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教学中,肢体语言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沟通的必要手段。表情、眼神、动作、姿势等肢体语言能形象生动地传递各种信息,使活动更加丰富且富含情调,真正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文从:表情——肢体语言的“眼睛”;眼神——肢体语言的“窗户”;动作——肢体语言的“声音”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教师;肢体语言;应用
由于幼儿有意注意时间短,感性经验少,理解语言弱,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处在萌芽阶段,教师与幼儿之间依靠单纯的口语交流具有一定困难。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具有渲染情感、补偿强调、暗示替代等功能,有助于幼儿理解老师的教育意图,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肢体语言,便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表情——肢体语言的“眼睛”
面部表情是人心理活动、情绪变化的晴雨表。幼儿喜欢的教师往往都是面带微笑,因为微笑能拉近幼儿与教师的距离,让幼儿受到鼓励并提升自信,愿意接受教育。反之,那些成天冷若冰霜、一本正经的教师,则让幼儿胆战心惊、望而生畏,生怕一不留神就换来教师一个厌恶的表情。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常言道:“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教师的喜怒哀乐能直接感染和带动幼儿的情绪,组织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面部表情,根据幼儿描述的情节表现出相应的表情,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使课堂富有感染力。如故事《雪孩子》,讲到雪孩子和淘淘在树林里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时,教师眉开眼笑,幼儿也开心不已;讲到屋里突然着了火,淘淘醒来时已被大火团团围住,吓得直哭,最后暈倒在地时,教师神色紧张,幼儿也紧握拳头,为淘淘着急;讲到林中的雪孩子看见了此情此景,急忙跑过来,奋不顾身地冲进屋里,几经周折之后,救出了淘淘时,教师瞪大眼睛、感到奇怪,幼儿则流露出好奇探究的表情,此时,可谓无声胜有声了。
二、眼神——肢体语言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是通过眼睛来反映心理、表达情感的。教师的眼睛会“说话”,幼儿能从教师的眼睛里找到答案。如:正在发言的幼儿,教师报以亲切、信任的目光,能减轻他们的紧张感,使他们充满自信;课堂上讲话的幼儿,教师用责备、不满的目光盯着他,能让他自觉收敛错误行为,赶快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换以点名斥责等强制性的语言来制止的话则会伤害幼儿的自尊,使幼儿的心灵受到创伤,也影响了活动的进程。当有幼儿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兴奋、赞赏的目光肯定他们积极思考的态度。教学中教师的目光应巡视全体幼儿,及时对他们的表现作出反应,给幼儿一种“老师就在身边”的感觉满足他们被关注的需求。
三、动作——肢体语言的“声音”
新人园的幼儿离开父母时大哭大闹,教师抱起来,抚摸他,亲亲他,这些无声的言语都极大地增强了幼儿的安全感,安抚了他们的情绪;面对做错事的幼儿,教师蹲下身子,拉着他的小手,让其讲述事情的经过,此时幼儿那颗惊慌失措的心会渐渐趋于平静。了解完事情的经过后,教师可以轻轻地刮他的小鼻子,勾勾手指头希望他能改正这些坏毛病,这样幼儿会非常愿意敞开自己的心灵与教师做朋友。当然,教师应注意一些消极的动作姿势,如双臂交叉放在胸前、怒目而视等,教师这些无意识的举动会让幼儿觉得教师高高在上,离自己很远,势必与教师产生距离。
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势传递信息。手势是指通过手和手指活动传递信息,它是肢体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手势变化形态多,表达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一方面,利用手势直观形象的特点,增强表达效果。如故事《金鸡冠的公鸡》,教师用手势,幼儿很快理解了公鸡与狐狸的对话。讲到狐狸一把抓住他时,教师伸出五指快速地握拳;讲到猫用爪子抓,画眉鸟用嘴啄,把公鸡救回来了时,教师用“抓”和“啄”的动作时,幼儿也会不由自主的边听边比动作;讲到公鸡忍不住,把头探出窗口:“喔喔喔!干嘛不给?”时教师跺脚,幼儿也会跟随跺脚并发出:“喔喔喔!干嘛不给?”的声音。幼师的身姿体态、举手投足、目光神情,始终伴随着他的声音语言,传递出各种信息,通过动态、直观的形象肢体语言,使无声的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和谐的应用肢体语言确实可以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益,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应用肢体语言应讲究技巧,并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肢体语言要适时适度,避免同一肢体语言反复出现或同一时刻运用过多和变化过频;二是肢体语言要自然大方,不生搬硬套,避免造成负面影响;三是肢体语言要协调一致,必须服从教学内容表达的需要,不能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脱离教材。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能够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把教师的肢体语言恰到好处的灵活运用,我们的课堂必将异彩纷呈,效益倍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