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故事新编》中的对称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624
梁悦

  摘 要:鲁迅作为一位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一向重视结构篇章的设置。《故事新编》表面上各异的八篇文章借助历史与现实、想象与事实、人物形象、结构的对称,八篇文章形成内在统一。从整体上观照《故事新编》,鲁迅一贯的“希望与绝望”“确信与质疑”的矛盾在八篇文章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在建构民间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启蒙者、觉醒者与被启蒙者、被唤醒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故事新编》;对称;整体

  《故事新编》在前人的研究中,多针对其中某一篇作品进行细读和论述,但表面上各异的八篇文章中,除了统一的风格,还含有某种内在的统一。前人对不同篇目的研究中,共同提及的关键词包括反讽、戏拟、油滑、荒诞、隐喻、重复等,形成整体感。郑家建在此基础上提出,全书整体感还来自鲁迅小说叙事原型形态的对称性,源于中国传统阴阳互补的“二元”思维方式。“对称”这一概念在美术、绘画、建筑、邏辑、几何、物理等领域都有不同的界定和引用,而在鲁迅的《故事新编》里,小说的某些要素在互为对应的位置上有相同的构造与编排。

  一、历史与现实、想象与事实的对称

  郑家建认为,这种对称体现在历史与现实、想象与事实的对称。这一观点是合理的,以开篇的《补天》为例,故事取材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在《淮南子》的记载中,女娲是伟岸、壮美、崇高的创世始祖形象,气势恢宏,受万人敬仰。女娲“造人”这一行为在传统的观念里,被赋予了伦理道德的色彩,但鲁迅笔下的女娲,总是感到无聊,是一个世俗化的女子形象。她造人只是因为“无聊”,源于过于旺盛的生命力,是无意识的创造。女娲在历史中的崇高与现实中的世俗构成了对称,而历代想象中有意识的创造也与事实中无意识的创造构成了对称。再如《奔月》,后羿在《山海经》里英姿飒爽,以一己之力拯救天下苍生,充满英雄色彩。鲁迅尽管也对后羿射日的英姿进行了描绘,但连中三箭之后“发出和悦的更大的光辉”“似乎毫无伤损”的月亮,表现的是英雄对老去的无可奈何。深陷于日常琐事,为生计奔波,受嫦娥埋怨而无地自容,还遭受了徒弟背叛、妻子出走的惨况,老去的英雄羿与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羿也构成了对称。

  二、人物形象的对称

  这种对称还体现在人物形象的构造上。八篇文章都出现了大人物,如英雄、道德模范或是思想家,但也对称的塑造了一些小人物。在《补天》里,女娲和自己的创造物是一组对称;在《奔月》里,作为师父的羿和作为徒弟的逢蒙是一组对称,作为丈夫、具有神力、为生计奔波的羿与作为妻子、不具神力、不劳作的嫦娥构成另一组对称;在《起死》里,超脱的庄子与平凡的汉子构成一组对称。如《起死》里,大彻大悟、逍遥自在的哲学家庄子在鲁迅的安排下与平庸的汉子产生联系,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理解,更无法沟通,于是庄子在汉子一再追问与逼迫下,节节败退,落荒而逃。汉子代表的正是现实,而庄子的学说在现实的逼问里,最终狼狈不堪地退场。

  人物形象的对称还体现在实干家与空谈者的对称上,表达鲁迅对实干者的赞扬和对空谈者的揭露。如《理水》中的大禹是实干家,面临着文化山上学者们对他的不认可,民众的奴性与麻木,官员们的无动于衷,还有妻子代表的家庭的质疑等一系列的考验,最终出色完成了理水的任务,展现了实干家以行动证明自己的魄力。

  除此以外,还有独立的个人与平庸的大众构成一组对称,这也是鲁迅小说一贯的风格。鲁迅很在乎“看与被看”的关系,如《铸剑》里的眉间尺与干瘪脸少年为代表的庸众,以及结局中王妃、大臣和送殡的民众与被送殡的“三王”。作为复仇者的眉间尺和黑色人,最后以生命代价与残暴的楚王同归于尽。这一复仇的行为本身是悲壮的,是崇高的,但民众非但没有意识到作为反抗者的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复仇行为的意义,部分“义民”还主动站在统治阶级一方,“忠愤”“咽着泪”地咒骂两位觉醒者,可见民众的奴性与麻木。王妃大臣们只是“装”着悲戚,实则恐惧统治者又蔑视百姓,与民众之间构成互为看客的关系。在这场庄重的仪式中,彼此都是看客,没有人在乎死去的人,原本肃穆的葬礼变成了一场闹剧,其中复仇的悲壮感被消解,构成反讽。

  三、结构上的对称

  对称同时也体现在结构上,开头与结尾构成对称。开头简单平淡,结尾打破常理给读者意外之感;开头蕴含丰富的信息,而结尾则意味深长。

  如《非攻》,开头是代表儒家的公孙高来找墨子好几回但没见到,说明墨子很忙,经常不在家,公孙高很有空,能够经常来拜访。而墨子从一出现就一直处在运动的状态,行程很紧凑,没有停下来休息,塑造出一个实干家的形象,确定现在进行时的时态。一个简单的开头,就完成了人物介绍、形象塑造、时态确认等任务。

