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探索现阶段困难学生面临的压力以及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针对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经济资助为基础,能力资助、精神资助为重点,打造“三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满足学生对于个人能力提升、个性化选择帮扶模式、获得情感依托等需求,为学生搭建成长锻炼平台,促进全面发展的资助育人目标。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三位一体;资助育人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调研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资助育人模式,我们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了全面地调研。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普通学生在经济、能力、学业、心理等多方面面临更多压力,但由于近年来国家、社会对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大,曾经较为突出的经济压力,已经逐渐向由于家庭条件、资源有限所致的能力、精神压力转变。
在能力提升上,家庭困难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特长有限,综合能力相对偏低,只有小部分学生能够在同学中表现突出并担任重要的学生干部,普通的勤工助学岗位很难满足他们对能力提升的需求,因此学生更希望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帮扶模式,获得技能培训、生涯规划、学业指导等个性化的指导。
在精神支持上,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精神支持与物质支持同样重要,想要真正摆脱经济困难最重要的是自我开发与自我脱贫,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精神动力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获得更多的尊重、支持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二、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帮扶措施跟不上理念发展
勤工助学作为一个非直接性给予型资助,通过学生的有偿劳动来缓解经济压力,既能避免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养成“等、靠、要”的思想,也能锻炼学生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现阶段,当我们的资助理念从经济资助不断向资助育人方向转变时,勤工助学仍然固守着以前的资助模式,勤工助学岗位特点仍然是“劳务型”岗位偏多,“智力型”岗位偏少,“单独工作型”岗位偏多,“协作交流型”岗位偏少,学生能够从工作中获得经济上的收益,但从系统培训、能力提高、沟通互助等方面获益较少。随着学生对于能力需求的不断提升,就需要落实资助育人理念、改进帮扶措施,改变勤工助学重经济资助轻能力培养的模式,探索育人新思路。
(二)育人工作个性化选择性不强
学校或学院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的过程中,总是处于一种决定性的地位,较少注意学生的各种反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受助者,其内心感受和真实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在这种单向性资助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被有效的激发出来,也容易让学生感觉自己被强势关心而无法良好地实现精神层面的帮扶。为了更好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就需要在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他们更多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帮扶模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规划,实现“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真正能授之以渔,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达到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的显著效果。
(三)精神资助相对薄弱
受成长环境和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容易出现敏感、脆弱、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而现行的“奖、贷、勤、助、补、免”体系,除勤工助学外基本为无偿的经济资助,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不思进取、惰性膨胀、感恩意识薄弱等,陷入精神贫困之中。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问题,必须注重精神引领,坚持经济上的扶贫解困与精神上的育人明德相结合,推动感恩励志教育,在精神层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帮助学生在校园的良好氛围中树立优良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育人成果。
三、“三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探索
“三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将经济资助、能力资助、精神资助整合为一体,以经济资助为基础,能力资助与精神资助为重点,为学生搭建成长锻炼平台,促进全面发展的资助育人目标。
(一)改进勤工助学措施:全面提升能力,营造互助氛围
打造专业化的勤工助学队伍,建立系统培训机制,给予困难学生参与办公室岗位工作锻炼的机会。上岗前,开展全面的岗前培训,让学生掌握办公室日常工作、办公软件使用技能、财务报销、办公室礼仪、接待礼仪、敬茶礼仪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收获技能、提升能力、胜任岗位;工作中,通过工作日记录、集体素质拓展、团队分享等,帮助学生及时交流、总结工作,提升大家的主体意识和集体归属感,在互助氛围中打造困难学生助管团队;上岗后,通过培养情况反馈,进一步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指导思路和培养方案,让勤工助学成为既能从经济方面改善学生生活,又能从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助学模式。
(二)引入项目管理理念:打造助力项目组,丰富个性化选择
企业项目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在物质生活方面比较贫困外,部分学生在自主学習能力、心理素质、人际交往以及就业能力等方面与普通学生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用企业项目化管理模式,以学生能力提升为导向打造“助力项目组”,将学生可以参与的部分模块化、系统性的工作进行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助力项目并制作项目清单,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兴趣选择参与到不同的项目中。通过项目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起一个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通过丰富的项目选择实现个性化资助育人。
(三)注重精神资助:推动励志活动,强化育人成果
精神资助是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深切关怀其心灵活动和生命情感,带领学生拥有更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困难学生深深感悟并体验到资助过程中蕴含的人性关怀,懂得回馈社会、帮助他人,获得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思想层面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受助思恩、知恩图报,激发其感恩意识;开展诚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开办讲座、诚信征文、诚信活动等多种途径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意识。
行动落实上,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激发生命热情,在回馈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心、自尊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通过开办学术讲座、职业规划教育、图书漂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着眼未来、奋发努力。
情感寄托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定制成长足迹卡,学生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卡片上记录并分享每一年自己的模样、受过的挫折、感受到的爱、体验到的成长等,让学生在回顾、总结、交流、激励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杨士同等.作精准长效机制探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
[2]陈乃车等.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7.
[3]黄建美等.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7.
[4]谢红霞.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


最新评论