话问答,共同讨论的课堂模式十分感兴趣;教学方法多样性方面有待进一步丰富,对模拟教学法,多媒体网络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感兴趣的学生分别约占60%,68%和55%;最后,有4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设施不满意,学校有待完善教学设施。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力,课程设置,课堂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

  二.问题策略性研究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于对专业兴趣的培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借助他人等必要的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该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增加教师提问,学生反问,师生谈论,学生间辩论等环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更加高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讲解与演示的充分结合,大胆选取网络资源,让学生从歌曲,电影,视频中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从视听层面上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在专业课讲解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的结合。此外,小组学习及任务教学法的结合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教师布置任务给学生,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图书馆资料,网上资源等途径,收集资料,讨论问题解决方法,并在课堂上借助PPT等形式进行展示,教师对学生讲解内容进行补充及反馈,从而实现教师,学生,资源,课堂,课外,方法的有机结合。

  随着大学生网络学习平台的兴起,比如MOOC,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学院亦可根据学生学习状况,教学要求,学生需求等打造特色自主学习平台,通过网上学习,教师答疑,学生反思,师生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学校应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努力实现各院校之间学习资源共享,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教师还应采用心理学理论及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在教学中适当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内容及挑战,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学习,教师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从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学生应从自身观念方面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从心理上真正实现学习中自身角色的转变,摆脱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学习模式,利用网上学习平台,软件,寻找实践及练习机会,从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增强专业能力。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可以是人际之间的交流,亦可以是人与公众群体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是指在中西文化交际中,能够了解文化差异,并能够正确处理。美国传播学者R.E.Porter和L.A.Samovar也认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理解在于对社会事物认识上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本国历史及文化的了解,学院应重视汉语类课程,避免汉语类课程只是流于形式,要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此类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从中充分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学校还应增设汉英对比,语言转换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在词汇,句法,习俗,礼仪等方面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比如外国人在谈论中比较反感“die”一词,相应的我们可以用“passaway”;教师应增强自身跨文化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西方的文化,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面;教师还应尝试不同的教学材料,从一定层度上克服因教材陈旧,教材内容政治色彩浓厚等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重视西方思维模式的培养,可通过英文原著,观看电影等形式,增強对文化差异的积累与理解;此外,在工具书选择方面,应使用英英字典,从而真正理解西方词汇的含义及使用场合。

  学院应充分引进外国人才,采用英语沙龙等形式,创造学生与外教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在与外教的交流中,更好的了解文化差异;从根本上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学院可以通过创办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赛,搭建激励英语学习,培养思辨能力,展现综合素质的平台;学院应增设文化类课程,比如欧美文化,西方文化,中西文化对比等课程,从而激发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积极性;此外,学院还应与外企,外国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解西方文化的平台;最后,教师在课堂及课下应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并给予反馈,纠正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错误,从而使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中式翻译。

  (三)重视口译能力提升

  为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适应自贸区人才需求,翻译专业学生在提升自身笔译能力的同时,还应重视提高自身的口译能力,包括同声传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等能力。口译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语能力,可以通过复述短文,大声朗读,语音语调模仿纠正等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口语能力;学生应扩大知识面,了解贸易类知识,积累贸易类专业词汇,把自身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克服在实际口译过程中的知识障碍;应探索口译技巧,总结反思口译过程,采取视听译相结合的形式,创造口译机会,提高自身口译能力;在进行口译过程中,学生还应树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碍。

  学院应优化课程設置,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一些较为基础的口译类课程,传授基本的口译技巧;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一些高难度实战类口译课程;应建立校企合作,院院合作关系,利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院院合作,则可以联合经济学院的老师,传授学生贸易类的知识和课程,形成翻译专业新方向,助力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此外,学院应贯彻实施“双师制”,引进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举办讲座,丰富学生知识,了解就业市场状况,使学生根据市场需求,提高自身口译能力;还应积极举办口译类比赛,使学生在竞技过程中提高自身口译能力;教师应采用模拟教学法,结合教学任务创设特定口译情景,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传授培养学生更多的口译技巧与能力,比如速记能力,猜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一篇语料,让不同学生进行当堂口译,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身口译缺陷及不足。

  (四)夯实英语基础

  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讲,翻译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增强。该调查显示有约38%的学生对翻译过程以及影响到翻译过程及翻译质量的各种因素认识不到位。因此,学院应充分重视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培养,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听,说,读,写技能对翻译能力的促进作用。在笔译和口译过程中,若学生听力不够敏感,阅读能力达不到,势必会影响翻译过程及质量;若书面表达能力欠缺,翻译文本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读者的误解。针对听力,学院应与时俱进,采用先进教材;此外,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听读相结合的形式,从而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针对说这一能力的培养,学院应加强班级管理,比如可以让班长组织本班同学进行课前,课后演讲,开设英语角等,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说的机会;针对“写”这一能力的培养,学院应与教师相结合,转变考核模式,重视中期考核,比如让学生每天写英语日记等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此外,学校还应改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高听,说,读,写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比如,多媒体超控台,计算机等。

  三、结论

  本文根据河南省翻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指出了在学生能力培养,即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笔译能力。课程设置,课堂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所在,并提出学校,学院,教师,学生,企业等“五位一体”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应转变思想态度,夯实基础,寻找实践机会,从根本上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学校,学院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交流机会;教师应加强自身综合素养,创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模式,提高翻译专业学生能力,从而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为河南省以及自贸区的发展输送优质英语人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