  墨子作为宋国的救国英雄,理应受到礼遇和民众的爱戴,然而鲁迅破除常理,宋国人根本不知道这个看起来像乞丐一样的人救了自己的国家,甚至搜捡他,驱逐他。这不合乎读者期待,形成落差,造成荒诞,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墨子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得?作为一个启蒙者,得不到被启蒙者的认同,行动价值在哪?要如何找到自我的认同?鲁迅借《非攻》的结局给出自己的答案:“救世主”的墨子不上神坛,甚至也不建神坛,只是为了自己的理念得以实现而奔走。作为启蒙者,应该认识到与被启蒙者之间存在难以消解的隔膜,自身的价值不需要被启蒙者的确认,自己的理念得到实现,便是一种确认。启蒙者应该建立独立的人格,身份的认同应该建立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上,使得精神上能实现自洽。

  八篇文章都有同样的话剧式开头结构:交代时间,确立现在进行时的时态;带出故事的主要人物,表现其性格、行为的特点;交代故事的背景;内容简洁明了。类似宋元话本中的“入话”,将故事的舞台展现在读者眼前。全书均为现在进行时,增强读者阅读时的代入感;结局都打破了读者的期待,不符合常理或是情感逻辑,造成了荒诞和讽刺的效果,耐人寻味,文章的意义也更为深刻;结构上保持了一贯的对称,各篇独立剧情在同一框架内上演,形成整体感。

  四、思考

  从整体上观照《故事新编》,第一篇的《补天》,女性走上历史的舞台开天辟地,一个新的历史逻辑开始建构,女娲是第一个无意识的启蒙者,她的苏醒打开了民间视角的历史世界;第二篇的《奔月》,打破英雄传统形象,破除对英雄的崇拜;第三篇《理水》,树立了第一种民族的脊梁大禹,一个从民间走向官场的、理想的实干的政治家;第四篇《采薇》,揭露了传统文化中道德与生存的永恒矛盾,传统的、官方的精神结构无法自洽给对独立人格的启蒙者的扼杀;第五篇《铸剑》则指出启蒙者与觉醒者在民间找到自洽的精神结构——侠客精神与复仇精神;第六篇《出关》,指出企图无为的觉醒者在现实的自相矛盾;第七篇《非攻》树立了第二类民族的脊梁墨子,一个始终在民间的知识分子,默默无闻的启蒙者如何完成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如何确认自己的价值;第八篇《起死》,只有旧的、高高在上的历史死去,才能生发出新的、民间的历史。自此,八篇小说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完成了对官方历史的质疑与解构,建构出一套民间立场的历史。

  全书还贯穿了“希望与绝望”“确信与质疑”的矛盾,是他一生精神历程的写照。他在建构民间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启蒙者、觉醒者与被启蒙者、被唤醒者之间的关系。在《非攻》中他尝试提出了启蒙者自处的方案,而在晚年写的《起死》则是对他作为启蒙者的一生的反省和自我反讽:对于被唤醒的“汉子”们,他们需要的是现实的物质,是衣服,是食物,他们根本不会关心也无法理解“庄子”们的思想,那些“铁屋子中沉睡将要死灭”的人,即使被唤醒了,又将如何?在前面的七篇文章里都暗含他所设想会出现的情况,在最后一篇中他揭露了自己的担心:自己会和庄子落入同样尴尬的境地吗?而《起死》以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结束,或许正是鲁迅的怀疑没有得到答案的写照。

  参考文献:

  [1]高尚.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对称结构[J].外國文学评论,1990(1):52-56.

  [2]陈改玲.《故事新编》的总体构思和多层面阅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生讨论课摘要[J].鲁迅研究月刊,1991(9):40-47.

  [3]郑家建.《故事新编》的叙事学研究——《故事新编》新论(之一)[J].上海鲁迅研究,1997(00).

  [4]郑家建.文本分析:《故事新编》的时间形式[J].上海鲁迅研究,1998(00).

  [5]郑家建.文本分析:《故事新编》的空间形式——《故事新编》新论(之四)[J].鲁迅研究月刊,1998(2):32-41.

  [6]郑家建.旧事新编、新事旧编的叙事策略——《故事新编》的叙事学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2000(6):28-35.

  [7]郑家建.隐喻与《故事新编》的时间形式——《故事新编》新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0(1):42-46.

  [8]郑家建.《故事新编》:文本的叙事分析与寓意的文化解读[J].鲁迅研究月刊,2001(2):33-40.

  [9]向宇.戏拟与狂欢——论《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及诗学意蕴[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3,(4):30-32.

  [10]裴合作.从容调侃话死生——《起死》解读[J].作家,2009(6).

  [11]李煜昆.鲁迅小说研究述评[M].西南交大出版社,1989.156-189.

  [12]郑家建.历史向自由的诗意敞开:《故事新编》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魏韬.《故事新编》的叙述策略[D].海口:海南大学,201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